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重要營養品質優良基因發掘與分子育種套用》,是依託於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由李建生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米重要營養品質優良基因發掘與分子育種套用
- 完成人:李建生等
- 獲獎情況: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依託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等
《玉米重要營養品質優良基因發掘與分子育種套用》,是依託於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由李建生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
《玉米重要營養品質優良基因發掘與分子育種套用》,是依託於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由李建生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參與人員李建生(中國農業大學),嚴建兵(華中農業大學),楊小紅(中國農業大學),胡建廣(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通過玉米重要營養品質優良基因發掘與分子育種,育成中農大甜413、中農大414、中農大甜419等品種,該成果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根據農業部農技推廣中心不完全統計,1998-2015年,農大系列玉米新品種在全國的累計推廣面積達到3.57億畝,增產玉米142.8億公斤,新增效益228.4億元。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作為中國作物學會...
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成立於2000年9月,隸屬於國家農業部。主要研究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育種的科研機構。研究方向 該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為:利用水稻、油菜、玉米、棉花、小麥、柑桔、番茄等主要作物,同時也涉及到其它小作物和模式植物擬南芥,綜合套用基因組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成果,以分子技術和基因工程等新...
鴨茅基因資源發掘創新;第二部分為多基因聚合育種,包括飼草玉米染色體工程與聚合育種、鴨茅重要農藝性狀聚合育種基礎研究;第三部分為飼草新品種選育與套用,包括飼草玉米、鴨茅、黑麥草及薏苡等品種的選育。圖書目錄 第一篇飼草基因資源發掘與創新 第二篇多基因聚合育種 第三篇飼草新品種選育與套用 參考文獻 圖版 ...
玉米灰斑病是當前影響我國東北、華中和西南地區玉米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生產上使用的雜交種80%以上都不抗灰斑病,生產上迫切需要抗玉米灰斑病的新品種,而抗病新品種的選育有賴於對其遺傳基礎的解析。本研究擬綜合利用傳統作物學、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手段,結合基於下一代測序的高通量基因型分型...
玉米重要營養品質優良基因發掘與分子育種套用 動物源性食品中主要獸藥殘留物高效檢測關鍵技術 基於高塔熔體造粒關鍵技術的生產體系構建與新型肥料產品創製 木質纖維生物質多級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及套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多抗穩產棉花新品種‘中棉所49’的選育...
5.農業部玉米生物學與種質創製重點實驗室:主要開展玉米優良農藝性狀種質資源的發掘與利用,高油、飼用、專用玉米新品種選育與示範,抗旱、抗病蟲基因克隆與功能鑑定,優質、多抗、廣適、高產玉米新品種選育等研究。6.農業部棉花生物學與種質創製重點實驗室:主要開展棉花遺傳多樣性研究與基因挖掘,纖維品質性狀形成機理...
作物學。開展寒地農林物種遺傳改良基礎理論、種質資源創新與遺傳改良基礎理論、農林重要經濟性狀形成機制、群體協同演化規律、基因進化多樣性與組學分析、優異種質與基因深度發掘、分子設計與標記輔助育種、種質分子指紋圖譜構建、誘變技術與生物技術育種、微生物與動植物互作等研究。 植物保護。開展主要病蟲害災變機理、預警...
嚴建兵搭建了玉米關聯分析平台,創建了大量遺傳研究材料和人工分離群體,系統探究了玉米關鍵品質和農藝性狀的遺傳學基礎,鑑定了多個關鍵基因及調控網路,開發了系列功能分子標記,並套用於品種培育;自主研發了系列植物單細胞測序技術,圍繞生殖發育,遺傳重組和重編程等基礎科學問題開展了系統研究。學術論文 截至2024年4月,...
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蒐集、保護、鑑定、深度評價和重要功能基因發掘,建設種質資源共享平台,實現種質資源依法向社會開放。加強育種理論方法和分子育種、檢測檢疫、抗性鑑定、生產加工、信息管理等關鍵技術研究,制定和完善品種真實性、種子質量等檢驗檢測技術標準。加強常規作物育種和無性...
2.作物生物信息與分子育種 開展玉米全基因組基因家族生物信息與進化研究,分析了玉米NBS基因、WRKY基因、HSFs基因等120多個基因家族一萬餘個基因的特徵、分類、染色體定位和表達模式,以及與近緣物種高粱、水稻等比較基因組學和進化,發現了玉米基因家族的進化特點。先後從玉米、水稻克隆了三十多個有重要理論和套用潛力的...
搭建了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法穀物基因組聯合實驗室、中國-CIMMYT小麥品質聯合實驗室、中國-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生物多樣性聯合實驗室、中美小麥品質與抗病性聯合實驗室、CAAS-CIMMYT玉米分子育種實驗室、中澳小麥改良聯合中心、中韓作物科學聯合實驗室、中日韓作物科學研究網路、亞太國際植物突變育種協作網等國際合作...
實驗室形成了單個具有明顯特點的研究方向:1、生物質遺傳資源發掘與改良方向,建立了生物質材料和能源生物遺傳改良的新技術與新方法。率先將低能離子束技術套用於玉米、棉花、能源藻及PHA、L-乳酸、D-乳酸及甲烷微生物菌種的誘變和遺傳轉化,並將分子標記技術套用於玉米對生性狀基因、高直鏈澱粉ae基因等基因定位和輔助...
明確病菌的小種分布和進化規律,最佳化品種合理布局;利用多組學手段結合生物信息學方法,重點研究小麥抵抗鏽菌、玉米抵抗大斑菌和鐮孢菌、棉花抵抗黃萎病菌侵染的生理生化機理,解析病原菌識別侵染作物的生物學基礎,構建作物-病原菌互作的細胞信號轉導網路;創建評價作物抗病力的生理和分子指標體系,發掘作物抗病基因資源...
專欄6 套用基礎研究 農業科學:重點支持農業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與基因發掘和創新研究,作物光能轉化調控與高光效分子機理、作物養分高效利用、作物抗非生物脅迫分子機理研究,特色農業基因組學研究,農畜重大病蟲害成災機理與控制以及分子機理研究,現代設施農業、農產品安全種植與繁育、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用裝備、農業遙感及...
新品種的產量不斷提高,品質顯著改善。育成的一批優質稻米、優質麵包、麵條小麥、高油大豆、“雙低”高油油菜和高油、高澱粉玉米品種,品質標準達到國標一級或部頒優質一級標準。(2)作物遺傳育種技術、方法不斷創新。我國在雜種優勢利用、誘導有利基因變異的細胞工程技術、轉移有益外源基因的轉基因技術、分子標記...
建設國家級玉米種子重點實驗室,開展單倍體誘導、轉基因、分子標記的玉米種質資源創製與精準鑑定,力爭創製出一批優質種質資源,培育出一批優良品種。重點支持一批規模較大、成長性較好的種業企業,建設商業化育種創新中心。加大農作物繁制種提質增效關鍵新技術示範推廣力度,加快制定統一的標準化生產體系。——推動種業...
以水稻、玉米、小麥、大豆、馬鈴薯等5種主要糧食作物和蔬菜、棉花、油菜、花生、甘蔗、蘋果、柑橘、梨、茶樹、麻類、蠶桑、花卉、香蕉、烤菸、天然橡膠等15種重要經濟作物為重點,開展相關種質資源的蒐集、保存、評價與利用,挖掘高產、優質、抗病蟲、營養高效等具有重大套用價值的功能基因;堅持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相...
研發智慧型育種技術和自動化播種、考種技術、耕地質量動態監測技術、新生物成像技術、機器視覺和數位化互動技術、蔬菜規模化生產人機智慧型協調技術、農業專用機器人等。研發套用小麥、水稻、玉米機械收穫過程自動測產技術。加快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與農業結合技術研發與套用。未來食品製造。研究細胞...
廖紅主要從事植物營養遺傳學研究。創建了茶樹優質高效生態栽培模式,入選 2021年農業部十項綠色發展技術。廖紅主要以大豆為材料,通過植物營養學、遺傳學及表型組學等手段,研究豆科作物“以磷增氮”的生理分子機制,並套用於養分高效育種和土壤生境最佳化。建立了作物根構型定量分析和三維重建體系,評價了大豆核心種質磷效率...
水稻廣譜抗白葉枯病基因Xa23的發掘與套用 趙開軍,王春連,劉丕慶,倪大虎,李進波,章琦,楊培忠,李道遠,宋豐順,樊穎倫,陳達慶,張曉平,高英,紀志遠,秦騰飛,...山東省小麥玉米周年豐產高效關鍵技術及集成套用 劉開昌,李宗新,劉樹堂,趙海軍,隋鵬,鞠正春,李全起,解曉梅,張慧,姜雯,錢欣,鞏俊花,薛艷芳,劉春曉,呂鵬,高英...
641,溫—熱帶種質玉米自交系YA3237和YA3729選育與套用,超高產玉米新雜交種川單418、川單428、川單189,人工合成小麥優異基因發掘與川麥42選育推廣,四川省小麥條鏽病菌源區綜合治理技術研究與套用,甘藍型油菜新材料綿7MB—1與核三系育種方法的創製及套用,大恆699肉雞配套系,大恆優質肉雞育種研究與套用,畜禽...
1.提升生物育種核心競爭力。大力開發主要農林動植物的高產、優質、多抗、高效新品種,重點推動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棉花、油菜、馬鈴薯和豬、禽、牛、羊、水產等動植物重大新品種的培育、擴繁與產業化。加快推進分子育種、細胞育種、航天生物工程、胚胎移植等現代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的集成套用,加快培育推廣超...
1.提升生物育種核心競爭力。大力開發主要農林動植物的高產、優質、多抗、高效新品種,重點推動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棉花、油菜、馬鈴薯和豬、禽、牛、羊、水產等動植物重大新品種的培育、擴繁與產業化。加快推進分子育種、細胞育種、航天生物工程、胚胎移植等現代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的集成套用,加快培育推廣超...
重點研究開發通用塑膠工程化、高性能尼龍、長鏈二元酸、工程塑膠高性能化、低成本化關鍵技術,MDI、PO、TDI先進制造技術,脂肪/環族異氰酸酯製造技術,樹枝狀高分子等先進高分子製造技術,有機氟、有機矽等聚合物的單體製造技術,通用飛機機體複合材料製造技術,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工程化套用,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及其製品...
國家育種中心: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 國家研究中心: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漢)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微生物農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藥用植物繁育與栽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油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油菜...
該項研究以在水稻育種中發現的分櫱極端突變體為材料,分離鑑定了水稻分櫱控制基因MOCl。對了解禾穀類作物分櫱調控的分子機理,並進而套用於水稻等禾穀類作物超級品種的培育,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套用意義。 2003年5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品資所賈繼增研究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3年5月13...
21世紀是農業發展的重要階段,生命科學和其它最新科學技術相結合,將使世界農業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生物基因庫的建成,遺傳工程的崛起,克隆技術和生物固氮技術的廣泛套用,農業的面貌將為之一新。工業化農業的發展,以投入大量物質和能量為標誌,促進了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但也帶來了能源枯竭、...
依託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種業企業,搭建種質資源鑑定評價與基因挖掘平台,創製高產優質、高效廣適等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和有育種價值的新種質,推動農業種質資源登記交流共享、開發利用。加強種業創新攻關。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強基補短揚優勢,加快構建現代種業體系。依託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種業企業以及省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