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19世紀初,上海一躍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進行貿易的重要港口,蘇州、揚州以及其周邊地區的大量玉器製品皆通過上海口岸向外輸出,這種態勢為上海玉器雕刻行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餘地。蘇州、揚州等地的雕刻藝人大量湧入,在這東方的大都市中尋覓施展自己才華的理想天地。當時的古董風格玉雕大師萬源齋、傅長華、王金詢、尤洪祥,人物、動物雕刻大家胡鴻生、楊恆玉、顧鹹池等,皆在上海特定的文化氛圍中,吸收了新的文化素養,得以大顯身手,因而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玉雕風格“海派風格”。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上海玉器作坊、店鋪達200多家,有幾百位匠人從事雕刻專業工作,主要生產佛像、仕女、爐瓶等擺件雕刻品,蘇、揚玉雕各自沿襲了當地的傳統技藝特色。當時,上海玉雕業中,主要適應洋人需求而生產製作的被稱為“洋裝派”,揚州幫藝人以生產擺設玉器為主,多屬“洋裝派”;而蘇州藝人專做玉首飾、花飾,以玉首飾和把玩件為主,被稱為“本裝派”;另有一支專做青銅器造型以及仿秦漢以來古玉的,被稱為“古董派”。
20世紀30年代,上海玉雕擺件類作品已達到較高的藝術水平。
20世紀60年代之後,由於國家重視人才培養與雕刻裝備的改進,海派雕刻行業得以迅速發展。
文化特徵
特點
1.因料施藝是玉雕中首要的工藝。每部作品均需從料性、顏色、形狀出發,較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尤其在人物、翎毛、花卉、動物創作中尤其需要因料設計,獨闢蹊徑。
2.髒、綹是玉器製品中之大忌。剜髒即把玉中的雜質去掉,使玉更純潔、明亮。去綹,綹即玉中之自然裂紋,沒有一定形狀、方向和規律。玉的加工在選料和雕琢中首先要注重紋綹的處理,或順綹鋸玉或躲綹。去綹後再根據料形進行設計。
3.化瑕為瑜,瑕本為玉中之斑疤,化瑕為瑜所創作的作品不但不影響作品,更會使作品形象生動,增加逼真之感。
4.無巧不工,廢料巧用其目的為珍惜玉料資源,降低作品成本。俏色巧用為玉雕工藝的一大特點,為玉雕界普遍套用。巧用俏色使玉製品精美、形象、生動逼真,給人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感覺,從而使世人更加珍愛。
風格
“海派”風格以精雕細琢著稱,作品細膩,內涵深厚。“海派”手把件富有時代氣息和個人風格,大師們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賦予了變化,個性化地詮釋白玉的含義。手把件在表現手法上運用大面積的弧面,細節的線條較為流暢;或是精準地處理面與面的銜接,對局部和細節的表現更細膩;或是在傳統技法中融入西方的透視處理方式。作品的故事性、工藝性、藝術性透過工藝演繹更加突出。海派玉雕相對“京派”、“揚幫”和“蘇幫”而言,在思想、價值、審美、情趣上“海納”得更多,在題材的傳承、轉化、創新上較為豐富;工藝的發揚、理解、運用更加出神入化。同樣的手把件,點與面形,相生相剋,線與節奏,相輔相成。
製作工序
選料:根據創作意圖挑選合適的玉料;或者找到玉料之後,根據它的客現條件考慮創作內容。
設計:根據玉料與創作構思作巧色、用料設計。
琢磨:按照設計,用各種工具進行切割和研磨。
拋光:以漿、砂、葫蘆鉈等滾磨致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海派玉雕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紀念價值和收藏價值,是中國傳統玉雕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承狀況
由於海派玉雕工藝的要求較高,已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傳承人物
洪新華,男,漢族,1959年5月27日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玉雕(海派玉雕),申報地區為上海市。
翟念衛,男,1961年7月4日,漢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玉雕(海派玉雕),申報地區為上海市。
崔磊,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玉雕(海派玉雕),申報地區為上海市。
袁耀,男,1949年2月出生,漢族,上海市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玉雕(海派玉雕),申報地區為上海市。
保護措施
2015年9月17日,上海非遺海派玉雕傳承大師在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開設“琥珀玉雕”大師班。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協會獲得“玉雕(海派玉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玉雕(海派玉雕)項目保護單位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協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8年10月21日,海派玉雕新銳大師作品展在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舉行。
社會活動
2018年10月19日下午,2018海派玉雕藝術大展暨“七寶杯”第十一屆中國玉石雕“神工獎”開幕式在七寶寶龍美術館舉行。展會上展出了海派玉雕作品。
2020年10月19日,“百人百藝·非遺獻禮”主題活動暨海派玉雕“初心之地”創作啟動儀式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揭幕。
2020年11月21日至27日,在文德北路172號廣州市文物總店舉行的“天工琳琅——海派玉雕精品展”,展出張煥慶、陳健、郭萬龍、萬偉、楊勇五位海派玉雕大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