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翦是頻陽東鄉(今陝西
富平縣)人,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是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少年時就喜歡軍事,侍奉
秦始皇。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
趙國的
閼與,王翦領軍只十八天,便令軍中不滿百石的
校尉回家,並從原軍隊的十人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同時一併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橫掃三晉
剷除呂不韋和嫪毐後,秦王嬴政正式親政,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開始了。這場統一戰爭以前236年秦軍伐趙拉開序幕,前後持續15年。期間,除了最先的滅亡韓國王翦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國,要么為王翦帶兵所滅,要么為其子王賁攻克而亡。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王翦從上郡發兵,下
井陘,與楊端和軍兩軍呼應。準備一舉攻滅趙國。結果遇上了趙國的名將
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時間。王翦採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
趙蔥,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
趙王遷,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為秦地,成為秦郡。
秦始皇十九年(前227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
荊軻刺秦王事件,
荊軻失敗後。秦王政盛怒,並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
燕國。
燕王喜和代王
趙嘉聯合抵抗秦軍,燕代聯軍由燕國的
太子丹統領,最後在送別荊軻的
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城薊,燕王喜逃到了遼東,燕國也名存實亡了。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4年),秦王派王翦之子
王賁攻打楚國,大敗楚兵。然後王賁軍迅速北上,進攻魏國,最後用黃河、大溝水淹大梁城,城盡毀。
魏王假投降。接著王賁又平定了魏國各地,設魏地東面為
碭郡。
攻滅楚國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
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
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楚將
項燕以四十萬楚軍應對二十萬秦軍。王翦因此稱病辭朝,回歸故里。
不久,楚軍故意示弱,且戰且退,保留精銳部隊從後突襲李信,大破秦軍兩營兵力,斬殺秦軍七個都尉,是為秦滅六國期間少有的敗仗之一。
秦王政聽到這個訊息,大為震怒,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向王翦致歉,並答應加兵請求,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啟程,王翦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甚至每天比賽投石以作娛樂。項燕的四十萬楚軍因為兵力相對較少而不敢強攻,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往東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
項燕於
蘄,一年多後又俘虜
楚王負芻,平定楚國。隨後王翦又南征
百越,取得勝利,因功晉封武成侯。
人物成就
計殺魏齊
范雎是先秦時期著名的謀士,以“遠交近攻”的謀略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堅實基礎,與魏國丞相魏齊是仇人。范雎曾揚言要魏國交出魏齊,否則將舉兵伐魏。形勢迫使魏齊棄相印逃到趙國,投在平原君趙勝門下。
長平之戰後,王翦向秦昭王獻計,由昭王修書一封,約
平原君來函谷關赴宴。昭王依計而行,誘使平原君上鉤。待平原君來時,藉機扣留,將其押解至鹹陽。再傳訊邯鄲,稱不得魏齊,就不釋放平原君。
長平之戰剛過,趙孝成王正驚魂未定,趕緊派兵圍住平原君府,擒拿魏齊。魏齊逃到魏信陵君那裡,信陵君不敢收留。魏齊走投無路,拔劍自刎。趙孝成王得魏齊之首,星夜派人送往鹹陽,秦王才釋放了平原君歸趙。王翦未費秦國一兵一卒而得魏齊之首,解了相國范雎多年的心頭之恨。
平定叛亂
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秦王政命王弟長安君
成蟜為主將,
樊於期為副將率軍攻打趙國,不料,長安君在樊於期的唆使下臨陣倒戈,舉兵反叛。
嬴政派王翦前往平叛。王翦派說客混進叛軍,見到了長安君,遞送了勸降書信,情理並用,恩威並施。長安君歸降,叛亂平息。樊於期逃奔燕國。但可惜的是,長安君後來並沒有保住性命。
剷除呂氏
秦王政即位之初由於年少,國政由相邦
呂不韋所把持。呂不韋權傾朝野,又與太后偷情,見
秦始皇日漸年長怕東窗事發想離開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獻假宦官
嫪毐給太后。
嫪毐與太后在秦故都
雍城(今陝西
鳳翔)生下了兩個私生子,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幫助下,嫪毐封長信侯,領有
山陽、
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嬴政前往太后所在的雍城行郊禮。王翦領兵鎮壓鹹陽,派三萬精銳保護秦王西行。秦王離開後,呂不韋在國都鹹陽把持國政,王翦不動聲色,調遣兵力,嚴陣以待,以防呂不韋伺機生變。嫪毐因淫亂宮闈的罪行敗露,發動兵變,進攻秦王嬴政所在的蘄年宮,史稱“
蘄年宮之變”。秦王及時察覺了這一陰謀,搶先發兵平定叛亂,追斬嫪毐,在鹹陽清洗了嫪毐集團數百人,因此事涉及呂不韋,不久就免去了其相邦之職。不久,在王翦的建議下,將其賜死,秦始皇全面掌握了國家權力。
人物評價
總評
王翦是
秦國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
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作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王翦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
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一生征戰無數,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
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國兼併了所有的諸侯國,統一天下,王翦和
蒙恬立的戰功最大。王翦是唐朝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歷代評價
司馬遷:“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
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班固:“若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並天下。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猋起雲合,果共軋之、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司馬貞:“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遞為秦將,拔齊破荊。趙任馬服,長平遂阬。楚陷李信,霸上卒行。賁、離繼出,三代無名。”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
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蘇軾:“善用兵者,破敵國,當如小兒毀齒,以漸搖撼,而後取之,雖小痛而能堪也。若不以漸,一拔而得齒,則取齒適足以殺兒。王翦以六十萬人取荊,此一拔取齒之道也。秦亦憊矣,二世而敗,坐此也夫。”
李復:“少李輕兵去不回,荊人勝氣鼓如雷。將軍料敵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駕來。”
陳元靚:“周鳳不鳴,秦虎方視。將爭善戰,圖一得志。破趙匪難,取燕孔易。戰乃既敗,頻傷無愧。秦兵載授,祖龍服義。菩田亟讀,深謀自遺。六十萬卒,恆恆暨暨。乃獻負過,終平楚地。”
《
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識眾寡之用者勝。’翦謂伐荊當用六十萬人。又曰:‘謹養勿勞,並氣積力。’翦堅壁休士,投石超距而後用是也。”
黃道周:“王翦事秦,論荊明果。六十萬人,缺一不可。李信少年,以毛赴火。兵敗再興,其計已左。空國伐人,其不疑我。美宅田園,故請瑣瑣。大國雖傷,其中猶夥。士卒投超,尚思閃躲。兵去追奔,萬全方妥。為將陰殘,一世坎坷。三世不詳,王離被虜。”
鄧廷羅:“古之善用眾者,莫如王翦、韓信。”
《
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後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
顏真卿向
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秦將王翦”。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
孫臏、
田單、
趙奢、
廉頗、
李牧。
宋代
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翦。在北宋年間成書的《
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翦遼亦位列其中。
相關成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司馬遷評價白起、王翦二人說:“白起算計敵人能隨機應變,計謀無窮,聲震天下,卻不能對付應侯給他製造的禍害;王翦身為秦將,平定六國,是當時的元老將軍,秦始皇尊他為師,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的根基,卻苟且迎合,取悅始皇,直至死去。他的孫子王離成了項羽的俘虜,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他們各有自己的短處啊!”
後世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長處和短處。
家族成員
兒子:
王賁,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主要戰將,曾水淹大梁,滅魏;直抵
臨淄,滅齊。因功封通武侯。後隨
秦始皇東巡
琅邪。
孫子:
王離,字明,繼其父為秦將,率兵戍邊備匈奴。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率兵南下,後被項羽所殺。
曾孫:王元、王威。
後世紀念
王翦墓
王翦墓位於富平縣東北20千米處的到賢鄉巨賢村北。
王翦墓為長方形,南北長40米,東西寬30米,高9米,頂部平坦,在墓的西北200米處有南北排列的六座小冢,傳為埋著六國王侯的衣冠、圖書和俘虜等,是為了表彰王翦統一中國的戰功而修的,現六冢已平,僅留遺蹟。
1956年8月6日,王翦墓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6月,富平縣人民政府立標誌碑。
史籍記載
《史記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