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斑麗蛇

玉斑麗蛇

玉斑錦蛇(學名:Euprepiophis mandarinus)是游蛇科、錦蛇屬小型無毒蛇。全長1米左右,尾長約為全長的五分之一;背面紫灰或灰褐色,正背有一行約等距排列的黑色大菱斑,菱斑中心黃色;腹面灰白色,散有長短不一、互動排列的黑斑;頭背部黃色,有典型的黑色倒"V"字型套疊斑紋。

玉斑錦蛇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部和中部,在此範圍的附近地區也有少量分布,棲息于海拔300~1500米的平原山區林中、溪邊、草從,也常出沒於居民區及其附近。以小型哺乳動物為食,也有吃蜥蜴的報導。玉斑錦蛇6~7月份為產卵期,每次產卵5~16枚,卵白色,橢圓形。

玉斑錦蛇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年)》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主要威脅,主要價值,動物毒性,

物種學史

玉斑錦蛇隸屬游蛇科、錦蛇屬(Elaphe),1882年首先被Cantor發現並命名為Coluber Mandarinus。這種蛇在中國台灣還被認為是玉斑錦蛇的一個亞種。而現代分類中並沒有把它分成若干亞種,儘管它們體色花紋變異很大。人們曾經爭論過橫斑錦蛇Elaphe Perlacea是否應是玉斑錦蛇的一個亞種,橫斑錦蛇最早由Stejneger(1929)記錄到,分布在四川省雅安的局部地區,這裡也是玉斑錦蛇的分布地區。外觀上這兩種蛇的頭部和尾部斑紋極其相似,身體斑紋也相似,有人(Schulz,1989)提出橫斑錦蛇是玉斑錦蛇的變異體,或者可能是當初文字記錄上的錯誤。

形態特徵

依據中國嘉興、臨安、金華、開化、寧波、上虞、天台、泰順9雄、2雌、1幼,共12號標本描述。上唇鱗7(2—2—3);下唇鱗9(10),前4(5)片切前頦片,也有7、8,前3、4片切前頦片者;頰鱗1;眼前鱗1;眼後鱗2,偶有一號標本左側為1片;顳鱗2(1)+3(2);背鱗平滑,23(25)—23(25)—19(21)行;雄性腹鱗208—231,平均212.4片,雌性分別為205、210、213片;肛鱗兩分;尾下鱗雄性58~72對,平均66.4對,雌性分別為60、70、71對。體全長約1000毫米左右。9條雄蛇平均846+189毫米,最長者達1020+203毫米,兩條雌蛇成體分別為730+155、635+146毫米。尾長/全長雄性平均0.182,雌性分別為0.175、0.187、0.185毫米。
頭背黃色,具有明顯的3條黑色斑紋,最前面一條橫跨鼻間鱗經鼻孔及上唇止於下唇,第二條略呈弧形,橫跨兩眼之間經眼至眼下分出兩條,前一條經第3及第4片上唇鱗止於下唇,後一條經眼後達第5、第6片上唇鱗,第三條呈“∧”形,尖端在額鱗處,向後斜向頭後兩側;體尾背灰色或紫灰色,具有30~40多個黑色菱形大塊斑,該塊斑的中央及邊緣為黃色;體側具有紫紅色如芝麻大的斑點;腹面灰白色,散布著互動排列的灰黑色斑。1983年在寧波發現一雄蛇,黑色素消失,僅菱形斑略有少量黃色色素的白化個體;1984年在天台發現一例不但白化,其頭部鱗被也發生異常癒合或分裂,稱之為白化異鱗玉斑錦蛇。
半陰莖不分叉,外翻呈柱狀,近端刺區除小刺外還有兩枚大刺,遠端萼區小乳突狀,兩者交界處有小刺型萼區。
玉斑麗蛇
玉斑錦蛇

棲息環境

玉斑錦蛇棲息在海拔300~1500米的開闊平原山區林中、溪邊、草叢、岩石堆上的灌木叢中,也常出沒於居民區及其附近。最早以為它們僅生活在山地,但後來在山地的低海拔處,甚至在農田裡也有發現(但它通常不在農村地區被發現)。

生活習性

玉斑錦蛇以小型哺乳動物為食,也有吃蜥蜴的報導。玉斑錦蛇是神經質的動物,如果受到驚嚇或粗暴對待,可能會咬人。在受到驚擾時,它會排出難聞的黏性分泌物。

分布範圍

玉斑錦蛇分布於緬甸北部、中國、寮國、印度(Arunachal Pradesh)、越南(老蔡-Sa Pa、郎山-Mau Son、永福-Tam Dao、河靜-Huong Son)。
在中國分布較廣,系東洋界的蛇種,伸延到古北界東北區和青藏區:河北、遼寧、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玉斑麗蛇
玉斑錦蛇分布圖

繁殖方式

玉斑錦蛇在每年6~7月份為產卵期,每次產卵5~16枚,卵白色,橢圓形,卵徑(20~40)毫米×(13~17)毫米。孵化期為45~60天,孵化的平均溫度為25℃。壽命超過15年。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玉斑錦蛇是一個相對罕見的物種。據估計,中國種群數量為3100000(中國國家林業局,2009年)。王和謝(2009)指出,該物種在過去十年中減少了30%,但還需要進一步的細節來證實這種減少。
該物種已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成功繁殖,數量很少。它存在於許多保護區。需要對該物種的使用和貿易進行進一步研究。

保護級別

玉斑錦蛇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年)》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列入《河北省重點保護動物名錄》;列入《北京市一般保護動物名錄》。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主要威脅

棲息地的破壞可能對該物種的部分地區構成威脅;儘管它非常廣泛,但它在中國的分布可能是分散的。過度捕食或寵物貿易可能會給玉斑錦蛇帶來局部地區的威脅。

主要價值

生態價值:玉斑錦蛇食鼠類為主,有利於滅鼠害。
經濟價值:玉斑錦蛇為藥用蛇類;在東南亞也被當作食物;這種蛇作為寵物很受歡迎(歐美國家)。
註:玉斑錦蛇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未經批准私自捕捉、飼養是違法的。
玉斑麗蛇
玉斑錦蛇

動物毒性

玉斑錦蛇像大部分游蛇科下的蛇種一樣含有輕量而且對人體不構成傷害的毒素,因此對人類的威脅普遍不大。不過游蛇科當中仍然有一些蛇種帶有強烈毒素(如樹蛇等),可是它們用以注射毒素的毒牙位處於口腔的較後位置,所以它們並不像蝰蛇眼鏡蛇般具備如此強烈的攻擊性及侵略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