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元

王佩元

王佩元,為國家一級演員,是相聲名家常寶霆的弟子。1949年出生,1971年即以與老師合作表演的作品《挖寶》享譽全國。他的代表作品還有《並非諷刺裁判》《攀龍附鳳》《新潮商人》等,深受廣大觀眾好評。多年來,他曾經與常寶霆、蘇文茂常寶豐張志寬趙偉洲劉俊傑等合作。在天津市曲藝團工作數十年後,於1997年調入解放軍海政文工團,同常貴田成為搭檔,從此踏上了更加廣闊的藝術天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佩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9年
  • 職業:相聲演員
  • 代表作品:《挖寶》、《並非諷刺裁判》《攀龍附鳳》《新潮商人》等
  • 主要成就:榮獲中國曲藝最高獎項“牡丹獎”
主要搭檔,藝術之路,個人評價,

主要搭檔

常寶霆、蘇文茂、常貴田、趙偉洲

藝術之路

窮人孩子早當家
王佩元出生於曲藝世家,12歲進入曲藝班學習。談起和相聲的因緣,他笑說,大概是因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緣故。
王佩元的父親王起勝,是評書大家田連元的師傅,也是目前健在的天津評書界輩分最大、年紀最長的老人。但是,王佩元沒有學評書,而是說了相聲,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河西區戲曲學校曲藝班沒有評書專業。
王佩元說,自己從小並沒有當演員、說相聲的愛好,去曲藝班學習,是因為當時一個月可以拿到兩元錢的津貼,還不用吃家裡飯。“那時候家境貧困,從小參加工作,為的是可以給父母減輕些生活負擔。”王佩元的第一個老師是朱相臣,他還跟蘇文茂學習過。1984年,王佩元正式拜相聲名家常寶霆為師。
王佩元說,“從國小相聲,後來也就愛上了相聲。聽相聲,笑一笑,十年少。相聲是帶來歡樂的喜劇藝術。”當一個好的相聲演員,說好相聲,是王佩元最簡單最執著的追求。王佩元一直活躍在相聲舞台上,他既能捧哏,又能逗哏,還自己動手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相聲段子。
由一個從小沒想過要說相聲的窮人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享譽全國的著名相聲演員。現在,王佩元已經站在舞台上說了48年的相聲。
《挖寶》全國打響
相聲《挖寶》是王佩元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970年,他與老師常寶霆朱學穎,一起深入工廠,體驗生活三個月,與工人同吃同勞動,創作出相聲新作《挖寶》。1972年,天津市黨政軍民聯歡會在第二工人文化宮舉行,王佩元第一次公開表演了相聲《挖寶》。1973年國慶,經文化部門批准,《挖寶》在天津市電視台播出,結果轟動全國。
回憶起這段經歷,王佩元十分興奮:“我當時感覺換了一個人間,我再也不是沒有本職工作的王佩元了。不久後,全國相聲演員也有了舞台生命,都在學習表演這段相聲。按照王寶童老師的話‘《挖寶》是甘露,相聲園地又新春。’”《挖寶》讓王佩元一時間在全國打響了名氣。至今,還有一些老觀眾見了他,就是那句話:“您那段《挖寶》太好了!”
與蘇文茂合說《文章會》與蘇文茂合說《文章會》
相聲傳承:教學相長
王佩元的相聲藝術功底深厚,除了相聲表演外,他還經常從事相聲的創作活動。
幾十年,王佩元創作的代表性作品有《挖寶》、《花的禮讚》、《對唱數來寶》等等。王佩元說:“創作是相聲演員成長的必經之路,相聲演員應該要有自己的創作作品。”對此,他總結出了三點原因:一、演員表演自己創作的節目,最能得心應手;二、演員對自己創作的節目,會理解得更深刻,表演得更好;三、通過學習、創作,演員的文化知識水平能有很大的提高。
在相聲教學上,王佩元稱自己既是老師又是師傅,同時還是兄長。王佩元從藝以來,同行同業的,他幫助了許多人。對於年齡比他小的,與他一起學習相聲的演員,他均稱為“小朋友”,“與我一起學習相聲的‘小朋友’有馮鞏劉亞津王宏、王琳、王悅、胡凱、李小強、張傑等等。
王佩元曾榮獲中國曲藝最高獎項“牡丹獎”,並多次參加央視和許多地方台的春節晚會,他還在全國相聲大賽中榮獲創作表演大獎。相聲在王佩元眼中魅力無限,他曾隨團出訪新加坡、加拿大、法國、義大利、巴西等國,為那裡的華僑和外國朋友帶去笑聲。王佩元說:“只要能懂華語的人,就喜歡相聲。”
海政文工團的“新兵老同志”
王佩元的工作經歷非常豐富,其中,部隊生活對他的影響特別深。王佩元曾深入過工廠、農村,體驗過各種生活,做過各種職業。到了海政文工團後,王佩元自封為“新兵老同志”。“我剛調入海政文工團時屬於新兵,我沒有戰士軍齡長,可是我參軍時已經48歲了,但從藝已經很多年,所以,同志們叫我‘新兵老同志’。”王佩元說。
在部隊環境的薰陶培養下,王佩元的藝術觀、人生觀更加成熟了。他說:“我熱愛戰士,因為他們為祖國、人民獻出了青春、生命。我以為兵服務為天職。”2000年前後,王佩元曾與搭檔常貴田到海防線為那兒的戰士演出,“最大的場面有幾萬人之多,最小的場面只有三五個人,甚至只一個人。小戰士們所在的礁島,沒有任何娛樂活動,與外界的聯繫就只靠每月中的補給船隻……”說到這些最可愛的人,王佩元很動情,“當小戰士們手捧映山紅獻給我的時候,我與常貴田淚流滿面。相聲本應該給人帶來笑聲的,但那次演出雙方都掉下了眼淚,這是特殊的使命,也是我永不能忘懷的記憶。”
大“笑星”是大“孝星”
王佩元不僅是大笑星,更是大“孝”星。熟悉王佩元的人都知道,他家裡有三位年過八旬的老人。王佩元的父母是天津人,和他們在一起生活近20年;岳母去世後,王佩元把岳父接過來同住,在一起也近10年。人老了,老人故土難離,不願意離開天津。王佩元的工作單位在北京,他在北京有套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可是,為了照顧好老人們,王佩元夫妻倆放棄了更優越的生活,蝸居在天津窄小的老房子裡,住在沒窗戶的小廚房改成的臥室里,守著這三個老人。
王佩元在師父常寶霆遺體告別儀式上失聲痛哭王佩元在師父常寶霆遺體告別儀式上失聲痛哭
王佩元對於他的師傅和老師也一直非常尊敬。“尊師愛師是相聲界歷來的美德。我隨時向弟子們講述前輩的藝德、人品,按照老師話講‘我是相聲的子孫,我不求大紅大紫,只願為相聲大廈添一塊磚石。’”相聲藝術是需要傳承的,王佩元說:“相聲藝術是祖祖輩輩同仁積累下來的,是無私的,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都是中華民族的。好的相聲演員是從來不保守的,是大公無私的,只有團結、友誼、不斷的競爭,相聲事業才能日新月異,永遠青春。而且,相聲藝術是無止境的,就是相聲大師也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相聲演員,需要在提攜後輩中,不斷地超越自己。
王佩元說:“老師就如同父母,他們年齡大了,需要我們徒弟們‘常回家看看’,好的師徒標準,就是良師益友。”他解釋,“對於老師來說,他們不僅希望向徒弟們傳授相聲藝術,也希望能夠聆聽徒弟的進步和成長,增加內心的喜悅。老師們需要徒弟的關心,需要在這些關切中,增加生命的活力。無論是家裡的老人,還是我們的老師、師傅,都需要我們後輩們更多的關心。”
“相聲的科學發展觀 ”
“相聲的科學發展觀”是王佩元自己“造”出來的一個詞。王佩元說,現在全國在學習“科學發展觀”,相聲也應該有它的科學發展觀。
王佩元對相聲的理解:“相聲是說笑話,它寓教於樂,講述著道理。”提到現在的“相聲改革”,王佩元有他自己的看法:“相聲可以改革、提高,但是,要百變不離其宗。相聲藝術必須從生活之中來再到生活之中去,才能被觀眾接受、肯定,不能閉門造車的想當然。侯寶林大師就曾批評過:‘相聲有一種非常不好的現象,一些演員來不了的東西就說給革新了。’相聲不能為逗大家一樂就胡說八道,低級庸俗。相聲演員和寵物還是有區別的。”
對相聲演員應該掌握的“基功”,王佩元感觸很深。“俗話說‘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我要說,台下何止十年功!應該是活到老,練到老。”王佩元說,“我在舞台上能夠得到觀眾的鼓勵、掌聲,絕對離不開40年前老師帶著我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在無人之處面對大牆、河水,我們一句一句,一遍一遍地練習基功。所以,‘貫口’節目,今天在舞台上使用得得心應手,那是來源於功夫,這就是老師常講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磨刀不誤砍柴工’。”
對於當前相聲藝術界的一些狀況,王佩元有感而發:“搞藝術不能急功近利,水到,渠才成。”另外,對於相聲藝術,王佩元還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相聲還講究‘功夫在詩外’。好的演員必須向社會廣泛學習,向姊妹藝術學習,尤其是相聲這門藝術,是海闊天空,談天說地,談今論古,以小見大,深入淺出,更應該有豐富的生活知識,深厚的文學底蘊,才能做到‘說學逗唱,無所不好’,才能準確的‘現身說法,說法現身’。相聲演員離不開“記”、“問”之學。正像相聲演員的台詞‘相聲肚,雜貨鋪’。”

個人評價

王佩元是個出色的,讓人喜歡的演員,很好的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