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華(新中國開國少將)

王光華(新中國開國少將)

王光華,新中國開國少將、解放軍總參謀部軍務部原副部長(正兵團職待遇)。生於山東省沂水縣。1931年參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入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先後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他是全國五屆政協委員,第一屆河北省人大代表。因病醫治無效,於2005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光華
  • 別名:王鴻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沂水縣
  • 出生日期:1909年11月
  • 逝世日期:2005年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政黨:中國共產黨
  • 軍銜:少將
地下工作,游擊鬥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查辦大案,軍委工作,蒙冤受屈,離休之後,

地下工作

1932年春,在山東沂水縣任國小教員的王光華同志參加了共產黨,並用自己的全部薪水開展革命工作,創建了沂水縣共產黨組織。
1933年,他在擔任中共山東省沂水縣縣委委員兼組織部長期間,積極恢復被敵人破壞的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了黨的基層組織力量。當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長叛變革命,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下,王光華同志單身一人在沂水縣城內將大肆抓捕共產黨員的國民黨警察局長擊斃,保護了黨的組織和眾多黨員的生命。同年夏,組織領導了莒縣、沂水縣數萬人參加的抗稅抗捐鬥爭,摧毀了這兩個縣的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基層組織並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游擊鬥爭。後來,縣委失去了與上級黨的聯繫。根據縣委的決定,王光華同志外出尋找黨的組織,幾經挫折和磨難,於1935年在上海找到了黨,恢復了組織關係,在中央保衛局戰鬥科從事偵察和情報工作。

游擊鬥爭

1935年七月調往天津,在黨的北方局下屬人民武裝自衛委員會工作。同年10月,王光華同志受黨的委派,以軍事領導人的身份到冀南組織農民武裝暴動,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平漢線游擊隊。當時暴動隊伍僅有長、短槍十幾隻,隊員大多屬於沒有戰鬥經驗的農民。王光華同志帶領這支弱小的我黨武裝力量,頑強地在南宮、威縣、廣宗、距鹿、清河、棗強任縣等地區堅持武裝鬥爭,游擊隊逐步發展到九百多人,槍七、八百支。同時,還秘密建立了我黨在這些地方的基層組織。
1936年1月,這支游擊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華北抗日討蔣救國軍第一師,王光華同志被任命為副師長兼團長,率部與敵進行了堅決鬥爭。冀南農民武裝暴動,牽制了國民黨軍隊三個師的兵力,拖住了敵人增援圍剿長征紅軍的軍事力量;還為抗戰初期劉鄧率一二九師建立第一個敵後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抗日戰爭

1937年夏,經組織批准,王光華同志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路經西安辦事處時,被留下作情報工作半年。1938年1月由西安到延安,3月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8月1日畢業後,分配到冀南軍區,任軍區政治部主任。當時軍區政治部屬於初創時期,在一二九師劉伯承師長、鄧小平政委、徐向前副師長等首長的直接領導下,王光華同志積極著手建立機構、充實人員,經半年多卓有成效的努力,使軍區政治部逐步走上正規的工作秩序。
1940年,北方局決定在冀南地區成立公安機關,王光華同志被調任冀南地區行政委員會委員兼公安總局局長。經過近一年開拓性 的工作,把各專區、縣的公安局機構建立起來,主要幹部受到訓練,逐漸扭轉了亂捕亂殺現象,有效提高和擴大了我黨我軍的政治影響。1945年日寇投降,王光華同志任冀南軍區副司令員,1947年,王光華同志任以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的晉冀魯豫軍區後方總指揮部司令員,1948年王光華同志任冀南軍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王光華同志作為冀南軍區主要負責人,為順利攻克冀南地區最後一個敵據點永年縣城制定了“圍死敵人在城裡,消滅敵人於城外”的作戰方針,一舉解放了永年;親自領導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十四縱的組建工作;領導軍區軍民發起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自衛鬥爭,歷經無數次的激烈戰鬥,基本肅清了軍區範圍內的國民黨軍隊。王光華同志不但完整地保衛了冀南解放區,而且組織了一批又一批人力、物力,有力地支持了淮海、太原、平津、渡江南下等重大戰役。
1949年秋,河北省軍區成立,王光華同志任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公安廳長。

查辦大案

1950年,王光華同志任河北省軍區司令員兼公安廳長,他以極大的精力領導組織了軍區部隊、民兵的訓練,使一支熱血沸騰的戰鬥隊伍平安地過渡進入和平年代,有效地維護了地方治安,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在建國初期的反貪污、反浪費鬥爭中,毛澤東主席親自給楊秀峰和王光華同志寫信,要求嚴懲劉清山、張子善。王光華同志堅決執行毛主席的指示,具體組織實施了對劉清山、張子善案件的查處和槍決。打響了中國共產黨反腐敗鬥爭的第一槍。

軍委工作

1952年,王光華同志被任命為軍委人民武裝部動員處處長,1955年被任命為總參謀部佇列部副部長,為加強我國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作出了自己的積極努力。1957年任總參謀部軍務部第二副部長,為我軍的組織編制、兵員管理和部隊管理教育工作嘔心瀝血,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蒙冤受屈

1959年以後,王光華同志經歷坎坷,倍受折磨,屢屢受到不公正待遇。反右傾被錯定為反三面紅旗的“三反分子”。1962年才甄別平反,因身心受到摧殘,難以堅持正常工作,1963年 ,王光華同志離職治病。
“文革”初期,王光華同志又因早已平反的“三反”問題遭到了批判並被重新扣上了“三反分子”的帽子,接著以莫須有的罪名,關押長達八年之久。這是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所造成的一起冤案。
王光華同志在秦城監獄與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不但不說違心話,不做違心事,在威逼他捏造黨內軍內領導人所謂歷史問題的假材料時,他斷然拒絕,不惜用絕食自殺等方式進行抗爭,為此王光華同志付出了沉重代價,肉體上遭受帶反銬、腳鐐、毆打、灌水等酷刑,精神上承受家破人殘流離失所的痛苦折磨。但所有這些都未能使王光華同志妥協屈服,背叛信仰,自始至終表現出一個共產黨人光明磊落的高貴品質和高風亮節。
1978年,總參黨委決定,對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強加給王光華同志“三反分子”、“反革命分子”、“軍統特務”、“假黨員”等罪名,一律推倒,徹底平反,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王光華同志清醒地認識到精神肉體屢遭摧殘,基本喪失擔任具體領導工作的條件,不能與文革後重新擔任領導職務的同志相攀比,在中央和軍委領導同志徵求他對工作的安排時,毅然選擇了離休

離休之後

離休後,王光華同志仍然保持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表示 “不能做‘官’,還應該做事,還應為人民服務”。他把目光轉向了曾經浴血奮戰過的地方,始終關注老區人民民眾的冷暖溫飽。
七十年前王光華同志用自己的薪水開展革命工作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六十年後他又用自己的工資幫助農民致富開始新的革命征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