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昊

王承昊

王承昊,1957年12月生,江蘇南京人;教授。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創始人,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教授,原院長,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烏克蘭國家藝術科學院外籍院士,哈薩克斯坦國立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塔吉克斯坦國立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省直分會副秘書長,1984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先後深造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受教於法國巴黎美術學院阿伯拉罕·賓卡斯教授(Abrahan Pincas)。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和平藝術大使”。2015年在比利時歐洲議會獲國際和平藝術家聯盟頒發的和平藝術獎“金畫筆”獎金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承昊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南京市
  • 出生日期:1957年12月20日
  • 職業:油畫家
  • 畢業院校: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
  • 代表作品:《大觀園》、《七夕鵲橋悅境》、《飛天》、《生命之源》系列
所獲榮譽,主要參展,主要論文與專著,文章,著作,繪畫作品,現實主義繪畫曾是我的追求,從具象到抽象,一次人生的蟬蛻,軟抽象,硬抽象——對抽象藝術的一次挑戰,作品賞析,

所獲榮譽

2017年,當選為烏克蘭國家藝術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6年,塔吉克斯坦國立藝術科學院授予榮譽院士
2015年,作品《南京大屠殺記事——日本軍人東史郎的懺悔》參加由歐洲議會、國際和平藝術家聯盟、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歐洲中國文化教育基金會、中國歐盟使團主辦《誰能給我們和平——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國際和平藝術家繪畫作品展》比利時歐洲議會。獲國際和平藝術大獎“金畫筆”獎金獎。
2014年,榮獲第十二屆“南京好市民”稱號。
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交部、北京市政府頒發“和平藝術大使”榮譽。
2013年,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二等獎(高等教育類)。
2012年,被授予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
2011年,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授予王承昊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1年,主編《動畫素描》獲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
2011年,第六屆江蘇省督導團專家組成員。
2010年,油畫作品《月塘清波》獲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畫廊“上海合作組織塔什乾峰會國際美術展最佳作品獎”;獲烏茲別克斯坦國家藝術科學院榮譽證書。(烏茲別克斯坦塔什乾國家畫廊);

主要參展

1990年,作品《非存在的演繹》參展中國藝術大展,香港國際畫廊收藏;(香港)
1999年,作品《空空道人》、《黛玉葬花》等入選韓國99國際美術大展,被韓國、日本、法國收藏;
2000年,《自我的肖像》亞細亞二千年國際和平現代美術展;
2006年,“第十屆華東大展”作品《融合》獲得全國銀獎,江蘇金獎;
2008年,油畫作品《盲人的歡樂》獲省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省美協主辦全省“春天的故事”創作大獎(南京博物院);
2010年,榮獲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畫廊“上海合作組織塔什乾峰會國際美術展最佳作品獎”;
2011年,《非o非非》等八幅作品參加中國第14屆國際藝術博覽會(中國 北京);
2011年,《生命之源》系列作品參加第六屆當代藝術國際雙年展“當代藝術:藝術家和社會領域”。(烏茲別克斯坦 首都塔什乾);
2012年,作品《裙》、《春暈瞻園》“和睦國際美術展”(中國 北京人民大會堂);
2012年,作品《何園雅舍》、《片石映趣》、《揚州運河》、《疊石春影》參展“情畫江蘇——百名畫家畫江蘇”(中國 江蘇省美術館);
2013年,作品《第一次藝考》參展“國際和平藝術家作品展”;(中國 北京人民大會堂)
2013年,參加中國的創新書畫藝術家提名展;(中國 北京水立方)
2013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交部、北京市政府“和平藝術大使”;(北京 人民大會堂)
2014年,寫實油畫作品《羞澀》入選2014世界華僑華人美術書法展獲佳作獎;主辦:中國僑聯,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北京 炎黃藝術館)
2014年,易象油畫作品入編《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4年,易象油畫作品參加“中國‘蘇式’當代藝術展”;(中國 北京)
2014年,易象油畫作品《三位一體》等八幅作品參加美國第36屆國際藝術博覽會;(美國紐約)
2014年,寫實油畫作品《識》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覽》獲得優秀獎。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節聯合會、江蘇省美術家協會;
2014年,寫實油畫作品《羞澀》入選2014世界華僑華人美術書法展獲佳作獎;主辦:中國僑聯,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北京 炎黃藝術館)
2015年,寫實油畫作品《南京大屠殺記事——日本軍人東史郎的懺悔》參加《誰能給我們和平——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國際和平藝術家繪畫作品展》並獲國際和平藝術大獎“金畫筆”獎金獎(比利時歐洲議會)。主辦:歐洲議會、國際和平藝術家聯盟、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歐洲中國文化教育基金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歐盟使團。
2015年,作品參加《絲綢之路經濟帶——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國際和平藝術家繪畫作品展。(哈薩克斯坦 首都阿斯塔納 獨立宮)
2015年,以南京畫家身份創作油畫作品《南京大屠殺記事——日本軍人東史郎的懺悔》為主線參與《血鑄河山—石城陷落》歷史紀實片的拍攝並在全國七十多個城市電視台播出。
2016年,油畫作品《澀》入選2016中國美術館賀歲大展—中華民族大團結全國美術作品展(北京 中國美術館)
2016年,易象油畫作品參加首屆中國關注藝術家作品國際巡展。(美國 加州)
2016年,作品參加“絲路明珠”國際和平藝術家繪畫作品展(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
2017年,作品參加“和平與友好”中國—烏克蘭藝術家繪畫作品展(烏克蘭 首都基輔)

主要論文與專著

文章

《中國當代藝術中的病態文化現象淺析》,發表於《美術研究》,2009年8月15日;
大觀園大觀園
《藏密曼荼羅觀想圖像的精神意義探析》,發表於《新美術》,2009年10月15日;
《放歸歷史還原時代》——徐悲鴻美術教育思想再研究,發表於《藝術評論》,2009年11月15日;
《繪畫材質與中國藝術精神》發表於《中國美術教育》2009年第6期
《純粹形式的改變》——論動畫造型的概念,發表於《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9年12月15日;
《鳳鳥與金翅鳥圖像造型探析》發表於《美苑》,2009年12月20日;
《傳統之根——試論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的中國藝術精神》發表於《文藝爭鳴》,2010年4月15日;
《中國油畫風景的材料與技法演變》發表於《大家》,2010年第03期
《再談藝術精神與繪畫材料》發表於《美術大觀》,2011年10月15日;
鵲橋悅境鵲橋悅境
《精神與材料的“炁而化物”》發表於《美術報》,2011年9月24日;
《精神與材料的“炁而化物”》發表於《中國民族書畫》,2011年總第98~99期;

著作

《藝道拾林-王承昊談藝錄》(江蘇省美術出版社,2015年)

繪畫作品

現實主義繪畫曾是我的追求

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每一位藝術家藝術風格的形成、發展、變遷都是與他的價值觀、生活經歷、知識結構密不可分。
王承昊自幼生長在秦淮河畔,痛苦的童年記憶至今依然讓他不堪回首。文革浩劫,年僅10歲的王承昊目睹父親含冤辭世。父親沒有給年幼的王承昊留下任何遺產,相反他又成為同學們批鬥的對象。
“我的童年沒有什麼朋友”王承昊回憶起童年經歷時說,“所有的同學都不和我來往,孤獨伴隨著我的童年。”然而內心倔強的王承昊並沒有向命運低頭,繪畫成為陪伴他的摯友,一次他在課本上隨手的塗鴉引起了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那一次隨手塗鴉成為王承昊一生命運轉折的起點。從那以後,學校的黑板報成為了王承昊展示自己才華的陣地,成為證實自己存在價值的最好途徑。以至於,後來來到工廠當鍋爐工,畫黑板報都是他工作之一。
童年的痛苦經歷為王承昊打開了一扇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幾年工廠勞作的磨練使他更加成熟。當文革結束後,王承昊以優異的成績跨入大學校門後,他的繪畫作品中都潛藏著他對童年痛苦經歷的回憶,對社會底層百姓疾苦的體察和同情。“現實主義繪畫是我藝術創作的第一個階段,那是我對藝術表現手法、技藝不斷完善的階段。”王承昊說,“我現在依然沒有放棄寫實、具象繪畫這種表現形式,因為現實主義繪畫所折射出的人文主義思想依然是我所追求的目標。”
正如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所闡述的那樣,“任何藝術作品都是其時代的產兒,同時也是孕育我們感情的母親。”在今天,當我們觀讀王承昊寫實繪畫作品時,從《牛市》、《盲人的快樂》到《南京大屠殺記事——日本軍人東史郎的懺悔》,畫面傳遞出的濃濃的人文主義情懷和真切的情感流露都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在這些作品中王承昊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價值取向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融到自己的畫作之中。

從具象到抽象,一次人生的蟬蛻

對於王承昊的藝術生涯來說,2004年是他藝術生涯的一個轉折節點。
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觀看抽象藝術展覽的經歷,讓他第一次感到抽象藝術的魅力和對心靈的震撼。從那開始王承昊開始了自己藝術人生的一次新的跋涉。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美學講演錄》中提出,美的本質定義是:“美的理念的感性顯現”。他認為:人的藝術是自覺地用感性顯現理念,而抽象的理念是一種邏輯理念,它在底下暗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把整個藝術哲學和美的意識不斷推向前進。
具象藝術(figurativeart)指藝術形象與自然對象基本相似或極為相似的藝術,它的歷史可以追朔到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的史前繪畫;抽象藝術(abstractart)指藝術形象大幅度偏離或完全拋棄自然對象外觀的藝術,抽象繪畫僅有短短的百年歷史。但是兩者相同的是:理念的表述,無論藝術表現形式是具象或是抽象,它們都應當是人們理念的感性呈現。
今天,當王承昊回顧自己的那次藝術轉型,他說:“其實,那是一次心靈的呼喚,是久久以來,突然找到一種宣洩自己內心情感和思索的方式。”
縱觀人類繪畫史,我們不難發現,一件能夠感染觀者的藝術品,必定是傾注了作者真實情感的作品,一幅能夠扣動人心的繪畫作品背後必定隱含著作者的思索和理念,無論這樣的作品它的形式是具象或是抽象,無論它的創作風格是屬於古典藝術、現代藝術還是當代藝術,且都無一例外。
從那以後,在幾年的時間裡,王承昊不僅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同時他還利用工作之餘創作了大量抽象繪畫作品,《鵲橋悅境》、《飛天世音》、《大漠鏡相》都是那個時期的作品,他把自己的苦惱、歡樂、憂傷,把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思索物化到畫布上。

軟抽象,硬抽象——對抽象藝術的一次挑戰

當20世紀之初,康定斯基第一次把抽象繪畫呈現在人們面前時,人們對它褒貶不一。但正如克萊門特·柏林伯格所說:“再現性繪畫和雕塑近年來很少達到較高的水平,而主要成就越來越被吸引到非再現性的領域。”
在抽象繪畫領域,人們把抽象繪畫分為兩個不同的流派:熱抽象,冷抽象。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分別是這兩種繪畫風格的代表人物,以康定斯基熱為代表的熱抽象,畫面形式以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變化的線條來完成,被人們稱之為“熱抽象”、或“抒情抽象”;以蒙德里安為代表的冷抽象,畫面則以幾何塊面構成的作品,被人稱之為“冷抽象”、或“幾何抽象”。
然而,當王承昊涉足抽象繪畫時,他並不滿足以上兩種繪畫風格,在中國繪畫的特定文化氛圍中,他開始吸取中國繪畫大寫意的創作方法和理念,並大膽嘗試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材質。他利用肌理效果在兩維繪畫平面上創造出三維立體的效果,利用西方油畫的色彩理論,讓不同色彩之間碰撞、浸潤、融合之中取得自己滿意的藝術效果。
為了表達自己的創作思想,王承昊把自己的理念通過凹凸不平的肌理和色彩的碰撞呈現在畫面之上,那些並不完整的點、塊肌理與色彩的施加成為作者宣洩自己情感、表達自己理念的元素。
“在我看來,我的抽象繪畫其實是具象的。”王承昊是這樣解讀自己的作品,同時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創作自己的作品的。他說:“在在我眼裡,我的作品中,有山川、河流,有人物和星辰,他們可以是微觀的細胞結構,他們也可能是宇宙太空的某個角落……”“我期望,不同的觀眾,在我的作品面前,通過視覺聯想看到他們心中的影像,解析、獲取到通過作品所傳遞出的理念和情感。”
毫無疑問,王承昊的藝術實踐是成功的,他有意無意之中實現了對具象藝術與抽象藝術的一次融合與跨越。
近幾年來,隨著抽象藝術被人們理解和接納,後抽象、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不斷興起,形成對傳統抽象繪畫概念的衝擊。
在這裡我們暫且把主要以色彩、線條、點、幾何塊面組成畫面主體的康定斯基與蒙德里安為代表的冷抽象與熱抽象統稱為“硬抽象”;與硬抽象不同的是“軟抽象”,軟抽象繪畫最大的特徵是:不規則色塊與色塊之間相互融合,從而產生一種“余像”,這種余像殘留著自然界中某種具象形象的某種典型特徵,畫家正是抽取、利用這些破碎的、不完整的、殘留的、模糊的、看似不經意的,但又有真實具象典型特徵的影子來喚醒觀者的想像力,讓觀眾在影像的不確定中尋找自己的答案,這種影像的不確定性也形成人們對作品理解的多義性。
王承昊的抽象繪畫作品具有極強的抽象表現主義色彩,並有意識在繪畫作品中利用“余像”來增加自己繪畫作品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有些繪畫作品帶有軟抽象繪畫的特徵。
在軟抽象繪畫中,藝術家則把自己的理念、情感隱藏到那些余像的後面,把那些余像作為不同元素,並利用附加在這些元素上的傳統的文化概念,巧妙地將其融入繪畫之中。這樣當一幅軟抽象的作品展現 在你的眼前的時候,你的反應也許是驚訝,也許是茫然,但當你睜大了雙眼,你或許會被某些色彩、某些余像所吸引,正是那些似像非像的形象讓你產生了一種視覺聯想,由於文化差異、想像差異、理解力差異,不同的觀者在同一幅作品前都會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視覺感受和視覺聯想,在聯想之中也許你能窺見藏在畫面背後的理念。
今天,經過艱難的跋涉,王承昊已經站在了一個高峰,他構建了一個自己的語言體系,成功地將抽象藝術與具象思維進行有機地融合,成功地將中國繪畫的大寫意畫法植入西方油畫藝術之中。
王承昊的藝術實踐可貴之處在於,他在藝術形式截然不同兩大語系構成的繪畫藝術的兩大陣營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樑,在這裡他可以自由往來,在這裡他正在重構自己的精神家園。可以肯定,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理念與西方繪畫語言運用的日臻成熟,王承昊將會在一個新的高度,重新獲得新的、自由的自我展示空間。(文北京劉剛)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