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希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44年2月12日
- 職業:演員
- 主要成就:戲劇大賽表演一等獎等
- 代表作品:《我愛我爹》等
- 祖籍:山東
簡介,榮譽,歷程,參演,影響,評價,代表,刊文,藝校,
簡介
王希玲,山東勝縣祖籍,1955年進入鄭州市豫劇團。常(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派優秀傳人。是鄭州市豫劇團領銜主演,在七十多個劇目中擔任主角,現為國家一級演員,鄭州市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鄭州市政協副主席,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文化部命名的尖子演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河南省勞動模範,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榮譽
河南省一、三、四屆戲劇大賽表演一等獎"梨園杯"全國豫劇演唱大賽金獎
文化部首屆"金三角"交流演出"優秀表演獎"
"通美杯"大賽金獎
文化部第三屆"文華表演獎"榜首獲得者
她主演的電影戲曲片《我愛我爹》獲電影華表獎。
歷程
1982年文化系統通令嘉獎,記大功一次;
1986年獲河南省首屆戲劇大賽表演一等獎;
1986年獲四省十四市廣播大賽一等獎;
1988年獲首屆“香玉杯藝術獎”;
1988年獲全國“通美杯”盒式磁帶現場決賽唯一滿分,獲得金獎;
1990年省第三屆戲劇大賽特別獎;
1991年獲全國“梨園杯”豫劇廣播大賽金獎;
1992年獲得省第四屆戲劇大賽一等獎;鄭州市一、二、三、四、五屆戲劇大賽均獲一等獎;
1992年獲中國戲曲“金三角”大賽優秀表演獎;
1992年她領銜主演的《風流才子》獲“河南省十年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戲劇類第一名;
1993年獲中國戲劇政府最高獎“文華獎”表演獎。
2012年榮獲「中華名人錄」授予「卓越華人」獎項
參演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1. 我愛我爹 (1999)
2. 鴛鴦戲水 (1988) .... 金書賢
影響
在表演中,王希玲以"傳人物之神"為最高境界。不拘泥程式的束縛,努力探尋程式與人物,程式與生活,古典戲曲與現代美的契合點,代程式為人物服務。她的創作方法和經驗受到戲劇專家關注,並給同仁以啟迪。由她主演的《風流才子》唱響城鄉,轟動京城,風靡海內外,演出超千場。王希玲還多次赴香港、澳門、台灣、前南聯盟,法國、義大利等地區、國家演出。
1991年王希玲應文化部邀請赴京演出《風流才子》,轟動京華。並被破格邀請為“亞洲傳 統戲國際研討會”演出,受到國際專家、學者的 一致好評和高度讚譽。法團駐京大使說她:“你的表演不但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是屬於世界的;你的表演,表達了人類許許多多的感情,真 是太美了,你真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一個絕 代的藝術家”。美國總領事講:“你演的太好了, 我真希望在北京一星期兩次看到你的演出”。 首都40多位專家、學者專門為《風流才子》召開 了座談會,認為“風”劇是“好中之優”、“花開一 枝別樣紅”、“為戲劇改革開創了一條新路”、 “戲劇的高層次是美,《風流才子》是美、美、 美”!“創造出了一個‘空靈’的藝術境界”。專家們讚譽王希玲的表演,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 純表、大趣、神趣、仙致”的新境界,“首都名角 如雲,王希玲是雪中之彩”,“不工而工,易有化 工之美”,“情在態先,意超曲外,風度超人”, “豫劇王派小生”,“美小生王希玲”、“絕代的藝術 家”等等。專家、名人為王希玲當場題詩、題詞三十 多幅,高占祥題詞“藝德雙馨,再攀高峰”,郭漢城題詞“空高德藝重、德藝交輝”,趙尋題詞“高歌 一曲滿京城,切夫不負有心人”。曲六乙題詞 “中原第一小生”,李準題詞“含蓄蘊藉、儒雅風 流”,新加坡戲劇家王翰之題詞“精彩之極”!專們認為她的表演“風流中不失純真, 談笑中具有風度”,表演藝術鉻具一 格,自成一派,已形成了王派小生。
1993、1994年,王希玲應邀兩次赴台演出、講學,轟動寶島,受到台灣觀眾和專家的高度讚譽。被台灣觀眾譽為“豫劇小生帝”,並頒以“豫 劇稱帝”的獎牌。
評價
在40多年的藝術征途上,王希玲在70多個劇目、電影、電視劇中飾演不同個性的角色。她恥蹤塵俗,大膽革新,團結同仁,追求豫劇的"真、深、新、美"。她以《風流才子》、《情斷狀元樓》、《春秋出個姜小白》、《金殿抗婚》、《陸遜拜帥》等為代表,形成了"自然淳雅、清新明秀、超凡脫俗"的藝術風格。以小生領銜主演,第一次把豫劇小生提到了與旦角齊肩的地位,使豫劇小生行當的發展步入新的階段,被譽為"豫劇第一小生"。
更難能可貴的是王希玲德、藝雙聲,無論是台上台下,她在人們心 目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她品德 高尚、潔身自好、嚴已寬人,她是以 自己的全部身心、全部生命、獻身於 戲曲藝術事業的,伴隨著好在攀登 藝峰中所留下的每一串腳印,都有 一串生動感人的故事……
她的藝術風格“自然淳雅、清新明秀、超凡脫俗”,被無數戲迷效仿和讚譽;她好似是一本耐讀的書,在喧囂浮躁的藝術圈裡始終保持著獨有的清雅和冷靜;她同時又是熱情和熱忱的,對藝術滿腔熱愛並把其創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學生。在冷靜和熱忱之間,我們聽到了繚繞的“豫”音,感受到了蘭香四溢的美麗。
代表
參加了影、視片《程咬金照鏡子》、《鴛鴦戲水》、《巧配鴛鴦》、《帶枷的欽差》的拍攝。
刊文
《舞台生活隨想》、《傲霜秋菊花更艷》、《拍片回來話唐王》、《讓眼睛說話》、《尋找另一個我》、《尋求美的支點》、《豫劇表演要在繼承的前提下創新》、《淺灘拾貝》、《我的追求與探索》、《戲曲藝術淺析》等。
藝校
第十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日前在蘇州隆重舉行,來自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的79位小選手榮獲中國戲曲“小梅花”稱號。河南省共有12名小選手榜上有名,其中朱旭光、李朋傑、劉龍龍三人來自河南省王希玲藝術學校。至此,河南省王希玲藝術學校已經獲得18個小梅花獎,超過了當年大名鼎鼎的南街村藝術學校。
教學基地成了“擂主基地”
除了小梅花的奇蹟外,藝術學校的學生們還創造了很多的奇蹟。不僅在全國比賽中拿獎,還有多名學生連任《梨園春》擂主,2005年 “擂響中國”全年擂主總決賽的金獎、銀獎,均有該校學生獲得。央視11頻道、3頻道兩次邀請李朋傑赴京參加節目,受到了歡迎。
“點石成金”成了“小香餑餑”
小小年紀,就登上了舞台,有些甚至成為了小有名氣的明星。是什麼秘訣讓這些農家孩子“點石成金”了呢?王希玲告訴記者,梨園界有“嚴師高徒”、“戲是打出來的”之類的說法,現在辦學不能打了,只有延請名師、科學教學、嚴格管理了。學校從一開始就定下了“名師親授、高徒成才”的方針,藝術界著名專家、藝術家常年擔任客座教授,經常來學校進行藝術交流。有好老師才有好學生,不能糊弄學生。老師要能把戲裡的道道兒點給學生,這樣他們才能學得好,學得快。一般每個學期至少給每個學生排一個折子戲,但對學習好悟性高的要排兩到三個,排戲先排名家大師的精彩摺子,誰教得好請誰來教,然後學習經過改良的劇目和新戲。
王希玲告訴記者:好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的一個學生分配到菏澤戲劇院,他們院裡有個青年演員看到了那個學生的水平,馬上辭掉工作來鄭州上學,我們給她排了幾個戲,她很感嘆,說學不學真是不一樣啊。還有河北的一個學生,也是辭掉劇團的工作來的。現在學校里連青海、新疆的學生都有。現在來學校挑人的單位也很多,裴艷玲挑了20多個去了新加坡。濟南市豫劇團有15個進人指標,10個演員,5個樂隊,在全國挑學生,結果在我們學校挑走了8個女孩,還想要男孩子。我們告訴校方男學生都讓蘇州崑劇院、珠海市文工團挑走了。
一片愛心關注貧困苗子
曲藝人才嚴重匱乏、青黃不接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當年,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教育家趙錚曾辦了三屆曲藝班,培養了一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為我省曲藝界的骨幹。
曲藝班的人數不多,也就二三十個人。王希玲說:儘管很困難,我們也要堅持辦下去,為河南的曲藝留點薪火兒。在採訪中,記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藝術學校內學聲樂、舞蹈的以城市學生為主,而學戲曲的則以農村學生居多,而且不少學生家庭條件非常一般。
王希玲介紹說:現在學戲的孩子不少都是家庭困難,我們看是棵好苗子就適當減免一些學費,參加一些大型的比賽活動也是學校出錢組織。學校還收養了幾個孤兒,很多媒體報導過的郭歡歡,從三歲就來我們學校了,還給他爺爺在學校找了份管後勤的工作,如今小歡歡已經是擂主了。還有一個周金剛,也是學校收養的,現在已經畢業到珠海工作了。只要是真愛戲,我們都會給孩子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