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化雲
- 外文名:Wang Huayu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
- 出生日期:1908年1月7日
- 逝世日期:1992年2月18日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簡介,主要著作,生平履歷,
簡介
王化雲,清末直隸(今河北省)邯鄲市館陶人。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冠縣縣長,魯西行署、冀魯豫行署處長,冀魯豫邊區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建國後,歷任水利部副部長兼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是第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致力於治理黃河工作。先後提出了“除害興利、綜合利用”、“寬河固堤”、“蓄水攔沙”、“上攔下排”等治黃措施。
他是一位人民治黃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中國共產黨的首任河官,人民治黃機構的第一位領導人——王化雲。王化雲潛心治理黃河長達四十年之久,他的勤奮和鑽研使他從治理黃河的外行迅速成為一位治黃專家,他對事業的忠誠與奉獻使他成為人們心目中名副其實的大禹傳人。通過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治黃事業從無到有,從初創到輝煌的曲折歷程。他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奉獻與求索的精神正是我們尋找的薪火相傳的火種。
主要著作
1.《對南水北調問題的初步探討》
2.《開發黃河水資源為實現四化作貢獻》
3.《我的治河實踐》
生平履歷
1931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讀書,其間,動員家庭出資,在北平創辦精業中學。
1937年“七·七”事變後,根據中共魯西北特委和山東省第六區專員范築先的指示,在館陶、冠縣收編土匪隊伍和地主武裝。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冠縣抗日政府秘書。12月調任邱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1939年6月,任冠縣抗日政府縣長。
1946年以來,王化雲一直領導治黃工作1946至1947年領導組建冀魯豫黃河水利委員會和各修防處段。在花園口堵口復堤黃河回歸故道之後,執行了“確保臨黃(大堤),固守金堤,不準開口”的方針,發動民眾,復堤整險,廢除汛兵制,建立人民體制,領導著名的高村搶險,保衛了冀魯豫險工地區的安全。
1949年以後他先後提出“寬河固堤”、“除害興利,綜合利用”、“蓄水攔沙”、“上攔下排”等治河主張。領導廢除民埝,堵塞串溝,石化險工,培修大堤,消滅堤身隱患,修建臨時蓄洪滯洪工程,為戰勝歷年洪水打下基礎。同時領導堵復沁河大樊決口,修建了引黃灌溉濟衛的工程。
1950至1954年,他領導廣泛收集地形、地質、水文、氣象、植被、水土流失,及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資料,為1954年完成《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創造了條件。
1955年7月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後,王化雲同志參與組織領導了黃河上第一座大型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的籌建和建設工作,為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積累了經驗,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
1958年7月,黃河下游發生了有實測資料以來的最大洪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領導下,王化雲同志組織指揮了這場抗洪鬥爭。他提出的不使用北金堤滯洪區分洪,依靠堤防和人防戰勝洪水的建議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批准。經過河南、山東兩省黨政軍民的共同奮鬥,戰勝了洪水,保證了大堤的安全,避免了分洪的重大損失。
王化雲同志十分重視水土保持工作,50年代初期就多次深入黃土高原考察水土流失情況,總結民眾中的治山治水經驗,親自總結和樹立了一批水土保持先進典型,積極組織籌建了水土保持機構.提出了一整套治理方針,推動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
王化雲同志是我國南水北調的積極倡導者之一,早在1952年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時,他就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建議,後來他多次組織隊伍並親自參加了調水線路的查勘工作,推動了南水北調工作的開展。文化大革命期間,王化雲同志受到“四人幫”的嚴重摧殘,但他相信黨、相信民眾,仍然心繫黃河,繼續為治黃事業操勞。粉碎“四人幫”後,他又負責治黃的全面工作,為撥亂反正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為爭取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早日興建,上下奔波,日夜操勞,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主持黃河工作的40多年中,為黃河歲歲安瀾和治理開發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970年以後,他提出系統地對黃河進行綜合治理:在黃土高原大力開展,重點治理多沙粗沙區;在幹流陸續修建若干大型水庫;調水調沙;在下游鞏固堤防,整治河道;治理河口;建設防洪工程體系和提高排洪排沙能力。王化云為黃河下游40餘年伏秋大汛未決口做了許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