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皎墓,位於大荔縣羌白鎮。當地人稱“老冢娃”、“冢疙瘩”,墓冢的主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岳父——祁國公王仁皎。墓冢坐北朝南,墓冢的正南方曾經有四個小型墓葬,正北面也散布著幾個小墳墓。墓冢的正南面曾經矗立著一塊高約四五丈的石碑,石碑坐落於一隻巨大的石龜之上。碑文為唐代著名詩人張說所撰,唐玄宗御筆親書。伴隨石碑而立的,還有成對的石羊和石馬以及其他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仁皎墓
- 外文名:Wang Ren Jiao tomb
- 故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 陝西渭南人:王仁皎
簡介,“三寶”,
簡介
王仁皎墓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寶貴价值主要體現在墓的形制和墓前的文物上。作為特許一品官員陪葬皇陵,此墓起始墳高在三丈以上,碩大的圓土丘在平坦的田野上很是顯眼。墳墓坐北朝南,有著寬而長的神道,兩旁對立石人、石獸若干,最氣派的還數東西兩側頂端的巨大方形土柱,似人工、更似天成,高約丈許,足可與乾陵的“雙乳峰”媲美。
“三寶”
一寶稱為“三絕碑”,即墓前神道陳列的石碑。神道碑全名為《唐故開封府儀同三司贈太尉益州大都督上柱國祁國公宣王公碑》,又名《祁公王仁皎碑》、《唐王仁皎碑》、《祁國昭宣公王仁皎神道碑》、《贈太尉祁國公王仁皎碑》等。此碑於唐開元七年(719)11月刻,高1丈5尺,廣5尺7寸。碑文由玄宗朝名相、文筆大手張說撰就,書法出於李隆基御筆隸書,22行,行54字,記載了唐代社會、經濟、文化及王仁皎生平等大量的珍貴史實,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金石萃編》、《金石續編》、《漢唐存碑跋》、《寰宇訪碑錄》《同州府志》等後奇書名志對此碑均有收錄。李隆基、張說、王仁皎這三人都是人們景仰的唐代名家、大家,所以該碑被人們稱為“三絕碑”。
二寶稱為“乞子石”,當地人俗稱“溜虌石”。此物下方上圓,暗喻天圓地方之意,底端牢扎土中、上部為新月造型。相傳每年的農曆二月二,方圓百里的老百姓都會慕名來到這裡,踏青遊玩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完成“乞子”的神聖使命。求子心切的少婦們先在陵前淨手焚高香三柱,然後自左而右繞墓冢三周,繼而歷千辛萬苦攀上高聳的墓頂,從懷中掏出尚帶著淡淡體溫、香噴噴的“乞子豆”(一種麵粉做的食品),面向東西南北各拋撒一把,以敬四方神靈。乞子儀式沒有就此打住,它的真正高潮在晚間。待月高星朗之時,白天已行過拜敬禮的少婦們來到乞子石前,一片虔誠地脫去外罩衣衫,仰躺順乞子石頂端的新月形石道滑下,乞子的程式才宣告完成。當然,完成的還有上天賜子的心愿。
三寶稱為“金頭顱”,也叫“駙馬頭”。這其實源於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相傳唐代某公主的駙馬是山西人,二人相識相知於患難,十分情真意切。一次駙馬探鄉返回京城長安,路過羌白遭強人所殺,不但隨身金銀細軟被盡數擄去,亦性命不保。公主驚聞噩耗痛不欲生,日夜啼哭不止。心痛女兒的皇帝即刻差人找尋,但結果只見屍身、不見頭顱,貴為金玉的駙馬遂配以金頭顱就地安葬。傳說歸傳說,且與王仁皎沒有任何聯繫,但當地人更願意相信這是一個事實,千百年來它不知賺取了多少痴男怨女的眼淚,更招引來盜墓賊的多次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