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寺(四川省眉山市寺廟)

玉蟾寺(四川省眉山市寺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玉蟾寺,位於四川眉山市青神縣河壩子鎮玉蟾寺村。玉蟾寺創修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清雍正二年(1724)重修。“文革”期間,其廟宇、文物、叢林均遭嚴重破壞。歷史上的玉蟾寺,香火興旺,規模宏大,方圓十里,整個建築巧借山勢,參差錯落,皆為斗拱交錯,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甚為壯觀。整個寺廟“大和尚萬萬五,小和尚不用數”,“鳴鐘曉吃飯,騎馬關山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蟾寺
  • 位於: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
  • 廟宇殿堂:有48座
  • 距縣城:19公里
新增建築,有關傳說,寺內景觀,

新增建築

現新修有大雄寶殿、劉海戲蟾塑像、濟公塑像。

有關傳說

相傳北宋年間,離玉蟾寺不遠的曹家坳有個老實厚道的青年名叫劉海,八歲喪父,六十多歲的母親又瞎了雙眼,他每日天不見亮就上山打柴,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快三十歲了,仍無錢娶妻。劉海的老實孝道,感動了天上的玉蟾仙姑。仙姑認為“君子德行,以孝為先”,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是人間亘古不變的傳統美德。於是她下凡告訴劉海:玉蟾寺前的綠茵沱里有一種潔白如玉的玉蟾,嘴含靈藥,可以治好你母親的疾病,但必須用金線串起羅漢岩十八羅漢寶座下的金錢,放在沱里,方能釣起吞食金錢的玉蟾,獲此神藥。時值隆冬季節,劉海為了給母親治病,不畏嚴寒,不怕艱險,從羅漢岩十八羅漢摩岩造像寶座下取出金錢,並用金線拴成一串,忍受七天七夜饑寒交迫之苦,終於用金錢釣起了綠茵沱里的玉蟾,從蟾嘴裡取得一顆紅色藥丸,治好了母親失明的雙眼。老人歸西後,玉蟾仙姑與劉海騎在玉蟾背上,隨著一股青煙升起,上天去了。從此,當地民眾在半山坡上修建了玉蟾寺,塑起了玉蟾仙姑像,並把寺後的山岩叫“仙姑岩”,以表仰慕和懷念之情。
劉海戲蟾劉海戲蟾
劉海,歷史上實有其人,原為五代時人,本名劉操,後學道成仙,貌似仙童。劉海戲蟾的故事,至遲在北宋時便已產生。據說劉海戲蟾這個傳說的正宗發源地在湖南常德,著名的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就是根據這個傳說而來。劉海釣的蟾據說是一種三足蟾,這種三足蟾體態圓胖,皮膚表面有疙瘩,還能口吐金錢,是難得一見的吉祥物,正因如此,還有傳說說劉海釣金蟾是令金蟾吐金,施濟天下窮人,他也因此被稱為財神。

寺內景觀

玉蟾寺遺蹟有羅漢岩皇姑洞
羅漢岩在距玉蟾寺2公里的青龍水庫邊。據《青神縣誌》載:“羅漢岩上有造像21尊,居中1尊為盤膝蓮座,左右各10尊為平行並列全身立體像,頭部全被擊毀。”據說,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僧人智安大師主持雕刻了這些佛像,廣納人間香火,保佑一方平安。遺憾的是,青龍水庫建成後,“高峽出平湖”,羅漢岩佛像被蓄水淹沒,但放水後,這些造像會露出水面。
皇姑洞位於仙姑岩底部正中,洞門高2.2米,寬1.9米,裡面供有觀音像,皇姑洞,也叫羅漢洞
相傳,三百七十多年前,明末崇禎皇帝有個御妹,長得如花似玉,美貌標緻,而且書破萬卷,才學過人,因厭倦高牆深宮裡的寂寞生活,慕名前來玉蟾寺,在此洞中出家誦經。張獻忠攻破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後,自稱“大西國王”。一天,聽說青神玉蟾寺有個貌若天仙的女子,決意娶她為妻。美麗聰慧的皇御妹採用“緩兵之計”,告訴張獻忠:“大王別慌,銀子船裝,填滿洞子,我穿嫁妝。”暗地裡她卻派人與川西大官僚楊展取得聯繫,密謀讓張獻忠美夢難圓。張獻忠聽說只要用銀子填滿岩洞,便可娶得美人,大喜過望,星夜趕回成都,火速湊足十船銀子,由百名親兵押運,從成都望江樓錦江渡口出發,順江而下,不到半天時間船隊就到了彭山江口鎮。突然,岷江兩岸戰鼓響起,殺聲震天,滿載白銀的船隻,被楊展埋伏在這裡的伏兵採用“火燒赤壁”戰術,團團圍住,進退不得。張獻忠的船隊經火一燒,很快全散了架,船上的銀子通通沉入江中。直到今天,都還曾有人在江口岷江里打撈起張獻忠的白銀。張獻忠損兵折將,人財兩空,氣急敗壞地逃回成都,準備再備財寶前去迎娶美人。殊不知,皇御妹早就算好自己升天的時間,她在仙姑岩修練成仙后,搖身一變,化作一隻八哥,叫著“我去了,我去了”,飛向峨眉仙山。後人為紀念她,就將她修煉的洞子,稱作“皇姑洞”。
皇姑洞皇姑洞
皇姑洞洞頂岩壁上,有一座高約6米、寬約2米的經幢,經幢右壁有“皇明嘉靖甲午(1534)歲仲冬月”題刻一局。洞兩旁刻有“幽谷”、“涅槃 ”四字,只是幾經風雨浸蝕,岩石脫落,字跡已有些模糊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