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讀書(王充求學)

王充讀書

王充求學一般指本詞條

東漢思想家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他幼年喪父,鄉里的人都稱讚他很孝順。後來(王充)到了京城(洛陽),在太學里學習,拜扶風人班彪為師。他喜歡廣泛閱讀卻不死守拘泥他人的觀點或語句。他家裡貧困沒有藏書,經常到洛陽的街市店鋪遊逛,閱讀(別人)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記住,這樣就通曉了各家各派的言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充讀書
  • 外文名稱:wangchongdushu
  • 作品別名:王充求學
  • 創作年代南朝劉宋時期
  • 作品出處後漢書·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范曄
原文,啟發與借鑑,王充介紹,特殊句式,

原文

版本一
後漢書·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後歸鄉里,屏居教授。仕郡為功曹,以數諫爭不合去。
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弔之禮,戶牖牆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
刺史董勤闢為從事,轉治中,自免還家。友人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肅宗特詔公車征,病不行。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養性書》十六篇,裁節嗜欲,頤神自守。永元中,病卒於家。
王符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人也。少好學,有志操,與馬融竇章張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符無外家,為鄉人所賤。自和、安之後,世務遊宦,當塗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譏當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其指訐時短,討謫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著其五篇云爾。
王充讀書
部分譯文
王充擅長辯論,開始的話好像很詭異,最後卻又實在的結論。他認為庸俗的讀書人做學問,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質,於是閉門思考,謝絕一切慶賀、弔喪等禮節,窗戶、牆壁都放著刀和筆。寫作了《論衡》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
刺史(官職名)董勤徵聘他為從事(官職名),改任治中(官職名),自己辭職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謝夷吾上書推薦王充有才學,漢肅宗特地下詔派遣公車(朝廷徵聘賢人特定的車馬)去徵聘他,因為得病沒有去。當時年近七十,體力和腦里都衰弱了,於是寫作了《養性書》十六篇,倡導節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漢和帝年號)年間,病死在家中。
文言文啟蒙讀本版
王充,漢之博學者也。少孤,鄉里稱孝。後至京師,受業太學,師班彪。充好學不死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百家之言。
注釋
  1. 王充: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今屬浙江)。
  2. 孤:幼年喪父的孩子。
  3. 受業太學:在太學讀書。
  4. 師:拜······為師。
  5. 市:集市。
  6. 肆:店鋪。
  7. 輒:馬上,於是,就。
  8. 死守:死摳。
  9. 言:言論。
譯文
王充是漢朝的博學多才的人。從小父親死了,鄉里的人都認為他是個孝子。後來,來到京城(此指洛陽),在太學讀書,拜班彪為師。王充學習勤奮,但不死扣文章的文句。家境貧窮,買不起書,經常逛洛陽集市中的店鋪,借閱人家的書攤上賣的書,看了一遍就能記憶背誦,於是他慢慢地精通了許多家的言論。

啟發與借鑑

知識要靈活運用,死守章句,拘泥教條是萬萬不行的。

王充介紹

王充(27—約97),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今屬浙江)。王充年少時就成了孤兒,鄉里人都稱讚他孝順。後來到京城,到太學(中央最高學府)里學習,拜扶風(地名)人班彪為師。《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王充王充
他小時候不但聰明而且用功。6歲開始識字讀書,8歲被送入本鄉書塾。20歲時,王充到洛陽的太學裡去求學,他還感到不滿足,就用課餘時間讀各種書。日子久了,他把太學裡收藏的書幾乎都讀遍了,又去街市的店鋪里找書來讀。王充讀書十分認真,記憶力又強,一部新書,讀過一遍就能把主要內容記下來。就這樣,他的知識越來越多。
因為王充對朝廷的腐敗看不慣,所以不做官,一生大都在家裡寫書。《論衡》就是他的有名的著作。
為了寫《論衡》,他蒐集的資料裝滿了幾間屋子,房間的窗台上、書架上都放著寫作的工具。他閉門謝客,拒絕應酬,用了幾年的功夫才寫成。這部著作的主要內容是宣傳科學和無神論,對迷信進行了批駁。比如:當時有些人講這么個故事,春秋時期有個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發現酸菜里有一隻水蛭。如果他挑出來這條水蛭,廚師就會因此被處死。他憐憫廚師,就不聲不響連水蛭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楚惠王大便時,不但把水蛭排泄了出來,而且原來肚子疼的病也痊癒了。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說這是“善有善報”的證明。
而王充批駁了這種說法,他的解釋是:因為人肚內的溫度高,水蛭經受不住,熱死了,所以被排泄出來。又因為楚惠王肚內有淤血,水蛭恰好吸血,在水蛭還沒熱死的時候,把他肚內的血都吸走了,所以楚惠王的病自然會好了。這是巧合,而不是“善有善報”。
還有一次,雷電擊死了一個人。有些宣傳迷信的人又說:這是他做了虧心事,天上的雷公把他打死了,這就是“惡有惡報”。王充在現場觀察到死人的頭髮被燒焦了,身上也有被燒焦的臭味。他的解釋是:打雷時有閃電,閃電是火,因此雷實際上是天火,被雷公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燒死的。天上並沒有雷公,也不是“惡有惡報”。
王充的解釋雖然不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學道理,可是在當時卻是很了不起的。
在《論衡》中像這樣破除迷信,宣傳科學思想的內容是很多的。這部書可以說是公元一世紀時候的一盞閃爍著智慧之光的明燈,王充可以說是一位真正出色的思想家。

特殊句式

判斷句王充,漢之博學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