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紀

清 陳性 撰。一卷。該書是一部記敘我國古玉的專書。有:出產,名目,玉色,辨偽,質地,製作,認水銀,地土,盤功,灰提法,養損璺,忌油污,共一十二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紀
  • 作者:陳性
  • 成書時間:道光十九年(1839年)
  • 章節數:共一十二則
簡介,片段,

簡介

陳性,字原心,清代嘉道年間人。所著《玉紀》成書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陳性善彈劍,喜談兵,而尤好玉成癖。他從其父手中繼承了八十一件古玉,視若傳家寶,故以“八十一五山房”為其齋號。 此書初成時似末刊行,由時人之好玉者輾轉傳抄,據杜文潤跋,太平之役前曾見《玉紀》成書,同治十三年(1874年)僅得李斐山抄存《玉紀》數紙,似不全本,亟付刊。後由高文淇得倪光祿本,又得兩抄本加以校勘考證,並抄評論數則附之,於1912年出版,即為今所見本,此本系繼杜文潤版(同治三年,1864年)之後的第四個版本。考《玉紀》純屬收藏家鑑定玉器的心得,首立“辨偽”一則,可知此時偽古玉泛濫,充斥市場,使藏家大感困惑,更枉費巨額銀兩,故辨偽成為他們的當務之急。所以《玉紀》流傳頗廣,傳抄難計,付梓刊行至少已有四版。1918年劉心白呂美璟補《玉紀》之所未記者,故名《玉紀補》。1925年畫家李鳳公(李鳳廷)以傳人的“科學新智識”而辨別古說,“存其是者,辨其非者”,得若干條結論附刊原著之後,名曰《玉紀正誤》,就原本之出產、玉色、辨偽、質地、製作、認水銀、地土、盤功、養損璺等九則作了所謂的科學解釋,實則無益。

片段

玉 色
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藍如靛沫曰碧,情如苔蘚曰㻶,綠如翠羽曰,黃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瓊,紫如凝血曰璊,黑如墨光曰,白如割肪曰,(玉以雪白為上,白如割肪者,又分九等),赤白斑花曰瑌。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也。至於舊玉,則當分別外沁之色。所謂沁者,凡玉入土年久,則地中水銀沁入玉里,相鄰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有色者,皆隨之浸淫於中。如下染缸,遇紅即沾紅色,遇綠即沾綠色。故入土重出之玉,無有不沾顏色者。若無水銀沁入,雖鄰顏色亦不能入玉中。也有受黃土沁者,其色黃(色如蒸栗),名曰玵黃。(若受松香沁者,色更深,復原時酷似黃蠟,謂之老玵黃。)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藍(色如青天),名曰玵青。(此青衣之色,傳染沁入,有深淺不同,有深似藍寶石者,謂之老玵青。)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紅(色如碧桃),名曰孩兒面(復原時酷似碧霞璽寶石)。有受水銀沁者,其色黑(色如烏金),名曰純漆黑(漆非地中之水銀,乃古死斂屍之大堆水銀沁之,方有此顏色)。有受血沁者,其色赤(有濃淡之別,如南棗北棗),名曰棗皮紅(此乃屍沁,非吉物也)。有受銅沁者,其色綠(色如翠石),名曰鸚哥綠(銅器入土,年久則青綠生,玉適與之相鄰,為其傳染沁入,復原時似翠石而更嬌潤)。此外雜色甚多,有硃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糙米白、蝦子青、鼻涕青以及雨過天青、澄潭水蒼諸色。受沁之源,難以深考,總名之曰十三彩。又有各種巧沁花色,如蛤蟆皮、灑珠點、碎磁文、牛毛文、唐爛斑等名,皆出人意料之外者。更有一種香玉,嗅之作奇南香氣。(奇南香,木名,出南海,見《七修類稿》,俗稱迦楠者,訛。)蓋玉在土中與香物為鄰,年久受其沁,占其香,非玉之自能吐香也(欲試須烹佳茗,置玉其中,香氣自吐)。此種絕少,真稀世之寶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