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追溯
麝香始見於周·《爾雍》,東漢《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魏晉時期《名醫別錄》記載:"麝生中台山谷,及益州、雍州山中"。南北朝《本草經集注》載:"麝形似獐而小。其香正在陰莖前皮內,別有膜袋裹之。今出羌夷者多真好,出隨郡、義陽、晉溪諸蠻中者亞之,出益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多偽"。宋代《本草圖經》載:其香"春分取之,生者益良。今陝西、益、利、河東諸路山中皆有,而秦州、文州諸蠻中尤多。蘄州、光州或時亦有,其香絕小,一子才若彈丸,往往是真"。明·《本草綱目》將麝列入獸部,並對其形態、食性、產地、取香季節、方法、用途及偽品等均做了較詳細的描述,有的內容至今仍在沿用。
生物學特性
1、活動規律 麝有明顯的季節性垂直遷移活動規律。夏季炎熱時多遷移到高山涼爽地帶,秋季漸涼時,便向較低處轉移,冬季寒冷時常遷至河谷地帶。每隻麝有一定的領地範圍,領域性行為較明顯。在受到人為干擾驚嚇或敵害侵犯而逃離後,大多不久又會回到原處。白天多靜臥休息或反芻,僅在陰雨天或雨過初晴才白晝出來活動。其採食、飲水、休息和大小便都有一定的時間、路線和地點。一般冬、春季多在早上七時,夏秋季多在早上六點半、太陽即將升起時,開始活動、覓食,九點半左右活動漸少。下午四點半到六點左右太陽落山前又出來活動。
麝喜涼爽,怕曝曬。遇大雨、大風則躲避靜待。麝生性怯懦,聽覺和視覺敏銳,行動靈敏,孤僻好鬥,在野外,除繁殖季節都是單獨生活。遭遇敵害後,常以快速奔跑進行躲避,也有較強的麝與天敵抗衡的現象;母麝在哺育期,對威脅仔麝的天敵或人也有進攻性。
2、食性 麝為草食性反芻動物,食物範圍很廣,可採食多種植物及菌類、苔蘚等,偶爾也吃蛇、蜥等動物性食物,尤其喜食新長出的嫩芽、嫩葉、蕈類、苔蘚等。在家養情況下,也很喜食一些塊莖、塊根等青綠多汁飼料。另外,也採食某些藥用植物, 如羌活、掌葉大黃、紫花地丁、光慈姑、遠志等。成麝每晝夜食草1公斤左右。夏季,麝常到山溝中的小河、溪流處飲水,冬季有時舐食冰雪。
3、繁殖 麝一歲半左右性成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有的母麝性成熟較早,約在半歲多就有發情表現。麝為季節性發情動物。在野外,交配期為10-11月間,有的可延長至1月上旬,孕期6個月左右,翌年春末夏初產仔。在發情期,雄麝性情兇猛、好鬥,睪丸水腫,時常發出特有的叫聲,很少覓食。此時,常見到追逐雌麝或爭偶現象。母麝也表現不安,到處嗅聞、淋尿。每次發情持續36-60小時,性周期19-25天。妊娠期,活動隱蔽。初產及年老雌麝多為每胎一仔,壯年雌麝一般為一胎二仔,多者每胎三仔。雌麝產仔數與食物豐盛度有密切關係。在祁連山馬麝調查中發現,生活在干擾少、食源豐富多樣地區的麝,多為一胎二仔,食物條件較差時,大部分為一胎一仔。6月左右臨產前,選擇濃密、安靜的灌叢或天然洞穴做好產仔準備。仔麝出生後,20天以內喜憨睡。清晨和黃昏哺乳。哺乳3個月左右,即離開雌麝營獨立生活。
4、換毛 幼麝12日齡左右,開始全身長出粗硬的夏毛,16-25日齡左右生長完畢,夏毛遮蓋住胎毛。4月齡左右,逐漸脫去胎毛(夏毛不脫換),又15天左右開始長冬毛,1個月左右冬毛長好。成麝隔年脫換毛1次,一般在5月左右開始,約9月換好新毛。
5、泌香規律 雄麝泌香與雄性腺體變化密切相關,是性激素規律性調節的外部表現之一。雄麝半歲左右,麝香腺囊僅有少量白色豆渣樣物質存在。1歲左右開始出現泌香生理反應。表現為:初期2-3天時,食量減少,睪丸、陰囊首先發生水腫,在接近盛期,變得紅潤發亮,體積可增大1倍左右,隨之腺囊開始腫脹;盛期約3-5天。此期間,拒食,飲水大減,陰囊和麝香腺囊(香囊)更為紅腫,香囊內充液、流香水、遺香粒,淋尿,香囊還出現節律性收縮,麝表現為興奮好鬥;末期3-4天,有的可達10天左右。麝拒食,經1天即恢復正常食量,陰囊、香囊的水腫逐步恢復正常。同時,香囊內香液逐漸變稠,二三天后,香液即轉化為白色豆渣狀未成熟麝香,再經一個多月則成為成熟麝香。以後每年的5-7月(有些地區稍有變化)都周期性地出現1次泌香反應,分泌麝香。人工飼養條件下,1周歲的麝即可在麝香成熟時取香。在人工飼養條件下,3-13歲是雄麝的壯年期,泌香量最高,產量也較穩定,13歲以後泌香量減少。
採收及加工
1、採收 採收的季節和時間:根據國內養麝的經驗,公麝從1歲以後開始泌香,香呈乳白色無香味,為不成熟麝香;3歲以上公麝分泌的麝香呈深咖啡色或黑褐色,香氣濃烈,量多質好;5-13歲左右是麝的產香盛期;每年5-7月的泌香盛期,一般歷時3-9天,有的可達14天以上。盛期後2-3個月,香囊內的麝香結晶香濃、質好、產量最大。因此,每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3歲左右的公麝即可以進行正常的人工取香,每年每隻公麝可取香1-2次。取香時間要避開5-7月的泌香盛期和麝香成熟期(即初香分沁後到成熟所需的45天左右)。同時,還要根據麝的體質適時適量地採集麝香,不可過頻地取香。如果進行野外取香,也可參考上述時間,合理利用資源。
2、人工取香 首先準確迅速地抓住公麝的後肢並提起,再抓住兩前腿,將麝腹面向外橫放於保定者的兩大腿之上(保定人坐於矮凳上),另一人則保定住麝的頭部,以防其犬齒劃傷操作者。取香前,香囊口需用酒精消毒,然後,擠壓囊體,使囊口外露,用取香小勺,慢慢插入香囊內(最深不得超過2.5厘米)。緩緩向外挖取,掉到接香盤中。一般3-5分鐘即可操作完畢。取香後在囊口塗少許油劑青黴素或其它消炎軟膏,防止感染。
取出的麝香應立即剔除其中的毛和皮膜,稱量濕重。然後,用吸濕紙或乾燥器乾燥,稱取乾重並記錄,放入棕色瓶中,密封保存。
3、加工 麝香商品通常分為毛殼麝香(或稱整麝香)和麝香仁(或稱散香)兩類。毛殼麝香是原香囊毛皮包裹著的乾燥麝香。加工方法是將麝香囊連皮割下,除去周圍多餘的肉和皮膜,用短竹片或樹枝將內側囊皮繃緊,用紙條插入囊孔,引流吸濕,或插入導管通氣。然後,將香囊裝入小竹籠內,外加紗罩懸空陰乾。如果空氣過於潮濕,可用熱草木灰慢慢煨乾,但不能燒著皮毛,乾燥後,將毛剪短即成麝香商品。
麝香仁為剖開香囊、除去囊殼和內層皮膜(即銀皮)的內含物。人工挖取的麝香及野麝自身踢扒或磨擠逸出的麝香,都稱作"麝香仁"。加工時,只需檢淨毛和皮膜,用吸濕紙除去多餘水分陰乾或用乾燥器乾燥即可。因本品含有揮發性成份,所以不宜在太陽下曝曬或在空氣中放置時間過久進行乾燥。
形態特徵
林麝體小似山羊,身長70-80厘米,肩高45-50厘米,體重6-11公斤。無角。耳長直立,上緣圓形。眼圓大,無眶下腺。吻較短、裸露。全身臀部高於肩部,呈拱狀,前肢直立,後肢彎曲。尾短,隱沒於臀毛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雄體麝尾變得禿短肥胖,雌體無太大變化。
全身被毛色暗,呈深棕色並染有桔紅色。體後部色較深,棕黑色。幼體背及體側部位有白色或黃白色斑點,成體消失。耳上部及邊緣棕黑色,耳基和耳內白色或黃白,有的耳基部有土黃色斑紋。胸腹間及四肢內側上部色淡,呈淡黃或白色;四肢下部前面灰棕,後面淺褐。臀部毛長5厘米左右,毛色從基部到毛尖,由白色→淺灰→淺棕→棕色→棕黑色漸變,近毛尖處有一桔黃或黃白色圓環,腹部毛較為纖細,毛基白色,毛尖略呈淡黃色。全身被毛極易脫落,脫毛處20天后可逐漸長出黑色新毛。雄麝2歲左右,上犬齒長出唇外,向下彎曲,細而尖,長約3-4厘米。雌麝上犬齒細小,不露出唇外。第一前臼齒較小,側偏,第二、三前臼齒內外緣各具一月形齒突。每個臼齒均有兩對月形齒突。下頜門齒較小,齒面橢圓。雄麝的麝香腺位於臍與睪丸間,囊狀,外部隆起,被以稀疏短毛,皮膚外裸,中央有一開口,為麝香囊口。後部另有一開口,為陰莖口,帶有一束較長的淡黃色毛。後肢發達,比前肢長約1/3。蹄具四趾(第一趾退化,第三、四趾組成主蹄,二、五趾為側蹄,懸空),細長而狹尖,活動自如、穩健,善於攀岩爬樹。
儲藏養護
毛殼麝香用油紙或塑膠袋包裝。置於鐵盒或瓷壇內密封;麝香仁一般置磨口玻璃瓶內密封盛放。兩者均置於乾燥、通風、避光處貯藏。切忌與薄荷、冰片等芳香類藥物混放或相鄰存放,以防串味。貯存溫度應低於15℃,相對濕度70%左右,商品安全水分25%。
本品易揮發、霉變。毛殼麝香囊皮無彈力或囊內軟綿不實,表明商品已潮濕;用探針取樣嗅聞有霉腐味的,應切開囊殼檢查處理。麝香仁霉變初期出現白點,嚴重時結塊發熱質變。如果貯存環境過於乾燥,揮髮油及水分易散失,使商品失潤、乾硬,減重損失。
儲存期間,應定期檢查,加強養護,專人管理。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商品經-10℃以下的低溫處理10-15天后貯藏。
藥材性狀
1、毛殼麝香 為扁圓形或橢圓形的囊狀體,直徑3-7厘米,厚2-4厘米。開口面為革質,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毛從兩側圍繞中心排列,中間有1小囊孔。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的皮膜,微皺縮,偶顯肌肉纖維,略有彈性,剖開後可見深棕色或灰棕色中層皮膜,半透明。內層皮膜呈棕色,內含顆粒狀或粉末狀麝香仁及少量脫落的內層皮膜。
2、麝香仁 野生麝香仁質柔,油潤,疏鬆,其中顆粒者習稱"當門子",呈不規則圓球形或顆粒,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潤光亮,微有麻紋,斷面為深棕色或黃棕色;粉末狀者多呈棕褐色、黃棕色或棕褐色,並有少量脫落的內層皮膜和細毛。人工挖取的麝香,呈顆粒狀、短條狀或不規則團塊狀等;表面不平,紫黑或深棕色,顯濕性,微有光澤,有少量的毛和脫落的內層皮膜,氣香濃烈而特異,味微辣,微苦帶鹹。
規格標準
國家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訂的藥材商品規格標準,麝香分毛殼和淨香兩種規格,不分等級。
毛殼(統貨):乾貨。呈球形或扁圓形,囊殼完整,剪淨革質蓋皮,周圍的邊皮和麵皮為灰褐色,囊口周圍有灰白色及棕褐色短毛。內囊皮膜質,無毛,棕褐色,內有飽滿柔軟的麝香仁和粉末,質油潤。囊內間有少許細柔毛及彩色膜皮,香氣特異、濃厚,味微苦辛,無雜質、霉變。
淨香(統貨):乾貨。為去淨外殼的淨麝香,呈顆粒狀香仁和粉末狀。香仁表面光滑、油潤。黑褐色。斷面黑紅色。粉末呈棕黃、紫紅或棕褐色,間有薄膜(銀皮)碎片。香氣濃郁,味微苦辛。無雜質、霉變。
性味功效
麝香性溫,味辛。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等功能。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鬱暴厥,中惡昏迷,經閉,症瘕,難產死胎,心腹暴痛,痛腫瘰癧,咽喉腫痛,跌扑傷痛,痹痛麻木。
主要成分
麝香酮、麝香吡啶(生物鹼)、甾體化合物(包括膽甾醇、膽甾-4-烯-3-酮和雄甾烷衍生物)、蛋白質、多肽、脂肪酸、酯、蠟、粗纖維及鈣、鐵、磷等微量元素。
主要藥理作用
小劑量對神經系統具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具有抑制作用;對子宮具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妊娠子宮更為敏感;麝香酊的稀釋液,在試管內能抑制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2%乙醇浸液對豬霍亂弧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對由分枝桿菌抗原注射液引起的大鼠關節炎,具有消炎作用。近期研究表明,麝香的不同製劑對小鼠艾氏腹水癌、小鼠肉瘤S37及S180細胞的呼吸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常用中藥材)
混淆品種
1、植物類 主要有荔枝核、青槓子、糌粑、澱粉、兒茶、樹脂、桂皮、鎖陽、朽木、大豆、大黃等粉末。鑑別方法是在顯微鏡下觀察,摻偽者粉末中有植物組織碎片,燒灼時有火星。
2、動物類 常見的是肝臟、血塊、奶渣、油脂、蛋黃、羊糞、蟲骸等粉末。鑑別方法是用火燒灼,摻偽者產生毛、肉焦臭味,有時伴有火焰、火星等。
3、礦物類 一般為鐵、鉛、硃砂、砂土、玻璃等細粉。摻偽者鏡檢無麝香顆粒的結晶體,灼燒時無油珠和香氣,灰分含量較大。也可用其它方法鑑別。
飼養技術
(一)選場建場
1、選場 養麝場應在氣候濕潤、涼爽、溫差較小的山區、半山區,選地勢高、乾燥、平坦寬敞,便於排水、坡度較小、土壤較為堅硬的地方;附近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供麝食用,或有良好的人工飼料基地保證飼料供應;有充足良好的水源供應;交通方便,保證養麝場與外界的良好聯繫。為了減少疫情發生和保證養麝場的安靜,養麝場距居民區、牧場、礦山、工廠、學校要求2公里以上,不要利用各類舊養殖場建立養麝場,儘量避開可能的污染源。
2、圈舍建築 目前,養麝有圈養和籠養兩種方式。麝圈,要求座北朝南、通風透氣、冬暖夏涼。每棟圈內,可用鐵絲網(或木板、竹板)隔成若干個4-5米2的單個小圈,小圈牆上正中距地面80厘米左右處開一個長寬各80厘米的視窗(安上木窗),窗台寬35厘米左右,可供麝躺臥之用。小圈各設三種門:通向運動場的門、飼養員進出的門和各小圈間的門。運動場可以幾個小圈共用,也可為每個小圈單設。運動場內距圍牆(或圍網)適當的位置上最好植樹並埋設一根斜撐(與地面成45度左右夾角)的長木桿,為麝提供蔭涼場地。
單養籠的規格通常是:長2米、寬1米、高1米。籠中間有隔門,正面有小門便於給飼。籠子可用竹、木製作。籠養適用於初捕麝、育成麝、病麝的飼養。
因麝竄跳能力較強,在修築全場圍牆和圈舍圍網時,一定要力求筆直,一般高2.8-3米,可用磚砌或鐵絲網圍。磚牆頂部須用磚瓦覆蓋,向內突出約30厘米左右,以防麝竄越逃跑。
(二)麝種來源及其馴化
1、種麝的獵捕 長期以來,人類為獲取麝香,不惜採用"殺雞取卵"的方式,大量獵殺公麝,甚至秧及母麝和仔麝,使我國麝資源遭到很大破壞。為保護我國珍貴的野生麝源,合理解決利用與保護的矛盾,我們提倡活捕野麝以供取香和人工飼養。捕麝應在得到有關部門許可後,有計畫合理地捕捉。
目前,我國家養麝的種源大部分仍以野麝為主。在家養過程中,為了防止種群退化,開發新的優良性狀,仍需野麝不斷維持。因此,我們應認真研究野麝的活捕辦法。現在民間活捕辦法有許多,主要採用設套法、獵狗迫追法、網捕法和陷阱法等。其中以獵狗迫追法和網捕法適用性廣、安全性高、對麝損害性小。根據經驗,一般活捕成麝成活率較低,產仔期活捕仔麝成活率較高,為了方便家養,應注意之。
近年來,我國已研製出多用途的新式麻醉注射槍,套用到活捕野麝,以供養殖,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辦法。如果能與人工取香結合起來,這樣既可提高野生資源利用率,也可緩解麝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矛盾。
麝捕住後,要迅速放入運輸籠中,並用樹葉蓋好,放在靜蔽處,讓麝休息2小時後,再運走。如果運輸路途遙遠,可在當地建立臨時圈舍,暫養幾天。運輸時要防止大的振動,使麝免受過度驚嚇;天氣炎熱時,應在早晚趕路,中午休息,勿使麝受熱;汽車運輸時,應搭上棚布。如果發現麝受傷,要及時處理,不可拖延。一般外傷可用碘酒、消炎粉、油質青黴素等塗於患處,不用包紮。對追捕過久或曾落水的麝可注射青黴素,餵服一些黃連鬚根熬的水。對外傷嚴重的要進行縫合或截肢等。
2、麝的馴化 因麝種來源於野生資源獵捕及人工飼養的初生仔麝。飼養時都需逐步馴化。一般初生仔麝較易馴化。飼養員可在日常飼養管理工作中多和仔麝接觸,找機會為仔麝理毛、抓癢,和它們逐步親近。餵飼時,可用食物引誘,讓其在飼養員手中取食,使它們逐步消除對人類的恐懼感,聽從飼養員的指揮。
初捕成年麝馴化難度較大。這種麝野性較強,性怯而孤僻,馴化方法不當,容易造成損傷乃至死亡。可採用的方法為:首先放進小而黑暗的籠圈中暫養,儘量減少干擾,多給一些飼料,任其選食。當麝對新環境基本熟悉,採食正常後,方可逐步增加接觸。當麝基本不怕人時,轉入圈舍飼養。有的養麝場還進行了群體馴化嘗試。例如:給飼時,先發信號(如鈴聲),建立條件反射;給麝戴上籠頭,進行牽引馴化,培養聽從人類指揮的習性,為野外放牧奠定基礎;將馴化程度相近的幼麝放在一個圈中餵養,改變麝的孤僻習性,提高合群性,為群養創造條件。
初捕成年麝馴化難度較大。這種麝野性較強,性怯而孤僻,馴化方法不當,容易造成損傷乃至死亡。可採用的方法為:首先放進小而黑暗的籠圈中暫養,儘量減少干擾,多給一些飼料,任其選食。當麝對新環境基本熟悉,採食正常後,方可逐步增加接觸。當麝基本不怕人時,轉入圈舍飼養。有的養麝場還進行了群體馴化嘗試。例如:給飼時,先發信號(如鈴聲),建立條件反射;給麝戴上籠頭,進行牽引馴化,培養聽從人類指揮的習性,為野外放牧奠定基礎;將馴化程度相近的幼麝放在一個圈中餵養,改變麝的孤僻習性,提高合群性,為群養創造條件。
(三)飼養管理
1、飼料種類 據國內有關文獻報導,麝的可食性植物有370多種,其中野生植物290多種。各種枝葉、野果、草本植物、地衣、苔蘚等多為麝的食物。一般來說,麝喜食新鮮、多汁、味苦、性涼的飼料。在野外,麝的飼料種類因季節、棲息環境和植被類型不同而有所變化,麝的飼料大致可分5類。草類:紫花地丁、遠志、野苜蓿、車前草、獨活、光慈菇、三葉草、蒲公英等。樹葉類:楊樹葉、柳樹葉、枸樹葉、桑樹葉、榆樹葉、落葉松葉、蘋果樹葉等。作物類:大豆葉、蕎麥葉、甘薯藤葉、蘿蔔(包括葉)、黃瓜、菠菜、白菜、萵苣等。精料:主要為蛋白質、澱粉等營養豐富的飼料,如豆餅、黃豆、玉米、高粱等。添加料:骨粉、貝殼粉、石灰石粉等,餵飼量可根據具體情況隨時作適當調整。
在麝的可食性飼料中,具有防治疾病的植物較多,如蒲公英、鴨跖草、千里光、桑葉、貫眾、穿心蓮、山萵苣、金銀花、魚腥草、九里光、紫花地丁、車前草和松蘿(山掛麵)等,大約有220種,占可食種類的61%以上。所以,在人工餵飼時,可根據這一特點,適時調整藥用植物的飼料種類,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投料方法 一般每日餵料2次,早晨6-7點鐘1次,傍晚5點左右1次;投料以能夠吃完,不剩不缺為原則。投放飼料的方法一般是先精後粗,精料吃完後再投粗料。精料定量供給,一般成麝每日精料100-150克,粗料650-1000克左右為好。飼餵量隨季節變化而有增減,6-8月最高,可在1000克以上。餵飼的時間和飼料組成一但確定,就不要輕易變動,否則容易影響麝的食慾、消化乃至體質。當季節變更時,改變飼料品種也要循序漸進。麝的飲水要新鮮清潔。乾淨的地下水、井水及江、河、湖、溪水都可。每天要更換飲水,定期清潔飲具。冬季,放入麝圈的飲水要注意保溫,防止凍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