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威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青海海晏
- 出生日期:1982年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
- 主要成就:首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文學獎、十月文學獎等
- 代表作品:《獲救者》《內臉》等
- 現任職單位:廣東省作家協會
人物簡介,主要作品,獲得榮譽,授獎詞,外界評價,
人物簡介
王威廉,“80後”新文學代表作家之一。祖籍陝西戶縣,1982年生於青海海晏,後遷居至德令哈、西寧、西安等地。先後就讀於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職於廣東省作家協會,廣東文學院作家。
曾獲第二屆“西湖·中國新銳文學獎”提名獎(2009)、首屆“作品·龍崗杯文學獎”(2012)、首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文學獎(2013)、首屆《文學港》雜誌年度大獎(2013)、第二屆廣東省散文獎(2013)、第二屆《廣州文藝》都市小說雙年獎(2014)、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提名(2014)、十月文學獎(2015)等。
已在《收穫》《花城》《作家》《大家》《中國作家》《山花》《散文》《讀書》《書城》等重要期刊發表大量小說、散文與評論。作品被《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等刊轉載;併入選《華語新實力作家作品十年選》、“華語文學突圍文叢”、《中國先鋒小說選》等重要選本,以及2007年至今的多種小說、散文年度選本。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獲救者》(河南文藝出版社,2013);中篇小說集《內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4)。另外還有中短篇小說《“法”三部曲》(《非法入住》《合法生活》《無法無天》)、《倒立生活》、《辭職》、《信男》、《他殺死了鴿子》、《看著我》等;散文有《我見過一個人》、《為雜物譜寫賦格》、《德令哈隨筆》等。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獲救者》,河南文藝出版社(2013)。
中短篇小說
*小說集《內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4)。
*小說集《非法入住》,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
2、短篇小說《雲上的青春》,載《大家》2007年第3期。
3、中篇小說《合法生活》,載《大家》2008年第5期。
4、中篇小說《無法無天》,載《大家》2009年第3期。
5、短篇小說《夢中的央金》,載《文學界》2010年第1期。
6、短篇小說《誰是安列夫》,載《文學與人生》2010年第1期。
7、短篇小說《鐵皮小屋》,載《西湖》2010年第1期,新銳專題。
8、短篇小說《辭職》,載《西湖》2010年第1期,新銳專題。
9、中篇小說《禁地》,載《野草》2010年第2期。
10、中篇小說《內臉》,載《花城》2010年第3期。
11、短篇小說《孤獨的寒潮》,載《小說林》2010年第5期。
12、短篇小說《全世界受苦的人》,載《文學與人生》2010年第7期。
13、中篇小說《來我童年旅行的舅舅》,載《西湖》2010年11期。
14、短篇小說《我的世界連通器》,載《大家》2011年第1期,《文學界》2011年第3期。
15、中篇小說《暗中發光的身體》,載《作品》2011年第3期(下),專題。
16、中篇小說《沒有指紋的人》,載《山花》2011年第6期(A)。
17、短篇小說《倒立生活》,載《青年文學》,載2011年第9期。
18、短篇小說《市場街的鱷魚肉》,載《北方文學》2011年10期。
19、短篇小說《秀琴》,載《作家》2011年11期。《小說月報》2012年第1期轉載。《中篇小說選刊》2012年第1期轉載。
20、短篇小說《信男》,載《紅豆》2012年第1期。
21、中篇小說《第二人》,載《花城》2012年第1期。《北京文學o中篇小說月報》2012年第3期轉載。入選《2012年中國中篇小說年選》(謝有順主編)、《2012年中國中篇小說年度佳作》(賀紹俊主編)。
22、短篇小說《病足》,載民刊《領悟》總第4期,《西湖》2012年第3期。
23、短篇小說《洗碗》,載《廣州文藝》2012年第4期。
24、短篇小說《他殺死了鴿子》,載《山東文學》2012年第6期。專題。
25、短篇小說《大姨》,載《山東文學》2012年第6期。專題。
26、短篇小說《飛升的雅歌 》,載深圳民刊《伶仃洋》2012年夏季號,《福建文學》2012年第7期。
27、短篇小說《老虎!老虎!》,載《作品》2012年第8期。當選“中國文學現場”2012年11月“月度作家”。
28、短篇小說《看著我》,載民刊《民治*新城市文學》2012年夏季號,《長江文藝》2013年第1期。
29、短篇小說《膠囊旅館》,載《山花》2013年第1期。
30、中篇小說《水女人》,載《創作與評論》2013年第3期(上),“80後文學大展”專輯。
31、中篇小說《魂器》,載《文學港》2013年第11期。《中篇小說選刊》2014年第1期轉載。
32、中篇小說《安靜的天使》,載《長城》2013年第6期。《長江文藝·好小說》2014年第1期轉載。
33、短篇小說《有形的生活》,載《長江文藝》2013年第12期。
34、短篇小說《聽鹽生長的聲音》,載《文學界》2013年第12期,封面專輯。
35、短篇小說《你的陌生人》,載《山東文學》2014年第1期,個人專輯。
36、短篇小說《父親的報復》,載《小說界》2014年第1期。
37、短篇小說《佩索阿的愛情》,載《作家》2014年第7期。《中華文學選刊》2014年第9期選載。入選吳義勤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必讀(2014年短篇小說卷)》、林建法主編《2014年中國最佳短篇小說》。
38、短篇小說《書魚》,載《收穫》2014年第5期。
39、中篇小說《北京一夜》,載《十月》2014年第6期。《小說月報》2015年春”新聲特輯”轉載。
40、短篇小說《當我看不到你目光的時候》,載《十月》2014年第6期。《長江文藝·好小說》2015年第1期轉載。
41、短篇小說《絆腳石》,載《中國作家》2015年第1期。《小說月報》2015年第3期轉載。
散文、隨筆與評論等
1、長詩《網路·詩人·玫瑰》,獲2000年“信利杯”全國重點大學徵文暨朗誦比賽中山大學第一名、北京大學三等獎。
3、論文《“青海第一村”馱村的經濟與文化模式研究——作為一種人文生態社區的多元意義闡釋》,獲2003年“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學術競賽社科類中山大學二等獎,廣東省二等獎。
4、隨筆《做乘法的凱爾泰斯》,載《讀書》2004年第7期;《文學教育》2009年第9期轉載。
5、隨筆《看不見的風景》,載《書城》2006年第10期。
6、文論《作為偽問題的“藝術與政治”》,載《粵海風》2006年第1期。
7、隨筆《技術的民主政治學》,載《書城》2007年第9期。
8、學術隨筆《鄉村社區:國家的權力視野——以粵東鳳凰兩村為例的人類學筆記》,載《粵海風》2007年第2期。
9、隨筆《孤獨的火焰》——讀西川詩文集《深淺》,載《書城》2007年第2期。
10、 隨筆《未曾出生就抵達的死亡》,載《書城》2008年第10期。
11、 隨筆《中國的雅典與耶路撒冷》,載《粵海風》2008年第5期。
12、 社會評論《作為社會問題的愛滋病》,載《二十一世紀》(香港)2008年第8期。
13、 隨筆《廣闊世界中的文本》,載《文景》2008年第6期。
14、 社會評論《冰冷的數字都曾經是鮮活的生命》,載《新京報》2008年5月15日,多家媒體轉載。
15、 社會評論《給權力加上定語》,載《南方都市報》2008年5月13日。
16、 隨筆《登臨黑暗峰頂的孤獨靈魂》——讀薩義德遺著《論晚期風格》,載《書城》2009年第10期。
17、 散文《作為器皿的八月》,載《文學與人生》2009年第10期。
18、 隨筆《思想言說的艱難與追問》——讀丸山真男《日本的思想》,載《文景》2009年第9期。
19、 隨筆《死去的歷史遺留下的東西——言說的中日與纏繞的東亞》,載《書城》2009年第6期。
20、 散文《為雜物譜寫賦格》,載《花城》2010年第6期。
21、 隨筆《尋找好人的方法》——讀奧康納《好人難尋》,載《書城》2010年11期。
22、 隨筆《柔韌制度的元素——文學的空間與政治公共性》,載《晶報》2010年8月28日。
23、 隨筆《遠方之間:從“看”到“見”的距離》——讀奈保爾《作家看人》,載《書城》2010年第6期。
24、 評論《安靜的詩學》——評詩集《安靜的先生》,載《詩林》2011年第4期。
25、 評論《靈魂的底牌》——作家弋舟論,載《文學界》2011年第6期。
26、 隨筆《無法結束的流浪》——讀克萊齊奧《流浪的星星》,載上海《文景》2011年第1/2期合刊。
27、 散文《生活賦格》,載《百花洲》2011年第2期。
28、 散文《我見過一個人》,載《作品》2011年第3期(下)。
29、 散文《德令哈隨筆》,載《中國作家》2012年第5期。
30、 散文《窗下的事物》,載《散文》2012年第6期。
31、 散文《道旁的風景》,載《山東文學》2012年第10期。
32、 文論:《我的先鋒小說觀》,載《朔風》2012年第9期,收入《世界的罅隙——中國先鋒小說選》,江蘇文藝出版社。
33、 訪談:《“可讀性與深刻性並重,是我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載《南方日報》2012年11月25日,整版專訪。
獲得榮譽
2017年11月,王威廉的《絆腳石》獲得《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新人獎。
2018年5月,憑藉《後生命》入圍第三屆華語青年作家獎短篇小說類候選名單。
授獎詞
王威廉的中篇小說敘事充滿思想和藝術張力,語言既有形而下的鮮活感,又有形而上的思辯度,其對人性的解剖鮮血淋漓,有著與眾不同視角與震撼力,顯示了詭異而神秘的氣質。《第二人》以一個似乎俗套的綁架故事開場,但最終呈現的卻是幾個主人公各自不同的精神創傷與靈魂痛苦,大山毀容後所宣揚的“臉”的哲學與“我”的平庸的生活構成了巨大的反差。是要“臉”還是要“錢”和體面的生活?是做碌碌無為的“自己” 還是做“第二人”?這問題表面上很荒誕、很殘酷,但對於被嚴重異化、扭曲了的主人公來說卻是別無選擇。小說以黑色幽默的風格、強烈的戲劇性以及張弛有度的邏輯性完成了對人性複雜面貌的層層解剖,筆力遒勁,風格奇特,刀刀見血,給人以耳目一新的閱讀感受。
——首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文學獎授獎詞
中篇小說《魂器》,作者王威廉通過一則有關靈魂、親情、欲望等錯綜複雜的小說,向讀者展示了一出因為“存在的缺席”而生髮的尋找死者魂器的故事,將主人公人性的糾葛和對世界本質的形而上思考完美地結合起來。小說寫得驚心動魄,對小說人物被冷酷現實所驅動的內心世界描摹得細緻入微。有鑒於此,特授予該小說儲吉旺文學獎。
——首屆《文學港》·“儲吉旺文學大獎”授獎詞
感化罪犯,這樣一個已經程式化的情節設定,因為犯罪手段的奇異,以及隨著情節的展露,富有典型意味的時代病症和個人經歷閃射出別樣的光彩。王威廉的小說有他獨特的個人追求,它們具備一種特殊品質和能力,能將卑微小人物的荒誕人生,演繹得絲絲入扣,並在荒誕和嚴謹的對峙中,飽含濃郁的時代憂思和精妙隱喻。
——第十一屆“十月文學獎”授獎詞
外界評價
王威廉作為迅速崛起的青年作家,他的寫作深刻而凝重,以超越同代人的思辨性拓寬了小說這種文體的可能性。
——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山大學教授 謝有順
王威廉成為文學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我在不同的場合,聽不同的人誇讚過他。他的寫作上承先鋒,下接現實,他那飛揚跋扈的想像力和精微幽深的表現力,使得我相信,萎蘼了二三十年的中國文學也許將在以他為代表的年輕一代手裡得以重振。
——著名作家 魯迅文學獎得主 魏微
閱讀王威廉小說,不難發現,他筆下的生活立體飽滿,不囿於寫實,廣闊的社會視角,獨特的存在哲思,不斷嘗試突破的藝術探索,令其與大部分80年代出生作家明顯區分出來。他有自覺的藝術追求,包括對生活的敏行慎思,對文字的細膩感覺,對小說創作的認知和理解,成熟真摯,樸素練達,切近而又深遠。在這個極端媚俗的年代,在世俗化不斷加深的文化背景下,他的探索和思考,他的小說里呈現出來的美學和思想追求,對當代小說寫作具有非常可貴的價值。
——著名評論家、山東理工大學教授 張艷梅
王威廉的寫作既注重文本的探索與創新,又對人類的精神世界有著不倦地追詢,其長篇小說《獲救者》集中體現了這種美學特徵,是“80後”純文學創作的重要收穫之一。
——《花城》雜誌主編田瑛
王威廉等一批新銳作家致力先鋒實驗探索,深刻、敏銳而執著,有極佳的小說意識和卓爾不群的敘事本領。他們的文學探索預示著當代文學的變革與創新。
閱讀王威廉的長篇小說《獲救者》,你必將被有力地撼動。因為王威廉這個“80後”,以同輩人難以企及的勇氣和熱情,在披肝瀝膽地去力求拯救。他已經在文學最根本的立場上站穩了腳跟,所以他的寫作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
——“70後”代表作家 弋舟
王威廉的小說保持著對已知世界的狐疑和拒絕,這種姿態讓他的小說呈現出一種由里及外的疏離感和硬朗的美感。我堅信他是位固執的藝術家,而不單純是位作家。他讓愛與痛、明與暗、拯救與背叛在黑暗中各得其所,我們於廢墟中看到了一切。
——“70後”代表作家 張楚
一改以往類似小說的生澀與虛浮,呈現出飽滿、紮實的質地,或許正可看作西方現代派小說在中國瓜熟蒂落的開始。
——《北大評刊》劉勇評王威廉小說《非法入住》
在這些新崛起的青年作家中,王威廉是比較獨特的一位。他具備相當的哲學素養和社會科學的系統訓練,在小說創作中,一直試圖在現代性的層面上進行激進的思想探索和形式實驗。他的文學才情與思辨能力,寫作上的所來之路與個人風格,在近幾年發表的《非法入住》、《合法生活》、《無法無天》、《內臉》、《暗中發光的身體》《沒有指紋的人》、《市場街的鱷魚肉》等具有“異端”性質的現代主義作品中已可見一斑。
——青年批評家、文學博士李德南
王威廉的小說寫得節制而又老練,在我看來,他是一個真正懂得小說為何物的人。事實上,王威廉的文學之路最早從詩歌開始,繼而評論、散文、小說,三足鼎立,氣象萬千。也正是此前多種文體的寫作實踐,讓王威廉的小說呈現出詩歌的簡潔、評論的理性和散文的細膩。當大多數作家仍然糾結於“寫什麼”和“怎么寫”而顧此失彼時,他已在不斷探索的路途上,將兩者完美統一於自己的小說實踐過程中。
——青年評論家、文學博士 陳勁松
自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降,現代小說中時常出現的一個特徵便是:用寫小說的方式來寫哲學,尤其是某種非學院化和非形上學化的存在論哲學。這實際上是整個現代藝術的一個縮影,即藝術被視為是哲學的一種異化的表達形式。在王威廉的兩篇小說《辭職》和《鐵皮小屋》中,這種特質也隱約可見:從表面上看,它們是故事化的小說,但實際上談論與呈現的卻是人的生存狀況,逼近著一種哲學化的思想。
——學者、知名書評人 維舟
王威廉是非常具有個性特徵的一位青年作家,無論是他那充滿想像力的情節設定,還是他那冷峻、純粹、犀利的語言表述,都使他的小說帶上了一種奇異的、富有哲學底蘊的思辨色彩,也因而使他具備了一種超越了同代人的“辨識度”。認識上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刻,使他的文字顯得老到而厚重,幾乎可以說,這樣的高度和深刻與他的實際年齡無法對接——不了解他的讀者常常驚異於這個事實,這樣的沉澱和積累來自生活、閱讀和天資,更來自於他勤奮的思考。
——作家、評論家 劉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