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富慎,果樹學家,果樹育種專家。畢生致力於果樹科學研究事業。參與創辦了《中國果樹》、《中國果樹科學研究文摘》;建立了砬子山梨原始材料圃,提出了國家果樹種質圃規劃布局方案;主持完成果樹資源性狀鑑定,篩選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採用種間雜交,培育出早酥、錦豐等6個梨新品種,為發展中國果樹科研和果樹育種事業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蒲富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省成都市
- 出生日期:1923年6月17日
- 職業:果樹學家
- 畢業院校:國立中央大學
個人簡歷,生平簡介,主要論著,主要貢獻,科學成就,
個人簡歷
1945年7月 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園藝系,獲農學學士學位。
1945-1946年 任湖南省扶輪中學教員。
1946-1947年 任江蘇省樂群中學教員。
1947-1949年 任中央大學園藝系助教。
1949-1950年 任南京大學園藝系助教。
1950-1958年 任東北人民政府農林部興城園藝試驗場技佐,助理研究員。
1958-1970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辦公室副主任,育種室副主任。
1970-1978年 任陝西省果樹研究所副研究員,辦公室副主任,育種室主任。
1978-1984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品種資源室主任,副所長、所長。
1984-1994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
生平簡介
蒲富慎,父親蒲存文是醫生,母親居家。蒲富慎6歲進省立師範附小讀書,12歲進華陽縣國中。15歲考入成都十六縣聯合高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喜歡古典文學,更崇尚自然科學,神往陶淵明的田園生活。1941年,蒲富慎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園藝系,曾隨李曙軒做畢業論文。李曙軒的博學多才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他開始大量閱讀國外文獻,立志科學報國。1945年7月從國立中央大學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1945年抗戰勝利,但當時重慶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蒲富慎畢業後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便與同學相約到偏僻的湘西沅陵湖南省扶輪中學任教,後來學校遷往南京,改名為樂群中學。1947年8月,他通過考試到南京市園林管理處工作,由於不滿當時的官僚習氣,不到2個月即憤然辭職,回到原校任教。1947 年11月,經老師、同學推薦到中央大學任助教。1950年2月因病回四川,任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園藝系助教。1950年9月,隨東北招聘團赴瀋陽東北人民政府農林部特產處,到所屬的興城園藝試驗場(即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所前身)工作,實現了從事科學研究的夙願。從1950年12月到1997年12月,蒲富慎一直從事果樹科學研究工作。他先後任興城園藝試驗場技佐;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育種室主任、辦公室主任、副所長、所長;農牧漁業部第一屆科技委員會委員、農牧漁業部第一屆果樹專家顧問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園藝學會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常務理事、第六屆名譽理事;中國農學會第一屆作物遺傳資源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評審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物部評審員;《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果樹卷》常務副主編;《中國果樹志》常務副主編;《中國果樹》編委會主任;遼寧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主要論著
1 蒲富慎.秋白梨與國光蘋果的花芽分化動態.園藝通報.1957(3):1~8
2 蒲富慎,王宇霖.我國梨屬植物分類上存在的問題.中國果樹.1960 (3):25~27
3 蒲富慎,王宇霖.東北的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1
4 蒲富慎,王宇霖.中國果樹志·第三卷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3
5 蒲富慎,曾憲朴,徐漢英等.梨不同品種主要性狀的遺傳分析.中國園藝學1962年年會果樹論文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62
6 蒲富慎.梨的一些性狀遺傳.遺傳.1979(1):25~28
7 蒲富慎.我國梨的種質資源和梨的育種.園藝學報.1979,6(2):66~76
8 蒲富慎.國外果樹育種進展和趨勢.中國果樹.1980(增刊):48~61
9 蒲富慎.蘋果、梨育種進展(譯著).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10 蒲富慎.蘋果集約栽培基礎(譯著).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11 蒲富慎,潘建裕,王汝謙等.我國蘋果生產的現狀和展望.中國果樹.1983(4):1~6
12 蒲富慎,潘建裕,王汝謙等.我國梨樹生產現狀和展望.中國果樹.1984(1):1~4
13 蒲富慎,賈敬賢.梨的矮化種質資源.中國果樹.1985(1):29~32
14 蒲富慎,黃禮森,孫秉鈞等.我國野生梨和栽培品種染色數目觀察.園藝學報.1985,12(3):155~158
15 蒲富慎,賈敬賢,陳欣業等.梨雜種後代矮化性狀差異.中國果樹.1985(4):30~32
16 蒲富慎,林盛華,李秀蘭等.中國蘋果屬植物核型研究.武漢植物學研究.1985,3(4):451~456,等。
主要貢獻
蒲富慎長期從事果樹種質資源及育種研究,為推動中國果樹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58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成立,蒲富慎協助編制全國果樹科學研究發展綱要,對研究所的方向、任務、研究內容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和構想,與同志們一起,在極為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下,邊建所邊開展科研工作,把不知名的興城園藝試驗場建設成為全國性果樹科研機構。他主持創辦《中國果樹》期刊和《中國果樹科學研究文摘》(後改稱為中國果樹科技文摘)連續性資料。在一代代專家的努力下,《中國果樹》發展至現在的期發行量2萬冊,並多次獲國家級優秀期刊獎,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1970年,果樹研究所下放到陝西。在中國農林科學院的領導和委託下,1972-1979年,蒲富慎主持開展“提高外銷蘋果品質質量”專題協作研究,1972年,他提出專題和分工方案,分別由全國主要果樹科研單位主持執行。1973年,他起草了“外銷蘋果生產基地規劃意見”提交國家計委,經批准,於1974 年1月召開了“全國外銷蘋果基地會議”,確定在全國建立基地1.2萬公頃,以此促進了外銷蘋果生產的發展。他主持西南基地考察,1973年11月在考察中,他寫下了《基地吟》的詩篇:北望洛天一色,南眺邛滇蒼茫。天涯芳草萋萋,青苹花牛獨香。頌糧綱乘東風,豎起廣廈柱樑。喜看荒山變綠,名牌定渡重洋。
在幾年的工作中,專題協作研究順利開展,提高了外銷蘋果品種售價,1975年四川茂汶基地紅苹試銷香港每噸售價達630~790美元,1979年甘肅天水基地花牛蘋果售價達每噸600美元,在各課題獲得可喜成果基礎上,完成了專題協作任務。在此期間,蒲富慎主持和參加陝西外銷蘋果生產基地建設研究,編制《陝西基地總體規劃意見》,對完成0.2萬公頃基地建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1983年,“外銷優質蘋果生產基地建設研究”獲陝西省科技成果二等獎。“文化大革命”後,果樹研究所恢復建制,從陝西遷回興城。1977年,蒲富慎在陝西主持起草《全國果樹科學技術規劃》,於1979年5月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在重慶組織召開的全國果樹科技規劃會討論、修訂,最後定稿,形成《1980-1985全國果樹科技規劃》,分發全國,為中國果樹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蒲富慎重視國際學術交流,他把中國的科學研究介紹給世界,又從國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1972年9月,他赴朝鮮考察果樹,著重考察學習朝鮮果園機械化技術,通過考察,引進蘋果新品種和聚合草綠肥,經試驗進行推廣。1976年9月,他赴波蘭考察果樹,考察了蘋果新紅星品種生育表現、蘋果矮化栽培技術和蘋果無病毒苗木培育。向波蘭同行介紹了中國果樹生產和科研情況。引進了新紅星及短枝型蘋果品種,其中新紅星已在中國蘋果生產中有很大發展。1982年10月,他考察日本果樹科學管理,以中國蘋果、梨、葡萄的生產及科研情況作學術報告6次,受到與會專家的讚譽。除引進蘋果矮化砧及葡萄品種外,經考察認為日本在工作中講求質量、速度、效率,在管理體制方面,有許多可取之處值得借鑑,他提出改進和發展中國果樹生產和科研的建議。1978年以後,他多次接待來華訪問的專家,並與美國、英國、日本、波蘭等國的學者保持著聯繫,建立了友誼。蒲富慎學識造詣頗深,且行文清新。他一生撰寫了大量科技專著和論文。他與王宇霖合編出版了《東北的梨》、《中國果樹志·第三卷梨》;與黃禮森、孫秉鈞等合著了《梨品種》。主編了《果樹種質描述符》。組織和參加編寫《中國果樹栽培學》、作為《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果樹卷》常務副主編作了大量組織和審定工作。譯有《蘋果、梨育種進展》、《蘋果集約栽培基礎》。與沈雋等合譯《果樹育種方法》譯著。發表論文50餘篇。通過果樹調查研究、品種觀察、雜交育種,對中國果樹種質資源的特點,種、品種的形成和演化、育種目標及性狀遺傳、種質資源性狀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蒲富慎治學生涯中,善於獨立思考,有膽有識,堅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他50年如一日,為中國果樹事業鞠躬盡瘁。1997年12月29日,蒲富慎在興城逝世。雖然他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業績和敬業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科學成就
早在本世紀30年代,米丘林、布爾班克就開始了梨的種間雜交並取得成功,但當時還只限於抗寒、抗病育種。1951年,蒲富慎通過西洋梨與抗寒的東方梨系統秋子梨雜交,培育出向陽紅、檸檬黃等品種,具有西洋梨風味。但他認為,這些品種在遼西條件下雖然可以安全越冬,但品質風味還不夠理想。1952年,他又以鴨梨與巴梨雜交,育成五九香新品種,使品質風味有了明顯的改進。1956年,他還用西洋梨中的巴梨與東方梨系秋子梨中的南果梨雜交,育成新品種錦香。錦香屬於西洋梨軟肉型品種,肉質細,柔軟多汁,甜酸適口,風味濃郁,具濃香,品質上等,且特別適於加工制罐,不僅抗寒,而且還抗梨腐爛病、黑星病;樹體半矮化,適於密植,在中國北部寒冷地區的洋梨栽培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蒲富慎經過長期育種實踐,發現種間雜交除可以提高抗寒力、抗病性以外,還可以改善品質(特別在脆肉品種中更是如此),增進豐產性,引發矮化性能等。他對改進脆肉種的品質很感興趣,認為白梨類、沙梨類脆肉品種間雜交後代,其品質風味性狀遺傳變異幅度很少超過一定的限度。用白梨類、沙梨類脆肉種與秋子梨、西洋梨類軟肉種進行種間雜交,則有可能改善它們的風味,保持果肉細脆如白梨類,而果形呈紡錘形或葫蘆形,味甜有濃厚香氣,傾向西洋梨。為適應當今梨的矮化集約栽培需要,蒲富慎和賈敬賢等從歷年雜種實生苗和引進的品種中,發現一些矮化類型的單系和品種,為選育矮化品種和育成矮化新品種,提供了很好的親本材料。
在抗病育種中,蒲富慎利用西洋梨類品種與白梨類品種種間雜交,和徐漢英等同事一起,培育出抗病、早熟、優質、大果型新品種早酥。早酥豐產,適應性廣,深受廣大果農的歡迎。1956 年,他們用蘋果梨和慈梨雜交育成的錦豐,果實大、品質好、抗黑星病、耐貯藏。1957年,他用香水與廿一世紀雜交,主持育成早香1號、早香2號。由於東西方梨種間雜交,西洋梨腐爛病的感病程度得到相應減輕。經他的研究證明,西洋梨與秋子梨、白梨類種間雜交,不但能提高后代的抗寒力,而且能增強後代對腐爛病的抗性,基本不感病,他育成的錦香和五九香等優良品種,經嫁接20年以上,沒有發現發病植株。早酥、錦香、五九香等也顯示了種間雜交的豐產性能。他清楚地知道,果樹育種,特別是種間雜交育種並不是一代即可達到目的,而需要2~3代的回交與重複雜交,為此,他不懈地努力著。40多年來,他主持和培育成6個梨新品種,其中“梨新品種早酥、錦豐”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已成為目前生產上的主栽品種;梨新品種早香1號、早香2號1977年獲遼寧省重大科技成果獎。他組織了全國蘋果品種比較試驗,他早期主持和參加培育的“蘋果新品種秋錦的選育”1990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