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王幼農,諱典章,陝西省三原縣人,(生長西安省城內)。清四川省寧遠府知府。其地即今西昌。入民國宦廣東省高雷道尹、粵海道尹、又陝西省民政廳長。屢辦政務。刊行煙霞草堂遺書等。好佛,禮事印光法師。著有《思過齋文集》、《安隱廬詩存》未刊。民國三十二年癸未一九四三年秋八月十七日,歿於西安。(大學者吳宓撰寫)
基本介紹
- 本名:王幼農
- 出生地:陝西省三原縣
- 出生時間:1865
- 去世時間:1943
1、簡介,2、生平,3、逸事,
1、簡介
2、生平
3、逸事
二、生平:本名王典章(1865—1943),字幼農,以字行。三原縣馬額鎮魏回村人。16歲中秀才,曾受業於劉古愚、柏子俊。後以監生授例為後選訓導,因賑濟有方,保以知縣,分省補用。1904年入四川,委任布政使署文案。旋保直隸州知縣。1907年任新寧知縣,1908年署打箭爐直隸廳同知兼兵備處,為駐藏大臣、川 黔邊防大臣籌備糧餉。1911年任寧遠知府兼兵備道,領巡防營。1911年四川發生“保路運動”後,王眾望所歸,被推選為都督。但他以大局為重堅持四川統一,寧任知府,不做都督。時蔡鍔讚揚他“威信過人,漢夷悅服”。1914年任廣東高雷道道尹,同時領警衛軍五營,節制陸軍一個團,兵權超過駐地之鎮守使。他整肅吏風,除暴安良,所轄11縣,政通人和。康有為讚揚他“臨蒞高雷,威惠流聞,我澤如春”。1915年袁世凱為復辟帝制組織籌安會,王立即電告袁世凱“國基甫奠,民信未 ,水旱頻仍,盜賊充斥,輒議國體,必啟變端,求安反危,敢祈熟計”,袁世凱對勸阻置若罔聞,王憤然辭職,以示抗議。1916年任廣東粵海道尹,1917年辭職,以後寓居蘇州,編印《劉古愚全書》和《柏子俊文集》,使劉古愚學術思想得以在國內外廣為流傳。康有為為《劉古愚全書》作序;梁啓超亦寫信盛讚王“有功師門,豈在禺下”。1921年王被江蘇當道選用,先督查厘稅,後籌辦賑災,接著又任滬寧、滬杭鐵路稅務總局總辦。他認真整頓,使所屬各局風清弊絕,耳目一新。1932年末,任陝西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時值年饉過後,關中哀鴻遍野,庫藏如洗,賑濟工作無法進行。他赴上海勸募巨款,在關中各縣設粥廠,救活無數災民。省政府改組時,他主動辭去民政廳長只保留省府委員兼賑務會主席職務,為賑濟救民奔忙。在職四年,廢寢忘食,但仍手不釋卷,親自校刻楊仲珊詩文集等,使之流傳。1937年,王以74歲高齡,辭去省府委員職務,專事賑災工作。當時正處於抗戰初期,晉、豫兩省難民紛至,觸目傷心,王配合當局竭力救護,積勞成疾,在病中還不時詢問抗戰情況及莊稼長勢,探視者無不感動。王居士的夫人和四位兒子都皈依印光大師學佛。
公尊師重道,恩師劉光賁(字古愚)、柏景偉(字子俊)先生皆為關中人望,文化巨子,公得列門牆,自是感戴,敬之愛之,久久不渝!劉、柏去世後,公曾經之營之,為兩師都出了文集。在蘇州收集整理編印了《劉古愚煙霞全集》十卷和《柏子俊灃西草堂文集》,以及《煙霞草堂遺書》、《遺書續刻》十七種,後在金陵(南京)刻成《遺書續刻》四種,以及《劉古愚評傳》。,其由《文集》、《遺書》、《續刻》組成。使劉古愚、柏景偉先生學術思想得以在國內外廣為流傳。康有為曾慨然為《劉古愚煙霞堂全集》作序;梁啓超亦寫信盛讚公“有功師門,豈在禺下”。其對乃師之感情和對師道的虔誠,至今不失感人魅力,對後世文化的貢獻,亦可見一斑。
著作有“安隱廬詩存”“思過齋文集”等。其中《安隱廬詩存》1948印行時,中國文壇泰斗余冠英題封面,錢鐘書作序,,吳宓也為之詙,陝西名紳宋聯奎作序,即此可見公乃風流倜儻的詩人的文化地位與夫影響!公並親自校刻李稼門、楊仲珊著老詩文集等行世,使之流傳。
公之外甥,陝籍中國文化名人、中國愛國知識分子傑出代表、詩人、學者、教育家、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先驅吳宓先生致輓聯:挽王幼農十伯兼姨丈聯(1943十月二十三晚)吳宓(名章)
上聯:“以學術入政治;明體達用,因時利民。猶得見神州二千載前輩良吏之規模。公胡遽仙遊,忍令儀型永墜?”
下聯:“合道德與事功;出儒入佛,外王內聖。最關心中國億萬眾青年學子之志趨。我愧難誘導,常負教誨深思!”
三、逸事:
師出名門
公秉性敏慧,少懷大志,曾受業於劉古愚、柏子俊。(劉古愚是近代中國的愛國教育家,西北偉大的思想家和先行者,陝西維新變法領袖。)中西會通派”代表人物吳宓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學者和詩人。吳宓生父吳建寅(敬芷},嗣父吳建常,姑父陳濤,姨丈王典章,父執李岳瑞、宋伯魯、張鵬一、于右任以及張季鸞等,均出於劉氏門下,後皆為陝西賢達名士。
慈善先驅
公熱心公益事業,是中國慈善事業的先驅之一。1923年5月11日上海“陝西賑災會”成立,王幼農與海上遠近聞名的王一亭、于右任、康寄遙、黨自新、張季鸞、李伯庾等一道,為陝西賑災活動四處奔波。
教育救國
公對教育十分重視,其在廣東的“日記”有其視察粵海教育的情況。並身體力行在西安城區陳家巷(今青年路青年三巷)三官廟舊址捐資創辦了《植本國小》,陳家巷舊有關帝廟,不知創自何時。曾記殿中懸有太原鎮總兵趙大用乾隆間匾額。同、光之際,先君益農公(王典章之父)設義塾於廟內,辛亥以後,廟毀,塾亦無存。民國二十一年春,王典章歸里,滿目瓦礫,衋然傷心,改建西方三聖殿大門以內,修教室三間、宿舍五間,設立植本初級國小,教育本巷兒童。來學日多,不敷分配,公捐校旁地一畝四分,增修講堂十一間、宿舍三間、庖室及工役住所各一間、廁房兩間,桌凳器具無一不備,擇要購置圖書,先後共用國幣五千餘元。募款不足,公填補十分之三。而強改為國小,設立董事會,聘請校長,教旨分級授讀,學生至二百八十餘人之眾,實為初念所不及。夫國家之興,多由教育,惟望我同志始終維護,俾莘莘學子樹立成德達士之基,庶不負“植本”之意。這所國小至今還在,,現稱蓮湖區《前衛國小》,創建之初所立《植本國小記》碑,“民國二十七年十一月上浣”長安楊之淦所書《植本國小記》,亦於此記之甚詳:其現存在國小乃保留完好默默昭示王公的善舉仁德.
重視修史
公關心“地方志”修定,當《續修陝西通志稿》編竣付梓時,與省通志館長王健(字庭)、省主席楊虎城分別為之作序。公序中略述秦志,尤其其通志之歷史,頻記此編修之不易,亦予此志以較高評價。有古有今,不枝不蔓,辭約旨豐而淹通可見,頗足以與通志稿並垂後世!
創建西北第一影樓
公與于右任先生的祖父於孝先生及于右任先生的夫人高仲林合資,興辦了西北最早的西安首家電影院:“民光電影院”。
古剎名寺風雅
公是書法大家,現存公的專著可欣賞到他的墨寶,公的字型絹秀流暢,美觀大方。在西安不少旅遊景點、寺廟都能看到。“下泉寺”光緒丁酉王典章題曰“柏灃西先生讀書處”,尚存摩崖石刻;“寧山寺”國民二十年(1931年)王典章先生題:“大雄寶殿”。“聖佛寺”王典章先生題曰“漱石枕流”。"聖壽寺”敬題的“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遺像詩讚”的石碑。在“彌陀寺”、“八仙庵”、“廣仁寺”等也有王公的墨寶!
王幼農居士與印光大師的因緣
王幼農居士與印光大師年齡相近,又為同鄉,因緣深厚,自認識之後,大師待王居士為方外友,王居士尊大師為師。在學佛、賑災方面都得到大師指導。王居士為官廉潔,修持嚴明,不愧儒佛兼修的好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