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臨(吉鴻昌參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光臨,字星河,寧安堡東華村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生。光緒年間考中秀才,後經甘肅省學道考選中試拔貢。後入京考試,獲優等,吏部掛名候補直隸州州官,未出任。返鄉後以鄉紳地位關注家鄉教育和水利事業。辛亥革命後,西風東漸,全國興起廢除私塾,創建學堂高潮。民國2年(1913年),主動出銀50兩,糧食5石,倡議民眾集資,創辦寧安高、初兩等學堂。這是中寧地區廢除私塾後成立的第一所學堂。學堂成立後,被推為董事。為了開拓辦學資金來源,三次到縣衙(1928年改稱縣政府)呈訴,將豪紳霸占的寧安堡街面公房房租撥歸學堂。又規定寧安枸杞外運收取擔頭捐,外商起運枸杞1石,收捐5角,亦歸學堂。

基本介紹

  • 本名:王光臨
  • 字號:字星河
  • 出生地:寧安堡東華村
  • 性別:男
民國初年,盜匪蜂起,地方不靖。每逢土匪來擾,民眾無處躲藏,屢遭搶劫。王光臨與地方耆老會商,大家捐錢,呈請擴建寧安堡城。於民國2年動工,將舊城向南擴展26丈,放大城區。擴大後開闢東、南、西3個城門,親書匾額,鐫刻其上。其文如下:東門內刻“文光星斗”,外刻“東毗銀川”;南門內刻“秀接河山”,外刻“南瞻秦隴”;西門內刻“門迎瑞靄”,外刻“西連昆崗”。解放後天下太平,堡城失去防護作用,1958年已被拆除。
當時,寧安糧倉收糧員役,踢斛壘尖,苛摳農民,貪利自肥。農民雖有意見,不敢抗爭。王光臨親自到倉察看,當面加以制止,革除了多年的收糧積弊。
民國4年(1915年),柳青渠口進水量不足,從劉家窪路以下到孫家河灘一帶,經常灌溉不足,發生亢旱,禾稼不秀,五穀歉收。王光臨多次勘察南河子沿岸地勢,設計了開挖新南渠的方案,上請政府領導,下商地方人士,獲得共識,自籌自建,民辦公助。新南渠自肖家閘開口,全長6公里,利用七星渠各閘和支渠的退水,變廢為寶,澆灌柳青渠下梢原來灌溉不足的農田。此工程於民國6年(1917年)備料興工,築攔河壩,造進水口,開挖渠身,引導退水,王光臨親臨督工,該渠使用至今。
民國8年(1919年)因涉嫌主謀殺人,被冤主家人極力控告,王光臨被捕入獄。民國18年(1929年)寧夏建省,門志中為寧夏第一任省主席。甘肅軍閥馬仲英趁省城防守不嚴,攻占寧夏省城(今銀川市)。馬仲英進城後立即縱獄,省城監獄的犯人逃跑殆盡,只有王光臨1人端坐不動。別人問他何以不跑,他說:“我是政府判罪的犯人,沒有政府赦免的通知,我不能擅出獄門”。不久,吉鴻昌率部收復省城,攆走了馬仲英,接替門致中出任省主席。有人將王光臨坐獄不逃的事跡告訴他,吉鴻昌嘉其守法,派人持手諭釋放,並邀至省府面談。兩人相談甚洽,吉鴻昌委他為所部參議。後來吉軍開拔甘肅,隨軍至蘭州。吉鴻昌是共產黨員,後被蔣介石殺害,王光臨於民國20年(1931年)在甘肅臨洮病歿,時年6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