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偉(農業專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志偉,男,漢族,1952年生,青海省平安縣人,副研究員,碩士,197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專業,同年分配到青海省農林科學院至今,從事作物育種栽培科研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志偉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2年
  • 職業:作物育種栽培科研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生物系
王志偉,男,漢族,1952年生,青海省平安縣人,副研究員,碩士,197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專業,同年分配到青海省農林科學院至今,從事作物育種栽培科研工作。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王志偉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王志偉
王志偉早在北京大學就受到良好的專業教育,專業功底深厚,知識面廣。他熱愛農業科研工作,始終工作在科研、生產第一線,吃苦耐勞,深入基層,下鄉駐點,紮實工作,掌握農業生產中的問題。他科研目的明確,1997年出色地完成了“青海灌區春小麥栽培模式的研究”省攻關項目中的任務,該項目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在“春小麥蠶豆栽培模式的開發套用”等省級攻關項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該項目獲得省級科技進步四等獎。王先生始終堅持“以科研為主,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科研促進生產,科研促進經濟”的科研指導思想,一貫堅持和倡導農科院作物所以作物育種栽培科研成果為青海農業發展服務,為少數民族地區的脫貧致富做出貢獻,1991年省政府派他去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解決該州22萬畝耕地中的多年生惡性雜草,該草被當地政府稱謂“農田癌症”,該題是提交到省人民代表大會上的議題。王先生自己研製的除草劑,當年就灰除了該類雜草,單產由原來的120斤提高到了600多斤,該州政府任命王先生為“優秀知識分子”的光榮稱號
1994年王先生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印度國家級植物生物中心進修,在他國,他始終牽掛著青海農業,帶著為解決青海馬鈴薯的病害,開展了植物轉基因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績,得到了該中心專家們和我駐印度大使館的肯定,使館寫信要求青海農科院為王先生回國後的工作創造條件,繼續開展這方面的工作。1995年回國後,在非教育系統留學回國人員科技活動經費的資助下,利用生物技術,在完成省科委下達的攻關項目“春小麥高產、優質、多抗性新品種選育”項目中,率先在國內實現了春小麥雜交後代一年繁育四代的新育種方法,使小麥育種年限縮短了4--6年,極大地加快了小麥育種程式。據青海省農林科學院信息所《查新項目報告書》,截止1998年底,國內未見有一年四代的加代繁育技術的文獻報導。一年四代這一快速培育小麥新品種的技術,在小麥育種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利用價值和持久的套用前景。1999年3月22日,青海日報在頭版頭條報導了題為“我省春小麥育種技術開國內先河”的報導,引起了國內育種家們的高度重視,並將該技術套用於小麥育種程式,截止1998年2月,在省人事廳的資助下,在短短2年中,選育出了性狀穩定的95-2、980144、98011等高產小麥新品系,通過大面積試種,表現高產、優質、落黃好等優勢,經專家組現場評議,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1999年,由青海省人事廳委派王先生前往波蘭波茲南農業大學留學,他又一次帶著對青海省農業科研和生產中的問題,攻讀種子科學技術碩士學位。走進國外農業大學現代化的實驗室里,王志偉感到肩上責任重大,他的身後凝聚了一方地域許多人的關注的目光----青海這個高寒作物產區,目前仍不能生產優質小麥、青海200多萬農民仍在傳統的耕作中,艱難度日。就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王志偉開始了緊張的求學生涯。
波羅達教授對王志偉這位負有責任感的中國留學生極為重視,而王志偉也從教授身上學到了什麼是現代作物育種,這不但促使他刻苦努力學習,而且讓他時時處在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中。在先進設備的實驗室里,他時常想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利用這些設備為青海的種子產業做點事,他知道在高科技的實驗室里進行科學分析,這對青海小麥育種有極大的幫助。於是,他請夫人胡冬梅寄來了5個小麥品種,王志偉收到種子,馬上在實驗室里進行分析。
種子的品質分析、基因分析、遺傳力分析科技含量是很高很高的,青海農科院還沒有能力做這方面的工作。王志偉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又讓夫人再寄一些品種和品系來,就這樣,王志偉和導師們在百忙中為青海分析了一批高產、優質小麥品系。也完成了碩士論文並獲得種子科學技術的碩士學位。但是這樣的分析只是“一家之言”。於是他通過教授們的關係,又來到波蘭農作物品種研究測試中心,進一步分析來自中國青海的20多個小麥品系,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在該中心工作人員的熱情幫助下,分A、B、C三個等級的種子分析結果又出來了,共篩選出了14個與國際品種不分上下的小麥新品系,監測中心的負責人幽默地說,你至少省下了3萬美元的監測費用。這些品種帶到中國去,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為了表示感謝,他給教授們送了萬里迢迢從中國寄去的5件牛絨衫。並邀請教授們到中國去,繼續合作研究這方面的工作。
在留學期間裡,王志偉沒有讓一分一秒的時間從閒暇中流失,也沒有忘記為中國、為青海的農業生產與世界農業同步發展盡職盡責。他知道教授們與國際上的許多種子公司和育種站有業務聯繫,王志偉就請求通過教授們的關係到鄰近的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的一些種子公司和育種站看一看,想了解他們的育種手段、育種材料、農業結構和當前流行的品種以及品質標準,市場運作方式等等內容。在教授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又讓王志偉如願以償。
在種子公司和育種站里,他看了一大摞一大摞的種子檔案,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種子檢驗報告,並參觀了育種田裡的表現,學到了對作物種子的綜合評價標準,使他發現了一個神奇而多彩的作物世界。他的視野開闊了,見識寬廣了,使他懂得了什麼是強筋、高蛋白、富維生素的麵包小麥和麵條小麥,什麼是抗旱、抗鹽鹼的黑麥,懂得了育種程式和監測手段以及今後的發展方向,也找到了青海作物品種與國際標準比較後的差距所在之處。王志偉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學者,始終立志於使中國青海的農作物品種趕上或超過國際標準,在這種思想背景的驅動下,他始終如饑似渴地想得到那些極為重要的育種材料和技術檔案,他用盡了自己的獎學金,再借錢和通過各種途徑終於帶著92公斤的育種材料和技術檔案回到了中國青海高原,回到了他那極為簡陋的實驗室里,又開始了更為艱辛的科研生活。為此,在青海人事廳的協助下,青海日報於2001年2月2在頭版刊登了題為“歸來如歌”的文章。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苦苦探索,利用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物技術----分子標記法和國內領先的小麥育種新技術一年繁殖四代的加代技術,選育出了符合國際標準的優質小麥新品系和育種資源,並在青海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湟中縣、樂都縣、西寧市等地區的水澆地和旱地試種,產品由省政府官員採樣並送交青海省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和丁香糧油集團公司化驗鑑定,分析結果,各項指標達到或超過了進口加拿大硬紅麥和澳大利亞白麥的化驗指標。為此,青海日報在2001年3月19日在頭版頭條刊登了題為“我省農業專家利用先進生物工程技術,育成世界極優質麥種”的文章,引起了省內有關部門的重視,也引起了全國各地的農民和種子公司的關注,王先生的這些科研成果,必將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