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德(明末錦衣衛指揮僉事)

王世德,字克承,號霜皋,明朝大興縣(即現在北京市大興縣)人。撰有《崇禎遺錄》一書。

明朝末年,王世德子承父業,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時值李自成揭竿而起,戰爭烽火愈演愈烈,起義軍最終攻陷北京城。江河破碎,帝王自縊,帶著一顆亡國悲愴之心,王世德帶家眷一路逃遁,奔向江南,從此隱居,不入仕途,安於平淡的民間生活。

基本介紹

  • 本名:王世德
  • 別稱:草莽孤臣
  • 字號:字克承,號霜皋
  • 所處時代:明末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大興縣
  • 主要作品:《崇禎遺錄》
  • 主要成就:撰有《崇禎遺錄》一書
  • 主要官職:錦衣衛指揮僉事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王世德,字克承,號霜皋,明朝大興縣(即現在北京市大興縣)人。撰有《崇禎遺錄》一書。

人物經歷

明朝末年,王世德子承父業,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時值李自成揭竿而起,戰爭烽火愈演愈烈,起義軍最終攻陷北京城。江河破碎,帝王自縊,帶著一顆亡國悲愴之心,王世德帶家眷一路逃遁,奔向江南,從此隱居,不入仕途,安於平淡的民間生活。明朝終於日薄西山無可挽回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李自成亦於九宮山無耐而又不甘情願地走完一生的路程,取而代之的竟是關外入侵的蠻人異族。民間關於前朝的軼事亦沸沸揚揚,廣為流傳。沉默了很久的王世德,有感於稗官野史記事荒謬虛妄,不著邊際地肆意誹謗明朝皇帝,一種澄清史實以見後人的責任感湧上心頭。他深感為了避免真實史料的亡佚,自己深諳朝廷內幕和當時事實,理所當然地應該寫一部記錄史實的書籍,於是自稱為草莽孤臣的王世德“錄其聞見,凡野史之偽者正之,遺者補之”,撰成《崇禎遺錄》。
當年王世德年少時春風得意,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之要職,頻繁出入宮門,穿梭於宮廷皇族內臣之間,親身目睹經歷了明末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朝中的諸多事件,起伏變故,以及王朝的最終滅亡。做為一個生命個體,從錦衣玉食到一芥草民,榮華富貴乃過眼雲煙,王朝變故亦不過晝夜事也。思之於心,頗多感慨,奮筆疾書,述諸筆端。《崇禎遺錄》所記錄的史實,從崇禎皇帝即位開始,一直寫到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受挫兵敗撤離北京城而南退,皆是作者親歷目睹之事,與一般的旁門閭巷稗官野史筆記相比較,其珍貴的史料價值是不可否認的。
在王世德看來,明朝歷經數百年歷史掌握華夏軍政大權,把持民眾飲食起居的重權天朝,之所以在農民起義軍和外來清兵的攻擊威逼之下一步步走向滅亡,其內部原因是明朝大小官吏的腐敗與無能,他們乃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崇禎遺錄》當中,王世德以拳拳愛國之心,運用淋漓的筆墨詳細描述記錄了朝廷內部的權利之爭,太監與群臣的相互攻訐與傾軋,不同利益的派系之間的勾心鬥角,陰謀與權術,忠貞與奸邪,以及官場上謀取微利不惜害命的腐敗骯髒現象,王公大臣的醜惡嘴臉,可謂驚人耳目。
大廈將傾之時,會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吏已是“詐佞貪污成習,唯知營私競進”,對於黎民百姓營生之苦,視若妄聞,不聞不問。因為這些對於他們來講並不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只要循規蹈矩,唯命是從,一樣可以位至卿相,高朋滿座,侍者雲集。大臣之中門戶之風極盛,權臣相謀,結黨營私,“朝用一人,夕而敗矣。夕用一人,朝而戮矣”之事屢見不鮮。忠良之士皆遭排擠,是顯而易見的。在選拔官吏方面,明仍沿用唐朝以來的科舉取試製度。所考沿革格制卻趨於程式化,死板僵硬,束縛知識分子的思維,將之培養成為馴服的國家工具。這種考試制度就是“赫赫有名”的八股取試製,經過八股考試而投第入圍的官員,則多是觀念迂腐毫無能力之輩。“內外大小臣工,求一戡亂政治之才,千萬中不一得”乃真實之錄也。
守衛京城的部隊也多是市井裡弄之遊民與勢家蒼頭組成的,紀律鬆懈渙散,毫無戰鬥力可言,在農民起義軍的金戈鐵馬之下不堪一擊,潰不成軍。王世德自己所在的錦衣衛,同樣也是“非素餐屍位,即黯貨招權,稱職者絕少”。書中所記事例,多方反映出明朝末年社會陷入全面危機的真實情況,在這種局面下,王朝的覆滅實乃歷史之必然。
王世德身為錦衣衛指揮僉事,其濃厚的忠君思想不言而喻。北京陷落以後,他曾毅然絕然地舉起手中尚方寶劍,欲與王翰俱滅,有幸被僕從百般阻止。明朝滅亡後,一些野史筆記對崇禎皇帝微詞甚重,王世德對此可以說是深惡痛疾,於是翻然提筆加以反擊,稱這些書的作者是“喪心不肖之徒”。在《崇禎遺錄》一書中,他盡力竭力百般回護崇禎帝與皇室宗族,駁斥野史筆記當中的所謂“不實”之詞。
在王世德筆下,崇禎皇帝恭勤節儉,勵精圖治,日理萬機為百姓民生操勞,只是由於官吏的腐敗無能,才導致了社稷傾覆易手異族。《崇禎遺錄》也極力開脫宦官閹黨的罪責,這大約與作者本人為宮廷內侍有關。其中粉飾之辭雖多,但作者畢竟經常出入宮中,了解一些具體情況,因而所錄內容還是極有價值的歷史史料。
由於《崇禎遺錄》記述的內容是崇禎朝史事,盛讚崇禎德行,且多有指斥清廷之言,凡此種種,莫不觸犯清廷的禁忌,所以在乾隆四十七年,四庫館臣奏請朝廷加以禁毀。大約是被禁毀之故,該書始終沒有刻本行世。浙江省圖書館藏海寧張氏手鈔本,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亦有其鈔本。另有《中國野史集成》收錄山精舍抄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