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玉典

海派玉典

“海派玉典”是中國玉雕新興流派之一,形成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興盛於二十一世紀,綿延百餘年,在當下玉雕藝術中有很強的影響力。是以上海、江蘇為中心地區的玉石雕刻藝術風格的派系。海派玉典的獨特之處在於“精”、“秀”、“奇”、“珍”,求雕工之精,品玉石之秀,觀佳作之奇,藏絕品之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派玉典
  • 主要特點:“精”“秀”“奇”“珍”
  • 形成時期: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 代表人物:王從政、葛學柱
風格派系,歷史淵源,發展歷程,簡單玉雕期,玉石工藝期,裝飾盛行期,飛躍發展期,明清鼎盛期,現代繽紛期,代表人物,王從政,葛學柱,

風格派系

海派玉典,是以上海、江蘇為中心地區的玉石雕刻藝術風格的派系。在延續中國玉器發展近8000餘年歷史的基礎上,脫穎而出的新的流派。海派玉典的藝術家們,在玉雕精雕細刻,技法精湛的工藝基礎上,追求型與藝的完美結合。海派玉典的“精”讓人驚異,料色的套用、異想、巧作和雕工獨具匠心;海派玉典的“秀”令人驚艷,原材的選擇、構架的梳理別具一格;海派玉典的“奇”,思路新穎而不失潮流;海派玉典的“珍”,藏品珍貴而又價值恆遠。
海派玉典作品欣賞海派玉典作品欣賞

歷史淵源

中國近8000年玉器發展歷程里,留下了數以萬計的精美作品,而且還在不斷發展創造著新的藝術精品。歷史悠久的玉雕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玉文化和玉雕這一獨具東方意蘊的雕刻藝術。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件玉器精品都是玉雕大師靈感迸發、精巧設計,又精雕細刻而成。中國玉器雕刻無論是豐富的造型、多變的裝飾、精湛的技法,還是流派紛呈的風格都是無與倫比的。絢麗多姿、精美絕倫的中國玉雕在世界上名聞遐邇,素有“東方藝術奇葩”之美譽,與書法、國畫、京劇等藝術一樣被國人視為國粹。
絢麗多彩、精美絕倫的中國玉器不僅為華夏兒女所珍愛,也為全世界各國人民所青睞。
由玉石和工藝美術巧妙結合而形成的我國玉雕藝術,經近萬年的發展、積累、創新,不但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及其地區特色,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的交流、技法不斷融合,也在逐步走向統一。

發展歷程

玉雕作為中國獨有的技藝之一,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鮮明的時代特徵,不同的朝代,玉雕有著不同的造型與特色。

簡單玉雕期

我國玉器使用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達到一個高峰,以北方紅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為代表。但是無論是從造型和紋飾方面,還都只能算做簡單的玉雕時期。從造型上,基本是中小型玉器,以簡單幾何造型為主,注意追求對稱美,動物或其它物體造型不求形似,變形較大;多為靜態化構圖,平面化雕刻,器物表面平整光滑,整個打磨;紋飾相對簡單,以簡單抽象化的線條達到傳神的效果;雕刻有陰線刻(粗陰線刻、細陰線刻)、陽線、斜面稜線、減地凸雕、透雕等等;玉器的一般製作工藝在這時已基本具備;有孔玉器占了玉器的多數,穿孔有一頭大一頭小的馬蹄形孔、蜂腰形對穿孔、螺旋紋孔三種。

玉石工藝期

從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的青銅器到鐵器發展時期,青銅器和鐵器的出現,帶來碾玉工藝和磨玉工具的改進。這些為玉雕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造型上,雖然仍以中小型玉器為主,但已從簡單的幾何造型發展到複雜的象形輪廓,擺脫了以前的圖案化傾向。象生玉器,風格更趨寫實。玉馬、玉人、玉鳥、玉獸等各部位都刻劃得十分逼真。構圖從靜態化向動態變化,寫實作品極富動感。如翩翩起舞的玉人、彎曲身體作遊動或掙扎狀的玉龍等都體現了這種強烈的動感。
紋飾也由平面向浮雕、隱起發展。紋飾排列規整、細密繁縟。鏤空雕、透花、半浮雕紋飾的雕刻已相當嫻熟。紋飾繁縟而富於變化是一大特徵。紋飾有谷紋、蒲紋、乳丁紋等。
雕刻技法不斷創新。浮雕、透雕大量使用,鏤空雕、圓雕玉器的首次出現,琢玉工具中用上了鐵器,出現了細線紋,刻線細而利,走勢扭曲委婉,古玩家稱之為“遊絲描”。這些表明琢玉工藝上的一個飛躍,具備了高超的琢玉技藝。
“俏色”作品誕生。這是一門高超的藝術創新,它說明玉工在掌握不同質地、紋理、色澤的玉石材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如婦好墓出的俏色玉鱉,是令當今天然俏色玉雕大師也嘆為觀止的佳作。

裝飾盛行期

漢唐時期,社會歷史進入總體比較穩定的封建時代,玉雕在太平盛世有很大發展。玉雕製品除了以前的禮儀、生產生活等功用外,逐漸進入裝飾品行列,作為世人的佩飾或者死者的喪葬飾物。
題材上有了新的內容、非常廣泛,如東漢的神話故事、唐代的裝飾佛像、玉步搖、玉飛天都是當時新的題材。此外,飛禽走獸,神話人物,奇花異草,都已成為玉雕表現的題材。
造型上不再刻意追求對稱,而是把握總體的均衡,且寫實風格更加強烈。如漢代“弓”形造型的龍佩、唐代玉飛天。
雕刻手法多樣,透雕更加普遍套用、細膩精緻,陰線刻技藝更趨成熟,可以雕出細若毫髮,婉轉迤儷卻仍顯剛勁有力的遊絲。在各種雕刻手法中都注重刻劃人物的肌理、動態。既有精雕細琢的玉器,也有簡練風格的,如“漢八刀”等。
紋飾複雜多樣,有繼承前代的,如捲雲紋、谷紋、蒲紋、都是戰國流行的;也有具有鮮明的漢唐時代特徵的紋飾,如如意雲紋、水波紋、蓮花紋、卷草紋、連珠紋;還常以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辟邪靈神)作為紋飾。漢代在鏤雕紋飾雕入“長樂”、“宜子孫”等流行吉祥語,也把釋、道、文臣、武將、西域伎樂、胡人,牛羊馬等動物,牡丹、蓮花、寶相花等植物作為紋飾。

飛躍發展期

宋元時代,玉雕工藝已達到質的飛躍,宮廷中設有“玉院”,已經可以製作大型玉件,表現複雜的內容,代表作如元代的“瀆山大玉海”,就是一件巨型玉雕品。用新疆和田整塊大玉經15年雕琢而成,重1750kg,可儲酒30餘擔。玉瓮厚重古樸,氣勢雄渾,實為中國大型玉雕之濫觴。並且開始出現中小型山子。
各種雕刻技法更加成熟,淺磨深琢,浮雕圓刻,應有盡有。鏤雕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多層次鏤空雕。多種雕刻技法的成熟是製作山子的重要條件。
宋代紋飾豐富多彩,以龍鳳吉祥為多,龍紋有穿花龍、坐龍、行龍,還有繁多的鳥蟲花草紋,如孔雀、大雁、麒麟、葵花、石榴、牡丹;人物、家畜紋飾有孩童、牛、羊、魚、馬等。幾何形圖案有羅文、方勝、銀鋌、曲水、柿蒂、龜文、香印。
宋元的巧雕技藝也表現不俗,玉工常利用玉材外皮、色斑、玉璞,巧妙搭配組合,琢制出多層次的色彩變化,器物更富立體感。

明清鼎盛期

明清時代,玉雕藝術達到鼎盛時期,並形成南北不同的風格流派。明末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記載“良玉雖集京城,工巧則推蘇州”。北方以京城為代表,玉雕作品氣勢恢弘,黃鐘大呂;南方以蘇州為代表,作品精雕細琢、玲瓏剔透。明代蘇州著名藝人陸子岡有重要貢獻,發展了“刀刻法”以及“連環套”製作工藝,創造了各種陰陽浮雕於一體的玉雕工藝製品,至今仿者不斷,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
明清兩代,繼承元代的做法,宮廷設有玉器造辦處,同時民間玉器製作也頗為盛行,北京、蘇州、揚州成為三大玉雕中心,因而玉雕藝術達到鼎盛。

現代繽紛期

而發展至二十一世紀,玉雕的風格更具顯著特色,以上海、江蘇為例。上海玉器製作精巧、玲瓏剔透,各種人物、動物作品形象生動,秀麗飄逸,有呼之欲出之感;蘇州、揚州玉雕精雕細刻,技法精湛,可以駕馭各種題材,即善雕刻小巧玲瓏的小型佩飾,也能製作氣勢恢弘、大氣磅礴的大型山子,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大禹治水圖”、“會昌九老圖”就是當年揚州匠師的傑作。。
二十一世紀初,以王從政、葛學柱等為代表的一批富具創新精神的玉石藝術家們,在海派風格的基礎上,對玉雕事業做出了新的開拓,創造力自己新的風格流派———海派玉典。在藝術家們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道路上,發展了海派玉典“精”、“秀”、“奇”、“珍”的技術風格,為玉雕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代表人物

王從政

王從政 男、1978年出生於四川省瀘州市,1995年師從上海玉雕廠高級技師郎力軍為學習並從事玉石雕,後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德升玉雕大師張敏濤、同輩國家級
海派玉典
玉雕大師崔磊等多位前輩的指點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2004年經張敏濤大師指引加入上海海派玉典工作室。2007年後在歷年的“百花獎”、“天工獎”、“神工獎”等評比中獲得了多個金、銀、銅等獎項。2014年4月18日玉雕作品《合合美美》獲首屆中國玉雕“九龍獎”金獎。

葛學柱

葛學柱 男、1961年出生於安徽肥東,1976年畢業於安徽蚌埠玉石雕刻廠工業中學後進入上海玉石雕刻廠學藝,期間曾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蕭海春的指導。因出色的琢玉成績,取得雕刻界權威人士的一致認可,1986年獲得提前晉級的殊榮。之後在對中華傳統玉器深刻領會的基礎上,潛心研究西方雕刻史,吸取了西方雕塑大師人物作品的精華,賦予中國傳統人物雕刻更深的內涵。2003年攜同多位海派玉雕大師共同創立了海派玉典名家工作室。
海派玉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