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涌文化地理隨筆》是201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恩涌。
基本介紹
- 書名:王恩涌文化地理隨筆
- 作者:王恩涌
- ISBN:9787100073226
- 頁數:333頁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10年9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王恩涌先生的這本隨筆集,共收錄隨筆文章76篇,涉及人文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和地理教育三個方面。全書以強烈的人本主義思想,從建築、飲食等角度,以小見大,闡釋文化地理學的思想和內容;同時從大的時空尺度上,從人地關係、地緣政治等角度,對文明變遷、大國興衰,以及文化現象如宗教、語言、習俗等等進行分析和解釋。全書有史有識,內容豐富,兼具知識性和可讀性。
《王恩涌文化地理隨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作者簡介
王恩涌,1927年生,安徽鳳陽人,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文化地理學家。曾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高等學校地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人文地理》雜誌副主編等。其所主編的《人文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教學的經典教材之一。
目錄
序一 厲以寧
序二 魏小安
文化與地理
“分區”與“區分”
一件新式服裝在城市是怎么擴散的?
行為背後的環境痕跡
從佛教和基督教的不同命運談起
也說文化景觀
語言小議
地理視角看宗教
“國家”古今談
農業文明的地理搖籃
體質適應與文化適應
對文明起源的一種解釋
社會變遷背後的地理之手
文明中斷或延續的謎底
漫談風水
大禹治水真有其事嗎
三國演義的地理舞台
古城荒沙真相
兩條河流帶來的變遷
晉商興衰背後
中國的商人與商幫
福建山區裡的神秘建築
台灣蘭嶼島民居
歐亞大陸的“文化四邊形”
法老們無法得到的安寧
一位天才的“門外漢”
綠色革命在印度的意外後果
瑪雅的未解之謎
美國的食土現象
黑死病為什麼消失了
天主教教堂的變遷
流行文化中的足球
拒絕現代文明的“阿米什”
堅持“公社”式生活的移民
歐洲的巨石文化
大國興衰·西班牙篇
大國興衰·荷蘭篇
大國興衰·英法爭雄
大國興衰·英國的19世紀
大國興衰·美國的興起
豪斯浩弗的一次不光彩經歷
新中國五次地緣戰略變化背後
地理學家看兩岸關係
地緣政治學的前世今生
為什麼經濟學家也重視起地緣政治
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略意圖
印度文明與巴基斯坦
首都漫話·夏商篇
首都漫話·周朝篇
首都漫話·秦漢篇
首都漫話·三國篇
首都漫話·兩晉南北朝篇
首都漫話·隋唐篇
首都漫話·五代十國篇
首都漫話·大宋篇
首都漫話·遼金西夏篇
首都漫話·元朝篇
首都漫話·明清篇
首都漫話·民國篇
首都漫話·當代篇
首都選址中的“小三角”與“大三角”
北京作為首都的環境問題
各個視角中的地理
人文與區域
我對人文地理學的認識
旅遊地理學的興起
地理教育中的“專”與“通”
一次遲到的醒悟
人文地理為何曾在講台消失
地理的理論與套用
大學地理教育的“市場法則
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陳傳康給竺可楨的一封信
北大地理系專業設定的回憶
環境保護專業的誕生
地圖是立體的,也是時間的
附錄:王恩涌教授談“無形的腳
後記
序言
王恩涌教授是著名的地理學家,60多年前,我們都畢業於南京金陵中學。在學校時,他比我高一個年級。高中畢業後,他考取了清華大學地理系,受業於林超教授。我先參加工作,稍後考入北京大學經濟系。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地理系並人北京大學。我們兩人大學畢業後又先後留校工作,成為同事。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們都受到衝擊。那時,北大的“造反派”把我們倆都放在昌平十三陵一個農村,實行監督勞動。有一次,我們因要返校回家取糧票,請假獲準。路上兩人不僅回憶了高中時代的往事,而且更多地對眼下形勢發表看法,彼此觀點一致,這樣也就成為了好友。到了1985年,北京大學成立了科學管理中心,丁石孫校長任主任,我們倆和陳良焜教授三人被任命為副主任,在一起合作了十多年。我們一起從事過環境保護、林業建設、草原承包制等科研項目的研究。
王恩涌教授在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長期擔任黨、政領導工作的同時,還從事教學工作。在50年代教過植物地理,在70年代從事環境保護教學與研究。80年代曾去加拿大進修,回國後,又轉向人文地理學,尤以文化地理和政治地理學見長。他知識廣博、勤奮好學、善於分析。
後記
我的文化地理隨筆集就要出版了,在這裡我想表達我對很多老友的支持和鼓勵的感謝,也想向讀者說明我寫這些文章的原委。
我是學自然地理的。先在清華的地理系地理組學習三年,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轉到北大地質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1953年春畢業留校工作。開頭是一面參加教學工作,一面參與系的教學組織工作。後來,因系的擴大,工作需要遂專職於系務,直到1983年。
在這30年中,從事系裡教學組織與領導工作,有兩件事影響我甚深。第一件就是地理學有什麼用?當時,在大學學習時,我也曾對地理學有什麼用有過思索。因為興趣,只想學了以後,可以到祖國各地,像老前輩那樣去調查、尋找各種資源為祖國建設服務。可是,畢業後卻留在系裡工作。那時,進入地理專業的學生屬第一志願的不多,第二第三志願的占多數。因此,在學習中,學生普遍對專業學習信心不足,積極性不高。由於自己剛畢業,教學經驗少,科研尚無經歷,只好請些專家、教授向學生做報告予以指導。實際上,仍有部分學生到畢業時對專業仍存在著疑惑。
第二件是政治運動。從50年代的“胡風問題”起,其後是反右、“大躍進”、反右傾、四清,直到“文化大革命”。一個運動接著一個運動,一次比一次大,直到“文化大革命”變成延續多年的全國性大運動。我一是出身不好,二是單位的一個頭頭,在高等學校,“執行資產階級教育”,成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是在劫難逃。雖然每次自己給自己戴上帽子、寫了檢查、受到批評、在幹校勞動等等,但多次運動,始終弄不清自己錯誤在哪裡,為什麼一次次地犯錯誤?心裡十分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