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又稱尾孢葉斑病、玉米霉斑病,除侵染玉米外,還可侵染高梁香茅須芒草等多種禾本科植物。玉米灰斑病是近年上升很快、為害較嚴重的病害之一。主要為害葉片。初在葉面上形成無明顯邊緣的橢圓形至矩圓形灰色至淺褐色病斑,後期變為褐色。病斑多限於平行葉脈之間,大小4~20×2~5(mm)。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米灰斑病
  • 拉丁學名: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Daniels Cercospora sorghi Ell.et Ev
  • 真菌界
  • 半知菌亞門
  • 分布區域中美洲北美洲,亞洲和中國北部的玉米生產地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因,病害症狀特點,傳播途徑,發病條件及風險,防治方法,

病因

病原真菌是玉米尾孢,高粱尾孢Cercospora zeae maydis Tehon&Daniels Cercospora sorghi Ell.et Ev。分生孢子梗密生,淺褐色,頂部屈曲,大小60~180×4~6(um);分生孢子無色,大小40~120×3~4.5(um)。分生孢於倒棍棒形,下端較直或稍彎曲,無色,1~8個隔膜,多數3~5個隔膜,孢臍明顯,頂端較細稍鈍,有的頂端較尖。分生孢子梗單生或叢生,一般3~10個,暗褐色,粗細一致,1~4個隔膜,多數1-2個隔膜,常呈曲膝狀,1-3個膝狀節,上著生分生孢子,具孢痕,分生孢子梗無分枝。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

病害症狀特點

玉米灰斑病病菌主要危害葉片。初始病斑在透射光下呈針尖狀褪綠的黃色小斑點,1周后,感病品種上形成長矩形病斑,長1-6 cm,寬0.2~0.4 cm,寬度受葉脈限制,多數沿玉米葉脈擴展。病斑交界處清晰。病斑中央灰色,邊緣具褐色壞死線,葉片兩面均可產生灰色霉層,以葉背面居多。 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嚴重年份,植株葉片枯死早衰.

傳播途徑

病菌主要以子座或菌絲隨病殘體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以後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不斷擴展蔓延。玉米灰斑病是一個空氣傳播的病害。病原菌在本地病殘體越冬。分生孢子從植株的下部向上部傳播, 然後在株間傳播。

發病條件及風險

在北方地區,一般7~8月多雨的年份易發病。病害傳播很快, 一個病害侵染循環周期大約十天。高溫多雨,相對濕度高的天數多的季節發病嚴重。 種植密度高不透風濕度會加快病害的傳播, 增大風險。玉米連茬則病害的風險高。種植感病品種增加風險。如果病害在玉米生長的早期發生,後期的病害流行的風險增加。個別地塊可引致大量葉片乾枯。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
1、品種和生育期 玉米品種之間存在抗性差異,感病品種易發病。在導致玉米灰斑病發生流行因素中,玉米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因素。在同樣環境條件和同樣存在著大量病菌的情況下,不同品種的發病程度都不相同,同一品種在不同生育期,發病程度也不同,苗期基本不發病,拔節抽雄期開始發病,灌漿期暴發為害。
2、環境條件 灰斑病的發生受氣候條件影響較為明顯,苗期低溫多雨,成株期高溫高濕,長期陰雨連綿,適宜病害的發生和流行。病害多在溫暖潮濕,霧日較多,連年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的地區發生。植株葉片的生理年齡影響病害發展,病害多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生,逐葉向上發展。
3、栽培管理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關係最為密切的是播種節令、種植密度和施肥管理。免耕或少耕的田塊由於病殘體積累發病嚴重,播種時間偏遲,栽培密度過大,使玉米植株過於茂密蔭蔽,不施底肥和磷鉀肥,偏施氮肥,後期脫肥、管理粗放的地塊植株抗病力弱均有利病害發生髮展。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種。
(2)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
(3)進行大面積輪作。
(4)加強田間管理,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5)藥劑防治。(勘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9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在北方地區化學防治最有效的防治時期是在玉米揚花期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