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璇璣(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玉璇璣(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石器時代玉璇璣,現收藏於開封市博物館。中孔直徑長6.7厘米,外徑長13.3厘米,厚度為0.5厘米。該璇璣保存完好,甚為少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玉璇璣
  • 館藏地點:開封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玉器
文物特徵,用途爭議,古代觀點,現代觀點,

文物特徵

這件玉璇璣中孔直徑6.7 厘米,外徑13.3厘米,厚0.5厘米。外緣有三組環齒,其它處素麵無紋。玉質較純,呈青色,局部有黃色沁斑,該璇璣保存完好,甚為少見。玉璇璣為環形,它的形狀既像古代禮器中長了牙的壁,又似變了形的環,中孔呈圓形。
玉璇璣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新石器時代玉璇璣

用途爭議

玉璇璣,是早在堯舜時代就有記載的遠古玉器。關於璇璣的用途,還缺乏有力的科學認證和考古依據。最早發現的玉璇璣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其幾何形態的造型極具動感,和諧而有韻律。

古代觀點

第一位詳細描述璇璣的人,是清末的吳大澄。在《古玉圖考》中,吳繪製了一幅《璇璣圖》,並推測玉璇璣是一件觀測天像的玉雕儀器。《古玉圖考》中對璇璣具體解釋如下:
《古玉圖考》中關於璇璣【璿璣】的表述
原文
譯文
璇璣:白玉,有[王䓣]斑。《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傳》:“璇,美玉。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正義》曰: “璣衡者,璣為轉運,衡為橫簫,運璣使動,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漢世以來,謂之渾天儀者是也。馬融曰:‘渾天儀可旋轉,故曰璣。衡,其橫簫所以視星宿也。以璇為璣,以玉為衡,蓋貴天象也。’”是玉外郭有機牙三節,每節有小機括六,若可鈐物,使之運轉者,疑是渾天儀中所用之機輪,今失其傳,不知何所設施。雖非虞夏之物,審其製作,去古不遠也。
璇璣:白色玉,有紅色斑紋。《尚書》中說: “舜在觀測天象的玉制儀器旁,來確考七星運轉的規律。 ”《孔傳》: “璇,美玉。璇璣玉衡,是確考天文的儀器,可以運轉的。 ”《尚書正義》說: “璣衡,璣為循環運行,衡為古代渾天儀中可以測望星宿的器件。運行璣使其活動,在下用衡遠看,是‘天子確考天文的儀器’。漢代以來,這種儀器被稱作渾天儀。馬融說: ‘渾天儀可以旋轉,因此叫璣。衡,它的橫簫可以觀察星宿。 ’”以璇為璣,以玉為衡,是崇尚天文現象。璇璣的外緣有機牙三節,每節有六個小機括,好像可以鎖住物件使之運轉,可能是渾天儀中所用的機輪,現在已經失傳,不知道是怎么設定的。雖然不是有虞氏或夏代的器物,但是審察它的製作,距離上古也不會遠的。

現代觀點

考古專家夏鼐先生提出,璇璣與天文儀器毫無關係。這種玉器自有其淵源,實際上是玉璧的一種,主張將該玉器稱作“三牙璧”或簡稱“牙璧”,應當和普通璧環一樣作為裝飾品之用。其淵源,以為:一是商代玉匠喜於玉器邊緣刻出有齒牙的扉棱,如戚、矛、戈、刀和佩飾的磺、塊等, 不限於璧;二是璧的三分法或四分法(所謂“璇璣”也有四組齒牙的)。夏鼐《所謂玉璿璣不會是天文儀器》一文,對吳大澂誤解的“璇璣”旋轉原理進行了駁斥:看它的圖像,便知道這玉器不能起齒輪的作用,不能扣住他物使它運轉的。吳氏雖承認這只是一個 “疑是”的假設,也承認他不知道這零件怎樣配起來使用。在該文中,夏鼐還給出了“璇璣”(牙璧)的淵源和演變圖。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一文,再次駁斥了吳大澂所言的璇璣旋轉原理:另一異形的璧,吳大澂稱為“璇璣”,據說是渾天儀一類天文儀器的構件。這種璧的外周邊緣有三組齒狀突出,實為邊緣有飾的璧,和天文儀器無關。這樣以凹槽分離開作三組齒形突起,各齒高低闊狹又不一致,是不能作為儀器中齒輪以起轉動之用。
玉璇璣
夏鼐《所謂玉璿璣不會是天文儀器》繪製的牙璧譜系圖
1982年,山東海陽司馬台遺址出土了“三牙璧”套在“有領環”之外的玉器套裝。該牙璧1套分內外輪,兩輪套合可旋轉。外輪淺黃色,有似三齒,外徑14.4厘米、內徑為11.4厘米、厚1.05厘米。內輪為墨玉,有數道弦紋,內孔直徑6.6厘米、高2.1厘米。
玉璇璣
山東海陽司馬台遺址出土牙璧圖
1988年,曲石《為璇璣正名》一文認為:如果拋開兩千餘年的歷史偏見,採取公正的客觀態度,只有承認帝舜所使用的“璇璣玉衡”,就是有如司馬台出土的“玉石璇璣”,其作用是一種簡單的天象觀測用具。
1991年,尤仁德《璿璣新探》一文中同時否定了璿璣和牙璧的說法,將其定名為“日暈形佩”。是一種象徵太陽神用以祈雨的日暈形佩飾。
1998年,安志敏《牙璧試析》一文認為,牙璧大體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的玉璧,盛行於龍山文化,延續到商代和西周;並重申了它屬於配飾的一種。
2000年,王大有出版《三皇五帝時代》一書,認為1982年發現的司馬台玉器套裝是“璇璣玉衡”。
2005年,欒豐實《牙璧研究》一文認為,牙璧延續的時間很長,分布區域也比較廣,其形制也具有相當大的差別,所以,不能籠統地認為牙璧只有一種功能和用途。欒豐實提出了三種可能性:一是裝飾,從總體上講,把牙璧歸於璧環類器物是正確的,而璧和環最早的功能也主要是用來裝飾;二是用於祭祀和宗教禮器,已發現的牙璧之中,有相當一部分個體較大,器形規整,製作精良,應該是用於宗教和祭祀活動的禮器;三是其他特殊用途,牙璧中有一部分中部的圓孔甚大,且十分規整,可能是與其他器物套疊在一起使用,如海陽司馬台發現的黃白色牙璧,出土時與一件墨綠色有領玉環嚴密地套接在一起。在此基礎上,欒豐實進一步認為:“儘管學者們已經證明牙璧不是一種用於實測的天文儀器,但能否最終否定牙璧和有領玉環就是古文獻所載用來‘以齊七政’的‘璿璣玉衡’,還需要假以時日。漢代及後人把‘璿璣玉衡’解釋為天文儀器,或許是誤解了先人的本義。換而言之,這類牙璧似乎還有目前無法解釋的功用,需要以後加以注意和求證。”
2009年,楊伯達《萊夷玉文化板塊探析》[11]一文中,將其稱之為玉圓孔邊刃三牙器,認為其功用是女巫事神的神器。
2011年,田廣林在《岫巖玉與中國玉文化學術研討會》上,認為這種特殊玉器屬於一種敬事鳥神和太陽神的禮儀重器, 屬集諸種神威於一身的大神。
2017年,張遠山《玉器三族,用管窺天——上古玉器族、中古夏商周觀天玉器總論》一文則認為:東夷族發明了超越黃帝族、南蠻族的玉制渾天儀“璇璣玉衡”。“璇璣玉衡”共有三大構件,主件是玉琯,輔件是東夷族創製的兩種異形玉器,學術界舊稱“三牙璧”“有領環”。對於吳大澄的研究,張遠山認為:吳大澂僅見“璇璣”實物,未見“玉衡”實物,不知“璇璣”必須與“玉衡”配套才能旋轉,因而錯誤理解了“璇璣”的旋轉原理。進一步,張遠山認為:1982年在山東海陽司馬台的大汶口文化中期遺址出土的“三牙璧”套在“有領環”之外的玉器套裝,推翻了夏鼐的觀點,證明“三牙璧”正是《堯典》所言“璇璣”,“有領環”正是《堯典》所言“玉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