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王弼易學的思想來源進行追溯,力圖釐清王弼與
漢易的傳承關係,考證王弼注《易》的方法特色,闡發王弼易學中的哲學思想,細論王弼形上學的建構路徑及人道觀的特點,結合《
老子注》對比說明王氏會通儒道的努力和貢獻。
作品目錄
導論 第一章 王弼其人及《周易注》思想溯源 第二章 《周易注》的注易方法 第三章 《周易注》的形上學思想(上) | 第四章 《周易注》的形上學思想(下) 第五章 《周易注》的人道思想 第六章 以《老》注《易》 結語 《周易注》與儒道會通 |
作品思想
該書從易學史的角度出發,以漢代象數易學為參照系,對《周易注》中體現其本體論思想之注,包括《乾》《坤》《彖》注、大衍義等,進行了詳細的厘析。該書通過對比發現,漢易常常用卦氣說、納甲說、乾升坤降說、元氣說等構建出一個宇宙生成論的模式,《周易注》則一掃漢易的煩瑣,直接用乾健坤順等取義說來解,表現出用《老子》思想來注《易》的傾向。該書從“有無之辨”的高度對《周易注》的本體論進行了總結和提升,王弼《周易注》中的本體論來自其《老子注》,他是在二者能夠相互發明之處做了新的闡釋。王弼所開創的玄學派的形上學及其本體論,對中國思想史的貢獻是巨大的,這一思維路線由
程朱繼承下來,發展為理本論的形上學體系。
該書對《周易注》的陰陽、剛柔、動靜、性情、時觀等進行了研究。在陰陽觀上,說明王弼並非不論陰陽,《周易注》中也談到了陰陽氣化論;在剛柔觀上,《周易注》繼承了《彖傳》的剛柔觀,強調了剛柔兼濟的原則;在動靜關係上,王弼將靜放在絕對優先於動的地位,這是服務於他“以無為本”的本體論建構的;在性情觀上,王弼借鑑了《老子注》以“自然”來釋“萬物之性”的思想,反對人為造作,主張“因物之性”,其“性其情”還包含著以性制情的含義,王弼“性其情”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在“時”觀上,從君子的角度來把握,“知幾其神乎”,王弼認為只有得道之君子才能夠正確地把握各種時機,知微知彰。
該書從政治思想、義利觀、君臣觀、夫婦觀等幾個方面分別考察,從中看到了王弼在《周易注》中表現出和儒者同樣的情懷,諸如進德修業、揚君子抑小人、尚賢等。在本體層面上引《老子》思想解《易》的王弼玄學易,在世俗的人倫日用層面,比如君臣觀和夫婦觀,與儒家並沒有明顯的區別。
該書對《周易注》引用《老子》思想之處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和概括,這主要體現在“以無為本”“道法自然”“貴柔、尚謙”“無為而治、息亂以靜”等幾個方面。王弼以《老》注《易》的根本意義在於,實現了解釋方法的變革和形上學的變革,“以無為本”取代了以元氣說、陰陽學說、取象說等為主導思想的漢代易學,漢易發展成了玄學易。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老子注》還是《周易注》,王弼創建新的形上學,其宗旨或落腳點都在於對其所處的社會提出治理的根本方略,即“息亂以靜”這一條基本治理原則。《周易注》對儒道兩家思想的兼容並蓄,體現了王弼思想的複雜性和包容性,其容納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並在對易學的闡釋中實現了儒道會通。就和漢易的比較而言,《周易注》所蘊含的政治思想,多是漢易所不具備的,因為漢易多是從取象說的角度對《周易》進行注釋,而王弼用《老子》思想豐富了《周易》的內涵,為這部歷來被奉為儒家經典的著作注入了一股玄學之流,也即儒學玄學化的實現。“息亂以靜”的命題,是王弼“以無為本”的本體論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運用,是他所認為的根治社會的一劑良藥,因而,《周易注》的本體論與人道觀是不可分割的。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孫萍,河北邯鄲人,中國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大項目出版中心副編審,主要從事哲學、歷史學圖書的編輯出版。201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玄學、易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