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巷村,位於大鵬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0.2千米。東南有上下圩門村。始建於清朝。因村民大多為王姓而取名王屋巷村。正隴水在村南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屋巷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王母社區
- 地理位置:大鵬街道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鵬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大鵬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2004年,屬大鵬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王母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王姓,先祖從福建遷徙至廣東興寧縣,清朝從興寧縣遷移至此地。王姓始祖為興寧縣寧中車下人和王屋村十七世祖王粵賢(粵利),到此開基已歷八代。此外,該村還有張姓、陳姓、鐘姓、文姓等,人口較少。2015年末,戶籍人口149人,其中男性72人,女性77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82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8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457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5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歸僑1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鵑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農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開始到香港務工,至20世紀60-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村民的商貿交易開始興旺,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03年,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主要經營物業出租(同富裕工程廠房投資等);2015年,公司收入119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中山路經過該村。1990年通電話,1998年通網際網路,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自來水、通電。
該村分為新村及舊村兩部分。新村位於大鵬街道旁,村內基本為5層高的新式居民樓。舊村位於王母圩旁,格局雜亂,無明顯布局,內有多條由石板鋪砌的巷道,寬約1.5米。有部分民居為2層高帶陽台的獨立式民居。現存約20座傳統民居,多為外來人員租住,建築整體保存較好。
王氏宗祠,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宗祠現仍在使用,每逢重大節日,族人們都前去宗祠祭拜。宗祠也被作為族人操辦紅白喜事之地,凡有老人過世或逢婚姻喜事時,族人都要在此舉行相關儀式。每當族人家中添男孩時,也都會前往宗祠舉行添燈儀式,向相宗報喜,為孩子析福。
代表性人物:王少清(1903-1984),愛國華人,慈善家,曾任香港保良局總理、香港大鵬同鄉會榮譽會長。1955年倡導籌建大鵬華僑中學(當時寶安縣第一所完全由華僑捐資建成的學校)並捐資。後又捐資成立香港大鵬同鄉會。1984年發動捐資興建大鵬華僑工業技術學校(大鵬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前身)。根據其遺願,1985年“香港大鵬同鄉會”專門設立“王少清獎學金”,鼓勵大鵬學生勤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