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村(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博涌杜區轄自然村)

王屋村(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博涌杜區轄自然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屋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博涌社區,位於虎門鎮北部,距虎門鎮政府約3千米,面積1.5平方千米。該村坐落乾斤陵地帶。海拔較低。村落背靠二山,前有6口魚塘呈扇形分布,分向西、向北兩部分。境內有馬鞍山、二山、前山、沉頭山、鯉魚山等,村前有官涌河流入珠江。與龍眼村社崗村、盧屋村、博美村相鄰。2015年末,王屋村戶籍人口876人。

王屋村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明代,屬東莞縣第七都。清末,屬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五區赤龍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博涌鄉,北柵大鄉,虎門人民公社鎮博營,博涌生產大隊,虎門區博涌鄉,東莞市虎門鎮博涌管理區,虎門鎮博涌行政村、博涌社區。

2015年,王屋村集體經營行業主要有製衣、五金、文具、食品等。是年,村內有民營工業企業22家,個體工業企業43家,年產值7888萬元。有各類商戶43家,年銷售額1242萬元。村集體資產總額7888萬元,總收入2929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4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屋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博涌杜區
  • 地理位置:虎門鎮北部
  • 面積:1.5 km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876 人(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文體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王屋村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
明代,屬東莞縣第七都。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第五區赤龍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博涌鄉,北柵大鄉,虎門人民公社鎮博營,博涌生產大隊,虎門區博涌鄉,東莞市虎門鎮博涌管理區,虎門鎮博涌行政村、博涌社區

行政區劃

王屋村為東莞市虎門鎮博涌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博涌杜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21017。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王屋村位於虎門鎮北部,距虎門鎮政府約3千米,面積1.5平方千米。該村坐落乾斤陵地帶。海拔較低。村落背靠二山,前有6口魚塘呈扇形分布,分向西、向北兩部分。境內有馬鞍山、二山、前山、沉頭山、鯉魚山等,村前有官涌河流入珠江。與龍眼村、社崗村、盧屋村、博美村相鄰。
王屋

人口

2015年末,王屋村戶籍人口876人,其中男435人,女441人;80歲以上20人,最年長者96歲(男)。外來暫住人口50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25人。
王屋村
王屋村

經濟

20世紀70年代,王屋村建織席廠,占地面積651平方米,建築面積277平方米。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莞草為主,兼種植花生、番薯、木薯、蔬菜以及荔枝、龍眼、番荔枝等果樹。1986年,在太寶路旁建有廠房、商鋪,形成商貿區。1990年後,隨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1990年,村引進第一家外資企業
2015年,王屋村集體經營行業主要有製衣、五金、文具、食品等。是年,村內有民營工業企業22家,個體工業企業43家,年產值7888萬元。有各類商戶43家,年銷售額1242萬元。村集體資產總額7888萬元,總收入2929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4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2015年末,王屋村內有國小1所。

文體事業

2004年,王屋村建成面積2640平方米向西公園。2008年,建成面積1375平方米向北公園。2009年,村綜合大樓建成,占地面積489平方米,樓高8層,建築面積3912平方米,集治安隊、村辦公室、商鋪、廠房為一體。
2015年末,王屋村有標準籃球場2個,羽毛球場1個,桌球館1座、文化廣場1個、公園2處座、老人活動中心1所。

基礎設施

1986年,居港同胞王冠忠捐資10萬元,連同其他居港同胞捐資興建王屋冠忠大道,路寬8米、長601米。1988年,港商王蘇捐資20萬元建廠房出租。1966年通電,1975年通電話,1991年通自來水,1999年通網際網路,2000年,村道全部實現水泥硬底。

交通運輸

王屋村鎮道太寶路、連升路、體育路從村旁經過。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王屋村以姓為村名。同時,因村西有官涌河流入珠江,故又名官涌王屋。
  • 傳統民居
王屋村村中有廣府傳統民居10餘座,多為三間兩廊格局,建於明清時期。
  • 世居村民
王屋村世居村民有王、陳、潘、盧等姓,以王姓為主。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王氏先祖王子康從南柵遷居官涌王屋。
  • 本地方言
王屋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虎門話。
  • 楹聯
王屋村有“派分南源流長遠,令布東皇氣象新”,橫批:“瓜瓞綿長”,為子康宗祠大門對聯。
  • 匾額
匾額“燕寧堂”,存子康宗祠正廳。“子康公祠”,為子康宗祠大門門額。

風景名勝

  • 子康王公祠
子康王公祠,位於王屋村中部,占地面積374平方米,坐東向西,三進兩廊格局,大門兩側各有一根花崗岩石柱,牆壁繪有壁畫,中有天井,旁有走廊通正廳,正廳面積88平方米,有4根圓周62厘米的石柱和寬5.7米、高3.6米的屏風,屏風上嵌一塊紅底金字牌匾,後有天井和4根紅粉石柱,兩旁有走廊通正堂,正堂擺放王氏祖牌位。子康王公祠共有大小石柱30根,杉木樑67根。該公祠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2000年,重修,為老人活動中心。
  • 敦仁祖祠
敦仁祖祠,位於王屋村中部,占地面積907平方米,大門左右有偏房,內有2個正廳,天井1個,走廊4條,後廳面積66平方米。整幢建築有花崗岩石柱14根,杉木50根。祖祠曾長期作為學校校址。改革開放後,租給投資方辦藤廠。2013年,由投資人按原貌改為“品酒匯”。
  • 紹松祖祠
紹松祖祠,始建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重修於2013年。
  • 樂軒祖祠
樂軒祖祠,始建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兩祖祠均已破敗,屬個人所有。
  • 天后宮
王屋村村內有天后宮1座,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於1990年,供奉天后娘娘,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誕。是日,人們擺設大鬼王、寶馬、神壇、香案,請道士主持誦經,眾信徒叩首焚香紙紮,恭請媽祖降臨祈福。

地方特產

王屋村農產品有荔枝、龍眼、番荔枝;傳統節慶食品有艾鍋餐(農曆正月十九製作)、林榜粽(農曆五月初一製作)、松糕(農曆七月十四製作)、湯丸(農曆八月初三製作)。

著名人物

王元深(1816~1914年),中國基督教信義宗禮賢會奠基者,中國第一本教會史撰稿人。
王煜初(1843~1902年),基督教新教牧師,近代語言學者,1896年出版《拼音字譜》,並創造和倡導漢語使用標點符號,是中國最早提倡漢文使用標點符號的代表性人物。
王澤民(1870~1918年),與孫中山同在香港西醫書院習醫,創辦《國報》《國華報》《越華報》支持孫中山革命。
王寵勛(1872~1933年),中華基督青年會協會及上海青年會董事,天津北洋路礦公司經理,粵漢鐵路、滬寧鐵路督辦。
王寵光(1875~1931年),漢口揚子機器廠廠長,工程師。
王寵佑(1878~1958年),中國礦藏之父,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礦冶工程師學會創建人之一,世界最早的銻冶金專家之一。
王寵惠(1881~1958年),中華民國外交部長、代總理、國務總理,著名法學家、政治家、外交家,1954年4月,代表中國出席聯合國創立會議,曾參與起草《聯合國憲章》。
王寵慶(1887~1939年),英國倫敦大學教授,以醫治腦神經疾病而馳名。
王寵益(1888~1930年),香港大學醫學院首位華人教授,醫學院署理院長。
王吉民(1889~1972年),國內研究醫學史先驅,上海中醫學院醫史博物館館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上海醫學院醫學史教授,教育部醫學名詞審查委員會委員。
王達生(1900~1961年),主任工程師,參與和主持各種槍炮、兵器研製。
王子鴻(1919~2001年),東北製藥總廠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王無邪(1936年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文化署名譽顧問,香港理工大學、美國哥倫布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1970年獲美國洛克菲勒三世基金獎。
王耀基(1944年生),深圳市打私辦黨支部書記、正處級調研員。
王季槐(1954年生),教授、海洋大學資源環境系主任,主持、參與國際合作以及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2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擔任Ecological Modelling和《生物數學學報》編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