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霖

王宇霖

王宇霖,果樹育種專家。長期從事蘋果、梨育種和果樹種質資源研究工作。參加育成早酥和錦豐梨品種,主持育成七月酥、八月酥等梨新品種和華冠、華帥蘋果新品種;編著有《落葉果樹種類學》、《蘋果栽培技術》等專著,參加和組織了《中國果樹栽培學》的編寫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宇霖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滎陽縣
  • 出生日期:1925年3月23日
  • 職業:果樹育種專家
  • 畢業院校:國立河南大學
  • 代表作品:《落葉果樹種類學》
個人經歷,主要論著,主要貢獻,技術成就,

個人經歷

1925年3月23日 出生於河南滎陽縣廣武鎮(原廣武縣)王溝村。
1938-1940年 在河南省陝縣初級中學學習。
1941-1943年 在河南省密縣競存高中學習。
1944-1945年 流亡陝西鳳翔縣入戰地失學青年就學輔導處,後考入大學。
1946-1949年 在河南開封(後遷江蘇蘇州)國立河南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學習。
1950-1955年 入瀋陽農學院後遷哈爾濱與哈爾濱農學院合併為東北農學院,在俄文研究班學習,後入俄文翻譯室,翻譯蘇聯農業高等院校教材。
1956-1970年 在遼寧興城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從事蘋果、梨育種研究工作。任育種研究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衝擊。
1971-1978年 在河南省禹縣農林局工作,後任縣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縣農林局副局長。
1979-1989年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從事蘋果、梨育種研究工作。先後任品種資源研究室副主任、科研管理處處長、副所長、所長(1983年),1981-1982年赴英國East Malling Research Station與National Fruit Trials作訪問學者。
1985年 訪問紐西蘭,1986年率果樹科技考察團訪問朝鮮
1990年 退休,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1-1997年 應邀赴紐西蘭皇冠園藝與食品研究所進行中國梨育種研究。
王宇霖,1925年3月23日出生於河南省河陰縣(現滎陽市)廣武鄉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在鄉村讀書,1938年春考入河南省陝縣初級中學。因抗日戰爭爆發,學校由陝縣遷入登封縣嵩山腳下的一所古廟(會善寺)內,國中三年的學習生活就在這四面無村的古廟中度過。他學習勤奮,成績優良,國中畢業後考入河南省鄭州市的桐萱中學高中部。這所學校為當時國民政府第三集團軍司令孫桐萱所辦,在校學生可以吃到軍隊撥款提供給學校的免費一伙食。學生在校除學習高中課程外,還要接受軍訓。1941年8月,由於日寇騷擾,學校遷往密縣城東的天仙廟,並易名為竟存中學。1942-1943年,中原地區發生數十年罕見的嚴重乾旱,農民生活十分困難,全靠親友借貸相助,他才勉強完成學業。高中畢業後,為維持生計,王宇霖前往河南省長葛縣葛天國中教書。1944年4月,日寇大舉進犯中原,家鄉倫陷。為不當亡國奴,王宇霖一人單身西越伏牛山,經一個多月長途跋涉到達西安,進入設在鳳翔的戰地失學青年就學輔導處,複習學業準備高考。
1944年8月,王宇霖以優異成績考取暫設在河南淅川縣的國立河南大學農學院園藝系。當時面對國家和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悶和思考之中。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他認識到國破家亡難以談及個人的學業前途,於是決心投筆從戎,於1945年2月辭別學校前去參軍,從河南徒步到四川萬縣,參加了國民政府青年遠征軍第204師,入通訊營當兵。抗日戰爭勝利後,王宇霖退伍返鄉,回到河南大學農學院復學就讀,1949年6月畢業。大學畢業後正準備參加工作時,王宇霖不幸染病,只好暫回老家尋醫養病。1950年8月經同學介紹,王宇霖赴瀋陽農學院參加工作。因發生抗美援朝戰爭,瀋陽農學院遷往哈爾濱與哈爾濱農學院合併為東北農學院,王宇霖在東北農學院參加了俄文研究班學習。結業後在學校從事蘇聯高等農業院校教材的翻譯工作,為當時尚處於空白的新中國農業高等教育事業做了一些基礎建設工作。先後譯有《果樹栽培農業生物學基礎》、《果樹栽培學》、《農畜繁育學》等教材。1955年,調入東北農學院實驗農場從事小蘋果育種研究工作。1956年,王宇霖由東北農學院調到原東北大學農業科學研究所下屬的興城園藝試驗場工作。1958年,在原興城園藝試驗場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王宇霖在這裡主要從事梨雜交育種和種質資源調查等研究工作,後任品種研究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間,王宇霖作為舊社會過來的老一代知識分子受到迫害,被關入“牛棚”,強迫勞動改造。1971年初,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鄭州分所的幫助下,王宇霖調到河南省禹縣(現禹州市)農林局工作。1979年初,調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先後任品種資源研究室副主任、科研管理處處長、副所長和所長。1983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9 年退休,1990年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

主要論著

1 王宇霖,祖容.果樹栽培農業生物學基礎(譯自俄文).北京:財經出版社,1957
2 蒲富慎,王宇霖.東北的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0
3 蒲富慎,王宇霖.中國果樹志第三卷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3
4 王宇霖.果樹與漿果植物育種及品種研究(譯自俄文).北京:農業出版社,1964
5 王宇霖.大力加強果樹資源研究,為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服務.現代農業科學技術講座:果樹蔬菜的種質問題.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4~24
6 王宇霖.世界蘋果品種研究.科學研究年報.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1982∶1~29
7 王宇霖.論我國果樹生產的發展.果樹科學.1984(1):13
8 王宇霖.當今世界蘋果栽培品種及其發展趨勢.果樹科學.1985(2):2~8
9 王宇霖.論我國蘋果生產的發展.果樹科學.1986(4):1~12,等等。

主要貢獻

1971-1974年,王宇霖在河南省禹縣農林局工作時,堅持深入基層,在禹縣栽培蘋果面積最大的淺井鄉蹲點,向當地農民傳授蘋果新品種新技術。當時該縣蘋果發展處於起始階段,民眾缺乏生產管理經驗。王宇霖每天騎腳踏車到各個種植蘋果的大隊林場進行技術指導,4年中跑遍了禹縣栽蘋果樹的各個大隊。曾任禹縣淺井公社黨委書記的吳振林同志形象地描述王宇霖:“一輛破車子、一個破兜子,光光鐺鐺跑遍了全縣村村莊莊,讓社社隊隊豐收果滿筐”。淺井公社小韓大隊林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鄭州分所幫助設計、栽植的矮砧蘋果試驗園和20多公頃喬砧蘋果園,由於剛定植的幼樹缺乏管理,民眾又缺少經驗,社隊領導很傷腦筋。為了管好這片示範果園,王宇霖堅持住在距該林場2公里路遠的公社大院。冬天,他每天吃過早飯,帶著兩個饅頭就來到園裡指導果樹修剪。為了在全縣普及果樹栽培技術,在當地政府的安排下,每年冬季王宇霖都要組織數千人的大隊果樹技術員培訓班。幾年下來,他與民眾結成了親密的朋友,禹縣農村果園處處都能聽到人們親切地叫他王老師,向他請教技術問題,使他感到莫大的快慰。為了適應果樹和經濟林在禹縣快速發展的新形勢,1974年5月禹縣成立了林業科學研究所,王宇霖被任命為所長。當時縣政府提出發展生產的口號是“三個十萬畝”,即發展“十萬畝蘋果、十萬畝核桃和十萬畝泡桐”。王宇霖根據過去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工作期間對蘋果品種研究的經驗,從全國各地引入一批有希望的新優品種,在淺井公社小韓大隊林場建立了品種比較試驗園。試驗結果表明,他提出引進的新紅星、香紅、富士等優良品種都適於當地大面積栽培,後來成為商品生產基地的主栽品種。為了進一步指導當地和中原地區蘋果生產的發展,王宇霖編著了《蘋果栽培技術》小冊子,當時在禹縣印發1萬餘冊,影響遍及許昌、洛陽等地區20多個縣,在當時技術資料缺乏的形勢下,對普及蘋果栽培技術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1979年該書由河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王宇霖在禹縣工作期間,積極組織、推廣蘋果新品種和矮化栽培技術,建立了一批試驗示範果園,對促進國內其他地區蘋果生產發展也起到一定作用。河南省有關部門多次在禹縣召開果樹生產工作會議和經驗交流會,許多外省外地區人員也紛紛組織前來參觀。1976年,他主持接待了國際知名的紐西蘭果樹專家Don Mackenzie博士的考察訪問。1977-1978年他還先後接待保加利亞、波蘭的果樹考察團和聯合國17個國家組成的林業考察團(泡桐)。波蘭果樹研究所的S.W.Zagaya博士看到禹縣柳樹溝大隊利用較陡的山坡劈築梯田栽植的蘋果和梨樹後,驚嘆地說:“這真是世界上的奇蹟!”由於王宇霖工作成績突出,1977年他被任命為禹縣農林局副局長。1978年在河南省科學大會上被評為先進科技工作者,獲得了蘋果矮化栽培和芽變選種(禹冠)雙重重大科技成果獎。

技術成就

“文化大革命”前,王宇霖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工作期間,主要從事梨種質資源調查、梨雜交育種和蘋果、梨原始材料研究等項工作。為了完成梨樹種質資源調查,他跑遍了東北所有梨產區,根據調查材料與蒲富慎同志共同編撰了《東北的梨》一書。該書全面介紹了中國東北地區梨的種質資源,1960 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根據1956-1959年進行全國大規模果樹種質資源調查的資料,在育種研究室全體同志的協助下,王宇霖與蒲富慎合作編寫了《中國果樹志》第三卷《梨》一書,對全國的梨種質資源進行了全面整理彙編,成為中國第一部果樹學方面的專著。該書於1963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詳細描述了1059個梨樹品種。1956年5月,根據梨育種課題組的安排,王宇霖隻身赴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遼寧省旅大市進行梨品種的雜交工作。如今在中國遼寧西部、江蘇北部以及新疆、甘肅一些地區廣泛栽培的早酥、錦豐2個梨樹品種,就是由當年王宇霖在延邊雜交所獲得的種子中培育出的新品種。這兩個品種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均獲得重大科技成果獎。
早酥由於肉質細嫩、汁多、味甜、豐產性強,加之成熟期早,正值梨果淡季,因此,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中都受到廣泛歡迎。但風味較澀,是其美中不足。1979年,王宇霖由禹縣調回鄭州果樹研究所工作後,根據市場反映又重新開始梨育種工作。他決心要將早酥、鴨梨和庫爾勒香梨的優點結合在一起。經過十幾年的辛勤培育,在王宇霖主持下,鄭州果樹研究所已育成6個具有豐產早熟、品質優異等不同特色的梨樹新品種。其中八月酥、紅香酥品種已於1996、1997年分別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後又分別通過安徽省和山西省的品種審定。八月酥梨8月中旬成熟時正值梨果淡季,市場需求旺盛,且豐產性好,大受栽培者青睞;紅香酥梨因其果實外觀鮮紅艷麗和品質優異,豐產性強等特點,受到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歡迎;七月酥梨品種在鄭州地區7月初成熟,風味香甜可口,為國內成熟最早的梨樹品種。目前這幾個梨新品種已被廣泛引種、宣傳、推廣。王宇霖在禹縣工作期間,根據長期在國家果樹科研機構工作中對蘋果品種的研究,深知當前生產上栽培的蘋果品種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以目前世界上廣泛栽培的兩個品種紅星、金冠為例,前者果肉易沙化,不耐貯藏,後者果實果銹嚴重,肉質脆度不夠理想,貯藏中果皮易皺影響外觀。因此,他感到培育更理想的蘋果新品種,是一個果樹育種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1976 年,他在異常簡陋的條件下開始了蘋果雜交育種工作。當年一共選配9個雜交組合,次年將雜交種子全部播種,進行篩選觀察。1979年他調回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時,便選了一些長勢表現較好的雜種實生苗移栽到鄭州果樹研究所的雜種後代培育圃內。在王宇霖主持的蘋果育種研究課題組的共同努力下,經過13年的研究,於1990年正式發表了華冠(金冠×富士)、華帥(富士×新紅星)兩個蘋果新品種,並在1994年和1996年分別通過河南省品種審定,華冠品種還獲得農業部科技成果獎勵,並於1998年通過山西省品種審定。這兩個新品種都具有豐產、耐貯、外觀美的優點,因此,深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歡迎。這兩個蘋果新品種育成後,短短几年內在河南西部、山西省南部等地成為優先發展品種,栽培面積已達2萬餘公頃,其中僅在山西省臨漪縣的一個鄉即栽植華冠0.2萬公頃以上。近年售價平均每千克高於富士0.10元。1995年國家科委將華冠蘋果新品種推廣列入全國重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指南。1996年9月紐西蘭的蘋果考察團到華冠、華帥的集中產區河南省陝縣寺古窪村華冠果園進行實地考察後,認為其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在與國際園藝界同行的接觸中,王宇霖深感國外科技工作者都渴望能詳盡了解中國豐富多彩的果樹種質資源,他願做一個促進中外交流的使者。通過收集整理大量的資料和勤奮編寫,1996 年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王宇霖編著的《Chinese Pears》(中國梨)一書。最近王宇霖正在用英文撰寫《Deciduous Fruitand Nut Crops》一書(約40萬字,彩圖320幅),其中全面介紹了中國豐富的落葉果樹種質資源,不久將出版。這部圖文並茂的專著將使世界上更多人知道,現今世界上栽培的許多落葉果樹都原產於中國,而中國豐富多彩的果樹種質資源已經並將繼續為果樹產業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