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玉雕
- 外文名:Shanghai jade carving
- 四大類別:爐瓶、人物、飛禽、走獸。
上海玉雕的種類
特點
海派玉雕,是以上海為中心地區的玉石雕刻藝術風格的派系。海派玉雕的真正貢獻在於“海納”和“精作”。它的“海納”包容萬象——繪畫、雕塑、書法、石刻、民間皮影和剪紙、當代抽象藝術,只要是美的,只要是好的,卻又離原點不遠,可貴的是“海納”消化後卻依然“苗條”。
據海派玉雕大師穆宇靜老師介紹說,海派玉雕的“精作”更讓人驚異,料色的套用、異想、巧作和精製獨具匠心;題材的傳承、轉化、創新和出挑非常豐富;工藝的理解、發揚、運用和變幻更加神化;思想的發現、嫁接、延續和突破無愧於時代……
海派玉雕的藝術家們創造和發展了海派風格,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新的收藏、投資熱點。
形成過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玉器作坊、店鋪達200多家,有200多人從事雕刻專業工作,主要生產佛像、仕女、爐瓶等擺件雕刻品,“蘇”、“揚”玉雕各自沿襲了當地的傳統技藝特色。當時,上海玉雕業中,主要適應洋人需求而生產製作的被稱為“洋裝派”,揚州幫藝人生產以擺設玉器為主,多屬“洋裝派”;而蘇州藝人專做玉首飾、花飾,以玉首飾和把玩件為主,被稱為“本裝派”;另有一支專做青銅器造型以及仿秦漢以來古玉為主的,被稱為“古董派”。
20世紀30年代,上海玉雕擺件類作品已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翡翠珍珠塔》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最高獎,《翡翠大寶塔》被美國舊金山博物館長期收藏。
2.傳承發展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國家重視人才培養和雕刻裝備的改進,海派雕刻行業發展迅速。80年代末,上海地區玉雕從業人員逾2000人,作品品類達200多種,作為海派五大類雕刻品種的爐瓶器皿、人物佛像、花鳥、走獸和天然瓶都已初具規模。“雕琢細膩、講究章法、造型嚴謹、莊重古雅”,以及“爐瓶器皿精緻、人物鳥獸生動傳神”,成為海派玉雕的主要特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其代表人物有“爐瓶宗師”孫天然、孫天儀,“三絕藝人”魏正榮,“傳承創新”者周壽海,“南玉一怪”劉紀松和“飛獸大王”董天基等。
爐瓶器皿類是海派玉雕最具標誌性的創作。海派風格的爐瓶器皿以穩重典雅的造型、古樸精美的紋飾、富有濃厚的青銅器趣味,在中國玉雕行業中享有盛譽。三腳香爐、四喜爐、五亭爐、天雞瓶、端爐、羊尊、犀牛尊、百佛爐等都是海派玉雕久負盛名的代表作品。《墨碧玉周仲駒彝》、《青玉獸面壺》等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著名海派雕刻大師、“南玉一怪”劉紀松設計製作的《翡翠百佛爐》,在高7.5英寸、直徑8英寸的爐瓶上雕刻了100尊造型不同、神態各異的佛像,在1980年9月日本橫濱舉辦的中國上海工藝品展覽會上引起轟動。
老藝人黃德榮創作的《珊瑚百花瓶》、《紫翡翠龍鳳天然瓶》、《羊脂白玉巧雕蝴蝶菊花瓶》、《白玉海棠薄胎瓶》、《墨碧玉萬壽萬年燈》、《瑪瑙冠上加官》、《白玉五羊》、《青玉獨角獸》、《黑白玉調色器》、《墨玉犀牛尊》等等一大批海派名作,在業內引起巨大轟動,並享譽國內外。由三絕藝人魏正榮領銜設計、13位雕刻技師合作雕刻的巨型密玉《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重2500多公斤,歷時三年,於1962年完成。藝人們運用了圓雕、浮雕、透雕等技藝,生動刻劃了我國41名登山隊員的英雄壯舉,作品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國寶。1979年,在一塊7300多公斤的罕見巨型青玉上,蕭海春、韓國衛、朱寧芳、許康先、虞龍喜等20餘位當代最為傑出的大師和雕刻技師,設計製作了高2.6米、寬1.4米的《萬水千山圖》,再現了紅軍長征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成為當代海派的又一巨作。
3.創新繁榮階段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新形勢,迎來了玉雕創新繁榮的又一個春天。
海派玉雕推陳出新,兼容並蓄,在江浙地區玉雕藝人的雕刻風格基礎上,既融匯揚幫、蘇幫、南幫以及宮廷玉雕的工藝風格,又繼承了中國明清玉雕精華,博採眾長,在“細膩”上下功夫,由此湧現出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玉雕高手。
當前,海派玉雕中最具特色和傳統的爐瓶器皿類,也璀璨奪目。宋鳴放、戴永才、瞿惠中、李玉華、蔣大雄、鐘建林和韓永年創製的海派爐瓶器皿,以“規矩、對稱、端莊”享譽海內外,有“七君子”之稱。“七君子”的作品板扎、嚴謹又不失動感,用料十分講究,是“功力派”的傑出代表。
在新世紀,海派玉雕的能工巧匠們,都像“八仙過海”那樣,各施才華,各顯神通。
盛世年華,海派玉雕還善於運用各類玉石的天然形狀和不同色澤,因料制宜、因材施藝,造型挺秀,形成了俊俏飄逸的“海派”藝術風格,它與北京宮廷派等幾大流派共同形成了當代中國玉器的時代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