王承雲(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家)

王承雲,男,漢族, 1959年生於成都市,現為德國職業藝術家;曾任四川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川音成都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承雲
  • 外文名:Chengyun Wa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成都
  • 出生日期:1959
  • 職業:藝術家
  • 畢業院校:四川美術學院
人物年表,作品展覽,公展,個展,藝術特色,學術經歷,

人物年表

1982-1986年
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
1986-1991年
任教於四川美術學院留校師範系
1991-1995年
德國布倫瑞克高等藝術學院MEISTER SCHULE大師級學生畢業
1995年-今
德國職業藝術家
2000-2007年
四川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2004-今
川音成都美院特聘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作品展覽

公展

1987
首屆中國油畫展(上海)
王承雲王承雲
1989
第七屆全國美展(南京.北京)
1990
中國當代藝術巡迴展(香港,日本)
1997
法蘭克福藝術博覽會(德國)
1998
蘇黎士藝術博覽會(瑞士)
法蘭克福藝術博覽會(德國)
1999
德國西北部藝術展(德國威廉港藝術廳,)
2000
科隆藝術博覽會(德國)
2001
法蘭克福藝術博覽會(德國)
成都第一屆雙年展(中國)
2003
《SENGLE》程叢林,馮斌,羅璐,王承雲,莊紅藝,周春芽德國、波蘭巡迴展覽
2004
三種方式,三人展,西能畫廊(漢諾瓦)
下薩克森州藝術工作室邀請展
2006
策劃《實驗空間I 》(成都,南京)
《東西方的碰撞》七人藝術展,Gardiff Wales 現代藝術空間(英國)
2007
策劃《實驗空間II》(成都)
《環碧堂在柏林》陳波,熊宇,王承雲,王慶松,周文中作品展
《共震-藝術與運動》上海、廣州、南京、瀋陽、成都、北京、香港巡迴展
2008
策劃《實驗空間III---激浪計.中德當代藝術交流展》(成都)
《視覺感動》藝術展 上海美術館 (上海)
ARTHK08香港國際藝術展
《雙城記》成都-青島藝術聯展,青島天元美術館
2009
策劃《實驗空間IV》(成都)
《落花時節又逢君》當代藝術邀請展(北京)
中國:建構與解構”當代藝術邀請展 聖保羅美術館
第十屆哈瓦那雙年展(古巴)
大千世界——中國當代藝術近作展 芝加哥文化藝術中心

個展

1996
城市劇院畫廊(德國布倫瑞克—— (畫冊)
1997
培特絲,巴倫泊克畫廊(德國布倫瑞克)
1998
獲德國哥斯拉市的“國際皇戒青年獎”,派那市博物館
德國哥斯拉現代藝術博物館(畫冊)
1999
法蘭克福藝術博覽會(培特絲,巴倫泊克畫廊)
隆梅畫廊(勒發庫森)
阿伏爾德畫廊(瑞士巴塞爾)
Oeffentliche保險公司畫廊
波得曼街畫廊(格封)
2000
威廉港藝術廳(德國) (畫冊)
經理學院畫廊,布倫瑞克(畫冊)
2001
思狄斯畫廊(德國法蘭克福)
2002
阿特,亨勒畫廊(柏林)
2003
畫廊333, 赫爾姆斯泰特市
2005
珂麗思提娜·霍爾茲畫廊,杜塞道夫(畫冊)
德國杜塞道夫第6廳畫廊個展,出版個人畫冊
“身體的權力”成渝兩地八位藝術家架上作品展
2006
《呼吸》Xanten 市博物館(德國)
2007
《碰撞》Salzgitter 市美術館(德國)

藝術特色

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語境中,“得意忘形”是一個十足的貶義詞,但它還可以解釋為一種狀態。這不是一個文字遊戲,得意而忘形,中國藝術里意味著一種很高的境界。“中國畫主張‘得意忘形’。忘形,不同於變形。它既非有形,又非無形;它既是有形,又是無形。它包含了兩者。忘形不是去排斥形,而是去關注本性。只有在見到了本性時,形才可能被忘掉。有形、無形都是對形的執著;忘形,才能不為形所累,才是對形的超越。”在王承雲的畫中,儘管是採用了非常西方的繪畫材料和表現方式,但是對描繪對象背後的情感關注,卻是與中國畫相通的。拋棄對物象的精確描摹,關注物象背後的感情蘊含,表達內省的主觀情感,這也是表現主義畫風的重要特徵。這種“得意忘形”,成就了王承雲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
現居德國的畫家王承雲89後的“憂傷”出走,使他告別了他的成名作《1949,10,1》,在這副獲獎作品裡,已經顯示出他對作品語言形式的強烈追求。在德國的藝術學院裡,他不再對政治感興趣,完全把藝術投入到對人性本身的研究之中,追求一種從人性到藝術的自由狀態。十多年的潛心研究,使他觸及到了藝術的本質,有了明顯的個人藝術語言,在德國也有了一席之地。而在中國卻不一定為人所知。做為川美教師出走的他,在布倫瑞克藝術大學裡,除了研究自己的藝術語言外,還把西方的藝術教育與中國的藝術教育做了全面的比較,有了一套自己完整的藝術教育思路。作為畫家也作為四川美院客座教授和川音成都美院特聘教授,他在四川致力於新的藝術教育思想和方式的探索。
油畫顏料與畫布,幾乎在中國成了藝術的代名詞。我們對畫面內容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了對繪畫材料的關注。王承雲的畫充滿了一種實驗性,對於各種繪畫材料的探索,繪畫語言的革新不遺餘力。
王承雲對繪畫語言的革新滲透在他的藝術創作和思考的全過程當中。王承雲說,曾經有一段時間處於很苦悶的狀態,每畫一筆都是別人的語言,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於是他開始畫大片大片的水,每天面對水面用顏料在畫布上塗抹,只去表現它而不是去描摹水的形狀。慢慢地,在畫水的過程中,他有了自己的心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他嘗試用水調和丙烯顏料,形成了近似於水墨渲染的效果。經過試驗探索,水的技術,包括濃淡乾濕各種效果發揮出來了。
在他的畫中有水中的人體,有躺著的女孩,有海邊的狗,還有海邊騎馬的人。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人體的輪廓、游泳池底、水中的花,各種各樣的東西在光線的折射下變得流動起來,人在水中不再是行走的動物,而是流動的介於固體與液體之間的東西,既有在水中流動的自由,又能感覺到水擠壓身體的力量。
水中的人物處在一種壓抑與自由並存的狀態,一方面人是生活在陸地的動物,將自己置於並非自己的生活環境的水中,這種置換使人遠沒有在空氣中活動那樣自如,無處不在的水擠壓著人的軀體;另一方面,進入水中的人學會了游泳,又可以漂浮在水中或水面上,這就像極了人類飛翔的理想,終於可以脫離地面而漂浮,對人類來說這又是一種自由。壓抑與自由,是一種辯證的存在。中國有名的治世之君唐太宗就曾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講的也是水對於進入其中的物體所施加的互相矛盾的兩種力。水是一種充滿了哲學寓意的東西,每一個水滴中都蘊含著智慧。
從王承雲的畫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表現主義風格的影子。濃重的顏色與誇張的人物輪廓,大筆觸塗抹的水面。水中的人物是變幻的,在一種近乎詭異的光線照射下,觀眾似乎可以感覺到水的波動。水之外的人物、物體,外形都十分結實、有力。在這種表現與傳統表現主義又有本質的區別,在傳統的表現主義的繪畫裡所有的造型幾乎都是按情緒,思想和筆觸的需要而改變,而在王承雲的畫中,我們既可以看到他自由的繪畫又能看到生活中的影子,這種具象與抽象的隨意交替,這種生活與表現的自由蕩漾,成為他獨立的風格,也流露出他在中國受過教育的痕跡,那些水的氣韻,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其中國書法的滲透,其實這種民族的血脈相連的氣質是走到哪裡都丟不掉的。在他的繪畫材料的試驗過程當中,水調和丙烯所發揮出來的畫面效果,同時也勾起了一些潛意識的東西,這就是與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情結,比如思鄉情結。
表現應該是繪畫中的一個重要特點。王承雲這種把“形”放在自由的表現之中,並不是炙手可得的東西,他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局部的呈現,無不充滿挑戰。但只有這種“得意忘形”,捨棄形的束縛,才能在藝術表達中自由出入,“如魚得水”。

學術經歷

1988 年 參加中國首屆油畫展
1989 年 參加中國第七屆全國美展,獲油畫銅獎
1998 年 獲德國哥斯拉市的“國際皇戒青年獎”,出版個人畫冊
1999 年 獲德國威廉港市的“西北藝術大獎” ,出版個人畫冊
2000 年 參加首屆成都國際雙年展
2002 年 主編:“世界藝術工作室叢書”德國布倫瑞克美術學院、塔丟斯工作室, 河北美術出版社。
出版個人畫冊四本,出版部門分別為:
德國哥斯拉市;
現代藝術博物館,德國威廉港藝術廳;
德國布倫瑞克文化局;
德國經理學院
2004 年 “三種方式”三人展 德國漢諾瓦西能畫廊
“自在方式” 俞曉夫,鄧箭今,王承雲三人展 成都藍色空間畫廊
2005 年 德國杜塞道夫第6廳畫廊個展,出版個人畫冊
2005 年 “身體的權力”成渝兩地八位藝術家架上作品展
2006 年 “自在方式”俞曉夫鄧箭今、王承雲作品展 成都藍色空間畫廊 重慶美術館
2007 年 《王承雲實驗藝術工作室》成都.南京巡迴展,出版畫冊
2006 年 《何多和他的模特爾》王承雲個展,出版畫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