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孟梅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42年6月生
- 主要成就:全國勞動模範,省、市、縣、鎮四級人大代表。
榮譽,主要業績,
榮譽
2009年度山東省“鄉村之星”。
全國勞動模範,省、市、縣、鎮四級人大代表。
主要業績
王孟梅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團結帶領全村黨員民眾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千方百計增加民眾收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科學發展的富民強村之路。
勇挑重擔,帶領民眾戰勝貧困
1974年,王道村3000多口人守著6000畝地,由於地處小清河下游低洼地帶,土地鹼薄,民眾溫飽都很難保證。那時,王道村長久以來流傳著一句話:澇收蛤蟆旱收鹼,不澇不旱收一碗。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老百姓從地里要不出糧食,只好向國家伸手,從4大兩到8大兩,王道村的農民吃供應糧吃了十幾年。就在這一年,入黨不滿四年的王孟梅被全村70多名黨員一致推舉為王道村黨支部書記。兩套馬車,三間破房,這就是王孟梅上任時王道村的全部家當,窮家難當。全村845戶、3035口人,要吃飯、要穿衣,剛過而立之年的王孟梅深知肩上這副擔子的份量。為帶領村民們摘掉“貧窮落後”這頂帽子,王孟梅沒有氣餒、勇挑重擔,他四處奔波籌集資金,先後購置了鏈軌拖拉機、抽水機等機械設備,大力改土治鹼。1978年,全村糧食畝產第一次達到了200公斤,人均收入59元,初步扭轉了王道村的困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王孟梅憑藉過人的膽識,大膽實踐,在全鄉第一個開始了農村體制改革。全村實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王道村對農業的投入不斷增加,拖拉機、潛水泵等固定資產不斷增長,農田水利設施不斷完善,全村6000畝耕地基本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在生產管理上,堅持統一計畫、統一耕作、統一澆灌、統一管理要求,既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又發揮了集體經濟的優越性,農業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1987年,全村糧食畝產已達500公斤,民眾的溫飽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年底,北海艦隊的一位司令員回家探親時說了一句足以讓王道人一生都為之振奮的話:我們的家鄉已經不次於小江南了。
創新發展,為民眾超前謀富路
王道村人多地少的實際成為制約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瓶頸。為破解難題,1987年,他和村兩委成員經過反覆考察論證,最終做出了一個對王道村有著歷史意義的決策:進軍東海,向灘涂要寶。一個小小的村莊,一無資金,二缺技術,憑什麼向大海“叫板”?然而王孟梅憑著一個“乾”字,憑著認準的事非乾到底的奮鬥精神,帶領全村70多名黨員和1200多名青壯勞力開赴東海灘涂。奮戰一個多月,開發蝦池1600畝,鹽田2000畝,葦草300畝。當年產蝦16萬斤,收入達184萬元,純盈利30多萬元;產鹽3500噸,純盈利12萬元。這年王道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20元。進入90年代後,王孟梅又按照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對東海灘涂開發區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2005年5月,王道村在東海灘涂實施了二次創業,投資500萬元修築防潮壩25公里,配套溝渠路245條,改造灘涂12000畝,修建大型建築物2座,全部用於發展水產養殖業,王道村東海灘涂面積達到60000畝,相當於再造了10個王道村,僅灘涂一項,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就達200多萬元,民眾人均增收1200多元,東海灘涂真正成為了王道人的“聚寶盆”。
1993年3月,王孟梅帶領村民在村南成方連片發展蘋果園1200畝,2001年全村實現蘋果收入120餘萬元。1994年,王孟梅經過反覆論證,毅然決定發展奶牛養殖。1998年2月,投資140萬元的王道乳品廠建成,帶動全鎮發展奶牛1800餘頭。2000年,王孟梅又把眼光瞄向了冬棗這一新興產業,帶領民眾在村南二乾堤、溢洪河堤上開梯田、築台田,開墾土地500畝,種植冬棗25000餘株。2008年,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將160畝蘋果園進行轉包,並在果園內建起綠色養殖小區。王道村從事護海、灘涂養殖的有100多戶,承包果園的250多戶,養殖奶牛和養豬、養雞的100多戶,包葦草、拉葦草的300多戶,除了老、弱、病、殘,家家有了致富門路,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9580元,是1978年的100多倍。
熱心公益,為民眾辦實事、好事
從當書記那天起,王孟梅就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為民眾扎紮實實辦點好事,盡力為子孫後代造福!如今,集體經濟發展了,村裡有了積累,王孟梅首先想到的是興辦公益事業,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要富先富教育”。因家庭貧困沒上過幾年學的王孟梅深知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對於發展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也是不遺餘力、絕不“吝嗇”。王孟梅常說:“只有教育發展了,村民的素質才能提高起來,王道村今後才能有更好的發展。”1998年以來,王道村先後投資200餘萬元建設了高標準的王道國小和幼稚園,配備了教師公寓,併購置了教師接送專用車。王道國小無論是在硬體配備上,還是在師資力量上都名列全縣前茅,教育教學質量連年提升,並被評為縣級規範化學校,丁莊鎮的老師們都以在王道村教學引以為榮。2001年以來,全村投資140萬元,先後新建和翻新柏油路10餘公里。自1996年以來,投資200多萬元大搞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實現了旱澇保收;投資40多萬元新打深水吃水井一眼,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2008年,投入182萬元,新建全市農村最大農資放心超市、所有化肥和農藥都有王孟梅親自帶領村班子到廠家考察進貨,避免了老百姓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又節省了農業生產成本。
“養老難”一直是廣大農村都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而王道村卻是一幅老有所養、敬老成風的和諧景象。“養老難”在這裡得到了妥善解決,不再是困擾農村的一大頑疾。村里凡7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到村敬老院頤養天年。在敬老院,老人們的衣食住行和打針吃藥,全由集體負擔。老年人還受到特別的關愛,凡是年滿65周歲的老年人每年都可領到300元的補助金,每年的春節、老人節還另外發放生活補助。如果誰家的子女不孝順,村里都要舉辦學習班,給他們上上課。孝敬父母、贍養老人在這裡蔚然成風。為解決民眾看病難的問題,王道村投資120萬元擴建了農村社區醫療服務站,設有12個床位,做到了常見病、多發病不出村,方便了民眾看病就醫,受到了廣大民眾的一致稱讚;2007年5月份,王孟梅考慮到村里搞運輸的三輪、五輪車就有380多部,在海上養蝦的和使船的還有很多這一實際,村里為2000多人辦理了團體人身意外傷害險保險。“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是成為王道村的真實寫照,如今的王道村已經成為全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典範,成為東營市農村改革發展的一面旗幟。
甘於奉獻,一切為了民眾利益
“當幹部就要站得正、立得直,上對得起組織,下對得起民眾,中間還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只有鋪下身子,真心實意地帶領民眾發展生產,走富裕之路,只有公平、公正,一身正氣,民眾才會相信你、擁護你”,這就是王孟梅的三十五年如一日的真實工作寫照。王孟梅對集體無私奉獻,對民眾慷慨大方,對自己卻要求嚴格。自從擔任支部書記以來,他始終以“不以權謀私,不吃請收禮,為民眾辦事,當人民公僕”作為工作的座右銘。這些年,王孟梅獲得了很多榮譽,獎勵也有許多。所有的獎金,他幾乎都用到了村集體經濟發展上,用到了村里老人和孩子們的身上。1988年,按照鄉黨委規定,開發沿海灘涂受益後,支部成員每人應得獎金4500元,他一分沒要,全部歸入集體。從1987年到1990年,他與支部成員4年的工資一分沒領,全部用於發展生產。在王孟梅的算盤裡,錢就是拿來為老百姓辦事的。“有了錢,就能給老百姓辦事;沒有錢,就不能給老百姓辦事,如何用好集體資金,如何給老百姓把事兒辦得好好的,老百姓把我放在了眼裡,我就要把百姓記在心裡。”這是王孟梅工作的唯一標準。在他的影響下,村“兩委”形成了廉潔自律、無私奉獻的良好傳統,王孟梅受到全村人乃至社會各界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