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出生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就讀於文革時期,最後一屆上山下鄉知青。78年恢復高考,在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接受4年系統的文學教育。畢業後做過教師、編過雜誌。1995年參加江蘇有線電視台籌建,擔任製片人、導演、節目製作中心副主任。98年創辦大型綜藝欄目《非常周末》,擔任總製片人、總導演,曾創下收視率42.8%(索福瑞數據)的奇蹟。在電視界頗具影響。2001年開始長篇電視劇創作,先後擔任《
雪白血紅》、《
魂斷樓蘭》、《
當婚姻走到盡頭》、《
雙鳳樓》等長篇電視劇的導演、編劇,均在全國各地電視台黃金時間播出,並取得收視佳績。2005年開始在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經典作品分析》、《劇本創作》、《電視劇創作》等課程。
影視作品
18集長篇電視連續劇《無花果》(1996)編劇
(獲電視劇金鳳凰獎最佳編劇獎,作品收入《江蘇文學藝術五十年》)
單本劇《水色如夢》(1997年)編劇 導演
(獲24屆大眾金鷹獎專家組 最佳長篇電視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四項提名獎)
24集長篇電視連續劇《雪白血紅》(2003)
主創人員
出品人 朱永德 張竹
監製 劉雷 江平 章劍華製片人
張竹
編劇 沙柳
導演 王強
剪輯 袁方
攝影 馮震五
燈光 徐榮勝
美術 盛曉因 邢祝淵
演員:唐國強、謝蘭、陳瑾、陶澤如等
故事梗概
上世紀末的二十年,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急劇變化:恢復高考、萬元戶、全民經商、海南熱潮、炒樓炒股、網際網路……在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潮流背後,隱藏著多少人的命運故事。無數的可能撩撥著人們的渴望,推動著人們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入時代的潮流,上演著一出出令人讚嘆、感慨、衝動、可歌可泣、悲喜交加的人間大戲。本劇以此為背景,以一個出身卑微的農村少女丁小麗邂逅了大學教師馬奇之後一系列具有傳奇色彩的生活經歷為主線,真實反映了一代人親身經歷、無法忘卻的生活,深刻揭示了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和思想觀念上的衝突。
導演闡述
這是一部力圖尋找,回歸電視劇藝術本體屬性,並證明電視劇為繼電影之後“第八藝術”的作品。為此,全體創作人員有必要對電視劇藝術的本體認識形成共識。電視劇不是戲劇,不是電影,也不是戲劇加電影,它的本體是建立在電視這一獨特的廣播傳媒上的。以電視機為媒介形成的信息表達和大眾傳播模式,規定了其藝術表達手段的可能性。例如視覺形象的刺激強度,指向明確的表演風格,音響元素的開發使用,建立在客群面對螢屏獨特的心理需求之上的敘事模式等等。當然,作為一門藝術,其本質並不在於手段,而在於負載於手段之上的精神層面,也就是說,電視劇的“作者”是否具有精神價值,而且有能力將其編製成觀眾能夠通過電視機來解碼,並樂於接受的信息傳播給大眾。其中,“作者”的個性是至關重要的,儘管必須與客群的共性“兼容”。應該說,電視劇至今尚未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甚至產生大量的文化垃圾,與其本體的迷失有關。因此,本劇的創作必須統一到電視劇本體規律上來。
23集長篇電視連續劇《魂斷樓蘭》(2004)
主創人員
總策劃 張鍥 錢明 監製 莫娟 李路

製片人張竹
編劇 王強 葉風
導演 王強
形象設計 葉錦添
攝影 馮震五
燈光 趙振剛
美術 翟為民
剪輯 戴曉明
音樂 徐磊
演員 寧靜 姚魯 孫大川 張晶 高英等
故事梗概
考古研究所年輕有為的研究員江河從西域樓蘭考古回來後突然深夜死在辦公室里,引起一連串難以解釋的怪事:考古研究所頻頻深夜“鬧鬼”,江河之死難以查出死因,庫房底下很少有人知曉的密室里藏著一具考古界盛傳的“古樓蘭美女”,考古所有些人以極大的興趣悄悄研究來自古樓蘭的詛咒,卻又一個個相繼死於神秘的詛咒,死者的未婚妻白碧居然收到江河死後親筆寫來的信,而且每天在奇怪的網站上和死去的江河對話,話劇團正在排練的戲中戲《
魂斷樓蘭》與現實生活驚人的相似,負責案件的警官葉蕭竟然長了一張和死者非常相似的臉……所有疑點似乎都指向一個非現實的“詛咒”。
真相是現實的,卻含著兩代人的血淚,神秘的樓蘭終於撩起了面紗……錯綜複雜的故事、跌宕起伏的衝突帶給人一波接一波的心靈震撼。
導演闡述
一、劇本
這是一部帶有恐怖色彩的懸疑片,撲爍迷離、出人意外的線性敘事結構是其做為大眾傳媒故事文本的基礎,懲惡揚善的主題、張弛有制的節奏、環環相扣的懸念、形色各異的人物是其吸引觀眾,從而進入傳播途徑的保證。從這個意義上說,全組演職員必須明確:這是一個通俗作品,不要刻意迴避電視劇作為大眾媒體的通俗性,既充分尊重普通觀眾的理解力和欣賞要求,不以花拳秀腿、搞得人看不懂、看不舒服為榮,同時,也不要低估觀眾的視覺審美經驗、剝奪觀眾推理的樂趣,度的把握尤其重要。其實,無論是西方的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還是中國的話本、戲曲,許多偉大的經典作品當時正是最流行的大眾化通俗作品,問題在於作者是否準確地抓住了時代背景下人的物質和精神世界,或褒貶、或深究、或冷靜地記錄、或熱情的呼喊,體現出博大的人文關懷。本劇正是在敘事的表層下,深刻地揭示了在一個飛速發展,提倡個人價值和物質積累的時代,人對古老文明、傳統價值的拋棄、乃至踐踏的悲劇,燦爛的古樓蘭文化在劇中實際上是一個象徵,一個與當今流行色彩對比強烈的符號,是人類對她的無知和貪婪導致了人力難以阻止的詛咒悲劇,這也正是這個故事充滿非現實色彩的根本原因所在。或者說,本劇是借大眾熟知的“鬼片”文本,創造最為時尚的流行話語,隱寓千年未解的人性悲劇。
二、人物
本劇的人物不是很多,但各自色彩非常突出,在此做一個簡要的分析定位,作為演員分析創作角色的參考。
三、視覺
本劇作為一部風格化傾向較為突出的劇目,視覺部分是創作中極其重要的部分,牽涉到攝影、燈光、美術以及服、化、道等個有關部門,還涉及到後期剪輯、特技部門,要從前期準備開始,充分溝通,尤其是對一些特殊的視覺處理場面,要事先做好設計,各部門同心協力,共同創造出能充分體現劇中所要求的特殊氣氛的視覺營造。
1、攝影:
本劇採用單機拍攝,就是因為考慮到拍攝難度,給攝影機充分的發揮空間,攝影師要重點把握場面的氣氛,利用各種輔助器材,使鏡頭動起來,而且要使運動節奏符合劇情的情緒要求,在把握住把故事講清楚的基礎上,多注意細節的捕捉。雖然這是一部很注重視覺效果的劇,但也不可忽視演員的表演,不能把演員當道具,要給演員一定的表演空間,並抓住其表演的精髓,這就要求攝影師充分地熟悉劇本,理解劇本,在創造好視覺效果的同時,要注意戲在何處,不要完全被獨特的視覺效果所迷惑。
值得提出引起重視的是劇中有許多非現實場面的處理,有些是要和服化道部門配合,在現場拍攝完成,有些還要結合後期電腦特技,前後期合成解決,這就要事先與後期特技人員很好溝通,做好設計,按設計完成,必要時要請特技人員現場指導拍攝。
劇本提供了四大塊不同的場景,一是陰森恐怖的考古所、老宅;二是時尚現代的都市生活;三是有夢幻色彩、風格濃郁的話劇舞台;四是體現古樓蘭風味的沙漠綠洲。四塊調子要各自風格統一,互呈對比。
2、燈光:
燈光是畫面的靈魂,因為本劇具有超現實風格,所以對場面的燈光設計和使用要突破真實環境的局限,要通透、漂亮,突出氣氛,看得見光效。在人物用光上,尤其是對劇中呈偶像化傾向的男女主要演員,要突出人物的乾淨漂亮和代表性色調,而對一些恐怖形象,要用一些特殊光位和光效誇張其非現實特點。
對一些特殊氛圍的營造要捨得用煙,給燈效提供表現媒體。
3、美術:
美術在本劇中最重要的創作部門之一,一是四大塊場景總調子的設計和把握:恐怖的、時尚的、夢幻的、文化的,不同場景的特色要通過從場景選取到搭景到具體服化道的設計使用突出出來;二是人物的調子,也要遵循風格化的原則,精心設計,如白碧、藍月、蕭瑟三個靚麗的女性就要分別突出高貴的白色、神秘的藍色和熱情的紅色;老宅里的芬和梅子要在黑色調里把握,芬是柔和的黑,而梅子則是冷峻的黑。
美術的製作不要弄得太碎,可以抽象一些,風格化一些,關鍵是突出調子和氛圍,不一定要很寫實,哪怕是日常生活的場景,比如考古所的辦公室等,就不用完全按現實中的辦公室去布置,可適度的抽象一些,誇張其陰森的氛圍;再比如話劇的舞台,也不必要完全按話劇的常規景片來搭建,可使用現代美術抽象一些的符號去表達樓蘭文化的精髓。
有些場景的美術處理還要充分考慮特技的處理,要和其他視覺創作部門一起協商。包括常規的場景也要充分和攝影、燈光協商,留給他們創作的餘地,相輔相成,合力創作出最佳視覺效果。
美術設計師要直接、具體地協調、指導服化道部門的工作,對這些部門負責,統一要求,切不可自行其事,造成整體視覺風格上的混亂。
4、服裝:
本劇的服裝工作量較大,牽涉到的風格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三組服裝:一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日常服裝:這部分的服裝要充分體現時尚化要求,幾個主要人物要定好調子,嚴格按統一色調走,還要注意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戲劇情景,不同的情緒要求下的區別,比如,藍月在日常生活中的藍色就可能是略帶些冷漠、低調,而在高潮戲中所穿的就是冷艷四射、光澤照人的寶藍色,還要帶點飄逸,便於最後從高樓上飄落。芬日常的黑色系列服裝中含有較多的灰色成分,而最後自殺的黑色就應該是莊重大氣的黑色禮服,再飾以適當的紅色,體現大喜大悲的情緒。二是舞台服裝,要在突出人物紅、白、藍不同定位的基礎上,誇張舞台的夢幻效果,因為這個舞台劇是現實的映射,就要和現實拉開距離,卻又統一色調。三是樓蘭後裔居住的沙漠綠洲,這是一個杜撰出來的地方,人物的服飾風格要往原始的風格上靠,注意不要以某個少數民族的服飾為樣本,尤其不要以新疆的少數民族服飾為樣本,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以遠古的世外桃源為依託,創造一種簡樸、野性、復古流行的新時尚服裝風格,包括瑪雅的聖女造型,頭人的威望裝束,巫婆的神秘長袍等,都可以自由創作,以醒目為美,誇張點、時尚點沒關係。此外,在一些閃回片段里,還牽涉到一些八十年代初的場景,如白正秋的婚禮,要有當時的典型特徵,尤其是新郎和新娘的在今天看來有點可笑的服飾會對人物的塑造起到很大的作用。
5、化妝:
本劇的化妝有兩個難點,也是兩個必須達到的要求:一是特殊形象的造型,如乾屍、幻覺中出現的鬼魂等,要使用矽橡膠、面膜等特殊造型手段;二是人物化妝要充分體現偶像劇的唯美風格,乾淨漂亮,設計使用一些新潮的頭飾、頸鏈以及使用於身體各部位的鏈、環、貼花等,創造時尚。
6、道具:
本劇的道具除了實用功能外,也要充分參與視覺創作,要善於開發、精心設計道具的作用,特別是許多劇本已經提示的,如金色面具、詛咒圖案、聖女的花冠、被稱為樓蘭美女的千年古屍、詩集《荒原》以及屢次出現詛咒圖形和詩句FLAS的電腦等,都要事先認真設計製作,切不可馬虎對付,以為只要完成使用功能即可。
7、特技:
特技是本劇視覺創作中比較突出的部門,特技的構思和創作水準直接影響本劇的品質,具體主要有兩部分的特技處理:一是一些非現實的畫面處理,如幻覺中的詛咒符號、女屍飄動、人物因恐怖而變形等;二是一些特殊場面的特技拍攝,如許安多的機車失事,在火光中高高飛起,芬焚燒老宅,藍月從高樓上飄落及空中的情緒表演等。都需要特技和各部門充分協商,事先設計,共同完成。
四、聽覺
1、音樂:
本劇的音樂大致有三個主題:一是恐怖緊張情緒的渲染,包括一些特殊的提示音;二是人物標題性音樂,既有壓抑而抒情的,帶有回憶色彩的歌唱性旋律,也有紅白藍色調分明的現代節奏;三是有異域風情的樓蘭音樂,即適用於樓蘭場景,也適用於話劇舞台表演。片頭採用緊張刺激的主題音樂,片尾使用帶有樓蘭風情的新民歌風格的主題歌,女聲,要飄逸靈異。此外,劇中還有一些需要根據劇情創作的歌曲,如巫婆祭神的歌曲、話劇舞台上的歌舞等。
2、音效:
作為一部恐怖片,音效的作用是很大的,一是要有一些強調恐怖緊張情緒的特殊音效,二是利用現場自然產生的音效進行主觀性誇張處理,如門聲、風聲、雷聲,乃至於細小的鍵盤聲、倒水聲等等。這就要求同期錄音的現場錄音師注意採集現場的聲音素材,尤其是一些恐怖場景和人物有特殊情緒變化的場景,多採集一些各種聲音素材,便於後期加工使用。還要注意前期錄製過程中不要和演員的現場台詞發生衝突和干擾,必要時要分別採錄。
五、製片
製片部門並不直接參與藝術創作,嚴格說來不在導演闡述範圍之內。但因為本劇的特殊性,許多製片工作人員其實都變相地參與了創作過程,因而也必須研讀劇本,對全劇的總體要求和與自己本職工作相關的細節瞭然於胸,才有可能配合劇組其他創作人員,為本劇的創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創作一部高水準的電視劇作品,是全劇組每個人綜合實力的體現,其過程也許是痛苦和漫長的,好在每一份真誠的付出和努力都會得到豐厚的回報,我們不是在簡單地生產一部二十集的片子,而是在合力創作一部無論在電視劇市場上還是在專業水準上都無愧於我們的職業的作品,作為本劇的編劇和導演,謹以此自勉並與全組同仁共勉之。
21集長篇電視連續劇《當婚姻走到盡頭》
(2006)
(獲江蘇省廣電局年度優秀電視劇獎。)主創人員
總監製 高建民
總策劃 周莉
監製 肖泉
策劃 魏平 曹勇 郭星製片人 李路

執行製片人 管見 張竹
導演 王強
編劇 王強 楊駿
攝影 朱強
演員 劉佩琦 詠梅 趙亮 張少華等
故事梗概
劇女主人公單玲玲是一個厭倦自己家庭和丈夫的下崗女工, 為了改變現有的生活狀況,她不顧一切地想衝出婚姻枷鎖。在此同時,昔日的追求者,同樣經歷過一次失敗婚姻,如今已是身價千萬的大老闆陸君的再次出現,更加堅定了她離婚的信念。
而男主人公皮亞達卻是一個無所作為、不切實際,只能從和兒子吹牛中得到安慰的電影公司跑片員。他用美麗的謊言為兒子營造了一個溫馨浪漫的童話世界。為了保護兒子,他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卻贏得了年輕貌美、特立獨行的編輯小彤的欣賞。
兒子皮特為了向同學證明自己不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在把長相酷似單玲玲的袁老師幻想成自己母親的同時,通過各種方式去找尋自己棄家而走的母親。他調皮搗亂甚至不惜自殘生病來換取母親的關注,希望因此能挽留住自己的母親重新回到這個家庭。但現實並未如他所願,相反,父母為爭奪自己的扶養權卻鬧上了法庭……
本劇是以孩子與成人的雙重視角展示的家庭倫理劇。成人眼中許多司空見慣的事,在孩子眼中卻顯得那么觸目驚心、令人震撼,其視角獨特性為國內電視劇市場所罕見。
導演闡述
一、主旨
這是一部建立在成人與少兒相互衝突的雙重視角上的家庭倫理劇,也是一部以喜劇風格表達悲劇性主題的社會問題劇。所以,儘管戲裡有大量孩子的內容,但這個戲是拍給大人看的,不是兒童劇。
要創作好這個作品,全組創作人員首先必須弄清楚,為什麼要選用相互衝突的兩個不同的視角。以兩性衝突為主要戲劇矛盾的戲好象是近期影視劇的熱門題材,這個戲從表面看來也是選材於夫妻離異,但它的主題不是這個,甚至主要矛盾衝突也不限於此。這個戲的主旨說的是夢想和現實的衝突,是我們每個生活在高度物質化社會裡的人無法迴避的夢想失落所帶來的精神上的痛。主人公皮氏父子不切實際的浪漫想像,面對著一個人人都在不顧一切地努力追求最大現實利益目標的環境,無疑是幼稚可笑的,充滿喜劇色彩,當這種不可救藥的浪漫在現實的打擊面前仍舊堅持自己孩子般的純真,拒絕流俗,甚至試圖抗爭時,顯得那么的無奈而不失悲壯,讓人啼笑皆非。當然,作為一部藝術作品,我們無意去評判什麼、歌頌什麼、諷刺什麼,只是想感動一下內心還保留著一點兒時夢想的人,不管我們是出於理性還是無奈丟棄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去迎合物質化的現實,至少,我們不能無視孩子的夢境。當我們已認同或麻木於成人世界中兩性關係、倫理關係、金錢關係等等的異化現象時,試著換成孩子的視角來看,許多司空見慣的事都會顯得那么觸目驚心、令人震撼。所以,每個創作人員都要自覺地站在孩子的視角審視自己創作的影像,在司空見慣的世俗景象里找尋自己心裡猶存的童真夢想,就象歌里唱的那樣:“回到從前。”回到自己最初的夢想,那是藝術的本源,也是人的本性,從中才能深切地體會本劇的精髓,也是當代人的一大困惑:“而我們,回得去嗎?”,令人心悸、心酸,心痛,笑的同時悲從中來,這才是真正的喜劇。
二、人物
人物是作品的靈魂,塑造人物不僅僅是演員的任務,全體主創人員必須對劇中的主要人物有透徹的了解和準確的定位,才能為演員的創造提供必要的條件,合力創作出真實、獨特的藝術形象。特別需要提請注意的是,本劇的表演風格是寫實的,雖然有許多大喜大悲的戲,但絕不允許脫離生活的誇張,不能風格化、模式化地理解和表現人物。
三、視覺
視覺形象的創造有賴於演員與攝影、燈光、美術以及服、化、道等各部門的共同努力。
本劇雖然有厚重的內涵,但視覺形象上不要拘泥於生活的灰色,要創造一種浪漫的生活喜劇調子,溫馨明麗,因為這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我們不忍心又不得不去破壞的世界,影象和內容的衝突更能彰顯出主題的意義。本劇的調子呈對比的兩個層次,主調是具有夢幻色調的金色(注意:不是許多兒童劇常用的粉飾現實的亮麗調子),對比調是冷峻的城市化金屬高光調。使用的依據是現實和夢想,孩子的角度和成人的角度,(不是人物的客觀環境,而是主觀角度。比如,老皮的生存環境雖然環境不佳,但主調是溫暖的,而陸君的高級去所、葉家的律師寓所、甚至小皮的學校反而可能是對比調的。)有些場景還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發生相應的調子變化
本劇採用實景拍攝,拍攝期又是秋冬季節,會給選景帶來較大的工作難度,要儘早搶下外景深秋季節的金色調子作為基調,內景可能要做些創造性的加工,色調儘量往劇情靠,有些想像力。尤其是劇中出現的幾次孩子的夢境,要精心設計,事先與後期特技工作人員做好溝通。有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場景、道具不能僅依據現實生活,如電影院、皮特夢境中的樹林,還有老皮的機車(現實和夢境中應該是不同的,對比色彩強烈的)、自製看膠片的手搖放映機、陸君的黑色小車等。
攝影除了調子的把握外,角度的選取和運動的節奏也很重要,要明確區別孩子和成人世界的營造,創造兩者間的對立、衝突,尤其是孩子角度,可以大膽地嘗試一些反常規的鏡頭語言,使之有活力。
演員的形象設計要為幾個主要角色確定基調,不但每個主要角色有符合自己身份、心理特徵的統一色彩,而且在主色彩的基調里能夠隨著劇情的發展和人物心情的變幻進行同步微妙的變化,還能夠與其他人物的色彩形成或和諧、或衝突的關係。注意劇中女主角單玲玲和袁老師兩個色彩差別極大的角色是由一個演員扮演的,造型設計要準確地區分,便於演員創造角色。
需要特別提請注意的是,我們拍的是電視劇,儘管是高清,但不是膠片,它最終是在千家萬戶的電視螢幕上還原傳播的,所以圖象要儘量做得通透乾淨些,表達明晰些,不要盲目追求灰度層次和暗部細節,這並不是說電視就要求低些,而是要充分考慮電視傳播的本體特性,拍出符合電視藝術特點的精品。
四、聽覺
電視劇的聽是非常重要的,本劇採用同期聲製作,前期錄音除了要保證台詞的清晰傳達外,還要注意場景氛圍的聲音素材採錄,為後期的製作提供藝術創作的空間。
音樂是本劇重要的表達手段,不要局限於與場景的貼,而是要在人物心理開掘上尋找動機,甚至可以與場景衝突、不和諧,以深刻揭示本身就包含強烈衝突的主題。比如某些衝突強烈、氣氛冷酷的場景也許可以嘗試溫和柔情的音樂,而一些煽情的場面反而處理得要冷一些。夢境的音樂處理尤其重要,需要曲作者獨特才華的無拘發揮。
從類型上來說,本劇以孩子角度關照現實,並與現實衝突的獨特性可能是目前國內電視劇市場上還沒有的創新之作,感謝本劇的投資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對一個不無冒險之舉的電視藝術作品的選定和支持。對每個主創人員來說,這是一次嘗試,也是一種挑戰,而我們的遊戲樂趣和藝術滿足感也來源於此。還有一點不能忘了,雖然我們這個劇是拍給成人看的,但為的是孩子,是這個世界上還著殘存的、彌足珍貴的孩子般的夢想。
30集長篇電視連續劇《雙鳳樓》
(獲電視劇金鳳凰獎優秀長篇電視劇一等獎)
主創人員
出品人:陳夢娟
張竹 包涵 章建平總監製:陳煒

監 制:陸群 王宏
策 劃:唐榮 徐國華
總製片人:何繼昌
製片人:張竹
導 演:王強
編 劇:金海曙 王強 郝健
演 員:丁海峰 何琳 王茜華 程前 孫遜等
故事梗概 本劇根據著名作家魯彥周先生同名長篇小說改編,以富有地域特色的皖南山區徽州城為背景,選取了1938年、1949年、1958年三個年代,史詩性地展示了在社會動盪變遷的大背景下兩代人命運的掙扎、人性的搏鬥。
新婚前夜,城南艄公燕朋的未婚妻茶花被
雙鳳樓曾家少爺曾玉雪逼死,為報仇,他劫持了曾玉雪藉助日本人勢力強娶的季家班頭牌季素,逃亡途中,兩人產生了真摯的愛情,在日偽軍的追擊下,燕朋負傷落水,被女游擊隊員楊秀救起,從此參加了革命,與季素天壤相隔。隨著時代的變化,他們的愛情與命運起伏跌宕,並波及到下一代,用一生詠唱了一曲迴腸盪氣的愛情悲歌與人性正氣歌。
導演闡述
一.劇本
本劇根據著名作家魯彥周先生同名小說改編,原著跨度從上世紀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表現了魯老作品一貫擅長的在時代變幻的背景上彰顯人性搏鬥的主題。限於眾所周知的原由,劇本將故事改到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末,選擇了1938年、1949年、1959年三個時代特徵鮮明的歷史橫斷面,集中表現了兩代人生死糾纏、愛恨情仇的命運,從中折射出歷史的厚度與人性的深度,使全劇呈現出史詩的品質。
二.風格
所謂史詩劇,並不是指要完整地複製歷史的風貌,而是要著重關注歷史進程中具有永恆意義的人性光輝,當然,這種光輝是通過與特定的歷史背景、人文環境、個人命運的撞擊閃現出來的。富有歷史和地域文化蘊涵的
雙鳳樓就象是一座舞台,上演著形形色色的人生大戲——或高尚、或卑瑣的動機,或堅持、或放棄的信念,或真摯、或變異的情感,或直露、或隱晦的欲望……當這些人的本性納入到歷史變幻無常的似偶然、實必然的命運際遇中時,困境、抉擇、衝突、搏鬥等戲劇元素便產生了,這些戲劇元素組合成十年一輪迴的人生故事,在大起大落的歷史與命運的雙重擠壓下,透射出穿越時空、迴腸盪氣的人性光輝,就是本劇所追求的史詩風格。
三.人物
本劇的主要人物構成與一般劇集不同,採用了獨特的“一龍二鳳”格局,即一個男主角加兩個女主角,這是故事的需要。雙鳳,不僅僅是為了對應
雙鳳樓,而是為了更充分地展示不同的人物命運背後共通的人性悲劇,所以,雙女主角之間的反差尤為重要,從外在形象造型到內在性格氣質都要有鮮明的對照,當然,其中也隱含著中國古典戲劇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的韻味。
四.視覺
本劇拍攝期與拍攝地為視覺創作帶來一定的限制,同時也提供了獨特的時空條件,首先是皖南景點提供了青山綠水、灰瓦白牆、木雕古宅、幽深老街等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視覺元素;其次是皖南的夏季多雨,尤其是黃梅期,細雨霏霏,雲霧繚繞,會為故事的敘述、戲劇的展開營造一種獨到的氛圍。
因此,本劇的基調是建立在煙與水上的,煙火師的工作尤其重要,外景的地面、牆面上要多用水,化妝師也要有意識地使用人物的汗水,對表現那個時代人的狀態是有益的,當然,要根據具體劇情和人物情緒的需要。
在色調上,以黑、灰、白加綠為主色調,現有的內景上可能會缺少綠色,要在制景時注意突出。
人物的服飾以青、土黃、灰、黑為主,根據人物特徵、情緒及人物間的關係,從中區別出冷暖調的差別,同一個人,調子儘量要統一,不要弄得雜亂,讓人物形象模糊不清。
攝影的處理可凝重些,以固定畫面為主,以精確的構圖和景別準確地表達劇情和人物,不要盲目追求運動。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要求指的是全劇的常態,並不能機械地理解為所有場次的戲都要這樣處理,恰恰相反,常態是為了突出非常態。比如,季素的妝,就不能帶汗,而需要格外的乾淨、漂亮;有些戲,要有意識地強調陽光燦爛,在一片煙雨濛濛的調子裡,就會分外突出;人物服飾在一些特殊場合,要一反常態地使用強烈的紅色等刺激效果;攝影機的動也要作為一個特殊手段,在關鍵場次發揮醒目的作用。當然,這些手段的使用場次和頻率,需要相關部門的創作人員認真研讀劇本,作好案頭工作,及早溝通及準備。
五.聽覺
本劇採用同期聲拍攝,儘量不使用後期配音,一些特別場面無法完成同期的,一定要採集好現場必須的音效,避免後期聲音失真的情況發生。最好能在現場就把聲音配了。這並不是因為後期配音的麻煩,而是為了保證戲劇情緒的真實和連貫。
音樂是本劇的一個重點,主要由兩個主題構成,一是富有人文色彩,表現史詩品格的抒情旋律,深沉,大氣,有悲劇色彩;二是帶有地方韻味的黃梅調變奏,哀婉空靈,有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意味。樂曲以管弦樂為主,少用電子樂器,還可大量使用無詞的人聲。
望各部門參照以上要求,做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以自己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才華保證高品質地實現我們這個創作集體的初衷,同時最大可能地滿足觀眾對一部史詩劇的期待。
文字作品
(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年)
學術專著《電視劇創作》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
工作劇照
王強導演在劇組拍攝時的工作劇照
王強導演工作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