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基本發展歷程,描述寄生蟲學階段,實驗寄生蟲學階段,免疫寄生蟲學與生化-分子寄生蟲學階段,取得的成就,科研,教材與專著,學會,學科現狀與水平評述,學科未來發展展望,新的診斷技術,寄生蟲病生物防制,新的寄生蟲病或舊病新流行,寄生蟲基因組工程,受體理論,海洋寄生蟲學,同名書籍,基本信息,簡介,目錄,
作用
獸醫寄生蟲學是為保障各種養殖業的發展,保護人民身體健康,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和維護良好的生活環境服務的。動物性食品是人類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的最重要的物質手段。寄生蟲對畜禽等的危害性十分嚴重,它們的種類多(可以有幾種直至幾十種同時存在於1個家畜體內),散布廣泛,常以1種極為隱蔽的方式摧殘動物的身體健康,損害其繁殖性能,抑制幼年動物的發育生長,從而大大消弱其生產性能,降低畜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本學科在保護人民身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引起廣泛的重視,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的研究正在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領域,同時也是食品衛生方面的重要課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海產品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魚類寄生蟲病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此外,隨著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呼聲不斷提高,寄生蟲學在該領域的研究也在不斷地擴展著。
基本發展歷程
描述寄生蟲學階段
這一階段系寄生蟲學的區系分類與地理分布研究,就這一研究的實質性內容來看,是對寄生蟲和寄生現象的觀察描述階段。在中國,在20世紀的前半個多世紀裡,此項研究的實用性在於“調查研究、摸清家底”,弄清楚寄生蟲資源,對其有害於人、畜者予以防制;對其有益於人畜者予以保護則是以後才認識到的事情。60年代前蘇聯葉爾紹夫和中國
熊大仕、
孔繁瑤等在北京農業大學舉辦的全國
蠕蟲學培訓班為這一領域培養了許多人才,當日參加培訓的人員,後來成為
獸醫、醫學和綜合大學寄生蟲學的教學和科研骨幹。
實驗寄生蟲學階段
上世紀60年代以後在區系分類研究的基礎上,實驗寄生蟲學也在逐步興起,其初期階段是採用人工感染等實驗方法著重於闡明寄生蟲的生活史,作為防治的基礎,其代表性的研究是蔣金書等對豬腎蟲的實驗性研究;其後有人工培養以至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實驗寄生蟲學的內容非常豐富,許多技術和學科都滲透了進來,如切片技術、電鏡技術、生化技術、細胞培養技術,生態學、藥學、組織學、病理學等等。文革後,在農業部支持下北京農業大學孔繁瑤主持的一系列培訓班促進了這一階段的發展。
免疫寄生蟲學與生化-分子寄生蟲學階段
套用分子生物學的理論與技術使免疫寄生蟲學與分子寄生蟲學誕生。寄生蟲的免疫是比較複雜的問題,難度很大。這主要在於,第1,絕大多數寄生蟲還不能在人工條件下離宿主培養;第2,寄生蟲的發育往往有明顯的階段性;第3,除原蟲外,其他寄生蟲都是多細胞動物、結構複雜。以上種種都給提取和純化能夠刺激動物機體產生免疫反應的抗原帶來許多困難,致使免疫寄生蟲學在發展道路上步履蹣跚。
寄生蟲的人工培養在許多方面都有探索和嘗試。在原蟲,寄生於消化道的如賈第蟲和寄生於生殖道的如毛滴蟲的人工培養都相當地成功;球蟲中某些種已能在雞胚或(和)細胞系中繼代培養。血液原蟲如梨形蟲和
錐蟲的人工培養也有一定的進展,在培養液中的增殖世代和數量明顯增長;寄生於牛淋巴細胞中的環形泰勒原蟲裂殖體已能在人工培養液中保持10年以上。蠕蟲的人工培養難度更大。
線蟲的人工培養開展較早,初期以保存其活力並儘可能延長其壽命為目標,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逐步轉向以人工條件取代其整個生活史為目標。在這一嘗試中,人們選定了無中間宿主的圓線目線蟲為對象,歷時30餘年的研究,已能使10餘種寄生於反芻獸和豬的圓線蟲在人工培養系統中完成其整個生活史,部分蟲種不但能發育至性成熟,並能產卵。對有中間宿主的線蟲以及全部的吸蟲和絛蟲,人們僅能模擬其生活史中的某一階段(在終末宿主體內的階段或中間宿主體內的階段)創造培養條件,也有部分成功的事例。對於昆蟲和蜱蟎,一般是採取它們的組織細胞(如唾腺細胞)進行培養。
疫苗的製做一般是選定蟲體的某一發育階段——通常是侵入宿主體內的那個階段,如血孢子蟲和球蟲的子孢子、血吸蟲的尾蚴和網尾線蟲的第三期幼蟲等等,給以致弱處理,用致弱蟲體(抗原)感染宿主,誘導免疫力。致弱的方法有物理的,例如X射線或г射線照射蟲體,使之弱化,這是兩種最常用的方法;化學的,有的是在接種“強毒”後用化學藥物加以控制,例如有的研究者給牛接種布氏錐蟲後,注射貝尼爾加以控制,以後攻毒證明,接種牛獲得了一定的免疫力;生物的,如某些種球蟲經雞胚傳代致弱和選育早熟弱毒蟲株,又如牛巴貝斯原蟲在切脾犢牛體內連續傳帶致弱等等。
用亞細胞組分或無細胞可溶性抗原製做疫苗的嘗試也不少。近代還有抗獨特型抗體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研製,主要是在錐蟲、球蟲和血吸蟲等方面。
由於寄生蟲生活史的複雜性及其所引發的抗原變異性等問題,給寄生蟲免疫的研究帶來了許多困難,疫苗製做技術處於雛型狀態,完全定型的商品化疫苗仍屬罕見;就疫苗的效果而言,其作用通常是不完全的,是一種非清除性免疫。
免疫診斷技術如免疫螢光技術、免疫酶技術和單克隆抗體技術在寄生蟲病的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中已經比較普遍的套用。核算探針和聚合酶鏈反應技術亦已套用於一些原蟲病的病原診斷及其分類鑑定。
寄生蟲生理和生物化學的研究成果,使抗寄生蟲藥的研製擺脫了過去那種“撞運氣”的篩選方式,科學家們可以從如何阻斷寄生蟲營養代謝或神經傳導機制上有目的地選用或合成某種藥物,這就大大加快了新藥的開發速度。
取得的成就
科研
在解放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寄生蟲學工作者在寄生蟲的分類區系方面做了許多工作,這是一種“摸清家底”的工作,也是一項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學術研究,在中國家畜疫病志中占有重要的篇章。據粗略統計,扁形動物吸蟲綱復世代吸蟲計發現隸屬於20個科58屬的209種吸蟲;
絛蟲綱圓葉目的6個科34屬80種絛蟲,絛蟲綱假葉目1個科2屬3種;
線形動物線蟲綱7個目21個科93屬285種;棘頭蟲綱2個目3個科3屬4種;原蟲鞭毛蟲綱4個目10個科14屬115種,梨形蟲綱梨形蟲目2個科2屬15種,纖毛蟲綱1個目1個科1種;
節肢動物門蜘蛛綱蜱蟎目8個科18屬81種,昆蟲綱4個目17個科39屬115種,五口蟲綱舌形蟲目1個科1屬1種。合計為各種寄生蟲909種。其中有近百種為發現於中國的新種。
20世紀20年代熊大仕對於馬結腸和牛羊瘤胃纖毛蟲的研究居當時世界同類研究的前列,熊大仕教授是這一領域的前驅者之一。
20世紀60年代孔繁瑤等對於中國馬屬動物圓線蟲的地理分布和廣義盅口屬分類的研究,在國際上獲得廣泛的承認,Lichtenfels在其所著HelminthsofDo-mesticEquids一書中,認為此項研究是繼荷蘭Ihle、前蘇聯Erschow和美國MeIntosh之後的又一標誌性成就。繼這一工作,又開展了圓線蟲人工培養的研究。
在旋毛蟲病的研究方面,東北農業大學和醫學部門合作,從基因水平確立了蟲種;蘭州獸研所的疫苗與免疫研究也有一定成績。馬羊腦脊髓
絲蟲病研究方面,原
解放軍獸醫大學做了詳細的研究工作。
在吸蟲學研究中,
許綬泰及其在上海家畜寄生蟲病研究所的同仁們在血吸蟲流行病、疫苗研製和綜合防治方面都取得了有實際意義的成果;疫苗研究亦躋於國際同類研究的行列之中。
唐崇惕、
唐仲璋對於反芻獸雙腔吸蟲和胰闊盤吸蟲的研究是對畜牧業發展的貢獻。
在絛蟲學研究中,
林宇光對於反芻獸和噬齒類絛蟲的研究,新疆農牧科學院獸醫研究所、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寧夏獸醫研究所對於包蟲病及其綜合防治的研究都是有益的貢獻。李貴第1次闡明了柯氏偽裸頭絛蟲的生活史。在
豬囊蟲病的研究方面,
蘭州獸醫研究所、
吉林農業大學、
河北醫科大學、
哈爾濱醫科大學和解放軍第二醫科大學等在
流行病學、藥物防制、免疫預防包括核酸疫苗研製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長春農牧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南京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上海家畜寄生蟲病研究所在伊氏錐蟲的地理株、免疫和疫苗研製方面都使中國的錐蟲病研究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20世紀60年代初期
林昆華在國內首先開展了雞球蟲病及其防治的研究;其後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上海家畜寄生蟲病研究所在雞球蟲、鴨球蟲、兔
球蟲、
隱孢子蟲和住肉孢子蟲的蟲種鑑定、生活史各階段的超微結構、免疫和抗藥性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成績。在許多方面套用
DNA探針、PCR、
RAPD等分子生物生物學技術,使這一類研究進入了國際同類研究的先進行列。在實用免疫技術方面,廣泛套用的雞球蟲疫苗有野毒苗、致弱毒苗(早熟選育致弱、物理與化學致弱)和晚熟苗。
蘭州獸醫研究所、長春農牧大學、華中農大和新疆獸醫研究所在梨形蟲病(巴貝斯原蟲和泰勒原蟲病)的病原、生活史、地理分布、免疫和疫苗研製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環形泰勒原蟲疫苗上中國第一個接近工業化生產的寄生蟲疫苗,在該病防治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教材與專著
由熊大仕與孔繁瑤主編的《家畜寄生蟲與侵襲病學》(統編教材,農業出版社),由孔繁瑤主編的《
家畜寄生蟲學》及其修訂版,對獸醫寄生蟲學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地方教材的有汪志揩主編的《家畜寄生蟲病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年)。作為研究生用的教材有孔繁瑤、
索勛編著的《寄生蟲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8年)。
重要的專業著作有:《人畜線蟲學》唐仲璋、唐崇惕,1987年,科學出版社;《家畜寄生蟲與防制學》趙輝元主編,1996年,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學》趙輝元主編,1998年,東北韓民族教育出版社;《動物寄生蟲學》徐岌南、甘運興,196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禽類寄生蟲學》陳淑玉、
汪溥欽主編,1994年,廣東科技出版社;《動物寄生線蟲學》徐岌南,1975年,科學出版社;《家畜家禽的寄生線蟲》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寄生蟲研究組等,1979年,科學出版社;《雞球蟲病學》索勛、李國清主編,1998年,中國農業大出版社;《球蟲學——畜禽和人體的球蟲和球蟲病》左仰賢,1991年,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學會
1995年由孔繁瑤等發起籌建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畜寄生蟲學分會(對外稱中國獸醫寄生蟲學會),並於當年在廣西桂林成立,是中國第1個獸醫寄生蟲學工作者的學術團體。
同年,在中國第1代知名寄生蟲學者鐘惠源、唐仲璋、
毛守白、
金大雄、
王正儀等的籌劃下成立了中國動物學會寄生蟲學專業學會(對外稱中國寄生蟲學會)。
學科現狀與水平評述
縱觀中國寄生蟲學和寄生蟲病防治的發展歷史,可以認為我們已經擁有一支能夠勝任控制寄生蟲病蔓延、保障畜牧業發展的隊伍,也擁有一支能夠追蹤世界科技前沿的教學科研隊伍;在分類區系和實驗寄生蟲學方面基本上與國際水平相當,但由於起步比西方國家晚、隊伍小、經費少,在數量上趕不上西方。在分子寄生蟲學方面,中國跟蹤前沿,奮力追趕。但由於設備落後、經費不足、課題的延續性差、難以達到同期估計水準。
應當看到中國寄生蟲病的防制措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防製法規和條例,已有的法規和條例貫徹不力。此外,中國在寄生蟲學研究方面資金注入漸趨不力,傳統研究被忽略,前沿研究缺乏後勁,人才外流現象嚴重,令人堪憂。
學科未來發展展望
新的診斷技術
寄生蟲病的傳統診斷方法與現代科學的發展極不相稱,大力發展快速、規範、特異和敏感的診斷技術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譬如Schnieder等(1999)利用屬特異性PCR技術,可以只用1個蟲卵或1條幼蟲的量將奧斯特屬、古柏屬、細頸屬、血矛屬和毛圓屬區別開來。ZhangLHetal(1998)利用線粒體基因組marker來確定細粒棘球絛蟲駱駝株G6基因型在中國的存在。概括地說,須探索免疫、基因工程、生化諸領域。
寄生蟲病生物防制
基於耐藥性和藥物殘留諸因素,生物控制寄生蟲病可能是一個永恆的發展方向,雞球蟲活苗成功控制種雞、肉仔雞球蟲病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尚有肺線蟲蟲苗、梨形蟲蟲苗等的成功套用。今後的方向有活蟲體弱毒苗、基因工程苗(如微小牛蜱的基因工程苗、棘球蚴的基因工程苗等)等。生物控制的另一個大領域是廣泛開展寄生蟲天敵的研究,如噬線蟲的真菌、噬昆蟲和蜱的線蟲(現已證明數種線蟲將成為有前景的蜱天敵);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獸醫大學)已在開展寄生性原蟲,如隱孢子蟲和賈第鞭毛蟲的病毒的研究,將來可能還會發現寄生蟲的致命細菌和寄生蟲等。
新的寄生蟲病或舊病新流行
研究發現,新孢子蟲病是牛流產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機會或條件寄生蟲病在抬頭,如有免疫缺陷綜合症的病人易感染夏格斯病、利什曼原蟲病、弓形蟲病、隱孢子蟲病、隱球蟲病和微孢子蟲病等等。舊病新流行的例子如血吸蟲病等。
寄生蟲基因組工程
隨著人類基因組工作的開展,植物基因組研究計畫也在實施中。有許多寄生蟲學工作者也在開展寄生蟲基因組研究,譬如分析惡性瘧原蟲基因組序列有助於藥物和疫苗的研製;通過研究華麗桿線蟲基因組發現,角皮膠原單個基因的突變可導致角皮的缺損,引起蟲體形態的變化。對寄生蟲基因組的研究,將來還會在流行病學的株系鑑別上起重要的作用,也會對寄生蟲多態現象做出解釋。
受體理論
受體領域的研究成就已成共識,譬如人們發現人的味覺與鼻子上的受體有關,每個受體分子可能特異地識別一種或數種氣味;流感病毒的受體在禽類與人類是不同的等等。寄生蟲工作者在開展寄生蟲受體研究時發現有些原蟲感染哺乳動物細胞與GPI受體(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有關。
海洋寄生蟲學
有遠見的科學家們擔心未來人類食物的匱乏,提出了“海洋牧場”的構想,於是海洋寄生蟲學隨之誕生。寄生蟲學家已經發現,海洋寄生蟲給牡蠣和魚類養殖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還發現海洋寄生蟲在海洋生態上起著重要作用。
總之,21世紀是免疫寄生蟲與生化-分子寄生蟲學升華階段,其他學科的新技術新理論在該階段的滲透,會有令人想像不到的成果出現,就好像維爾牧特將英國分子生物學家J.B.Gurdon證明細胞分化時基因不缺失的經典爪蛙實驗套用於綿羊克隆領域一樣。
同名書籍
基本信息
書名:獸醫寄生蟲學-(雙語版)
ISBN:781117026
作者:李國清
出版社:7-81117
定價:36.5
頁數:447
出版日期:2006-7-1
版次:
開本:16開
包裝:
簡介
本書是由中文版教材和《Veterinary Parasitology》英文講義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編寫的總原則是“創新、科學和實用”,做到既反映本學科的現有成就和發展趨勢,又把握好本科層次學生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使本教材的知識體系、深度、廣度適合現階段本科生雙語教學的需要。
目錄
第一篇總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獸醫寄生蟲學概念
第二節 獸醫寄生蟲學的地位和任務
第三節 獸醫寄生蟲學發展概況
一、學科發展歷程
二、學科發展展望
第二章 寄生蟲與宿主
第一節 寄生生活
第二節 寄生蟲與宿主的概念與類型
一、寄生蟲的概念與類型
二、宿主概念與類型
第三節 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影響
一、宿主對寄生蟲的影響
二、寄生蟲對宿主的影響
第三章 寄生蟲的分類與命名
第一節 寄生蟲的分類
一、寄生蟲的分類系統
二、吸蟲的分類
四、線蟲的分類
五、棘頭蟲的分類
六、節 肢動物的分類
七、原蟲的分類
第二節 寄生蟲的命名規則
第四章 寄生蟲的形態與生活史
第一節 吸蟲的形態和生活史
一、復殖吸蟲的外形
二、體壁
三、內部構造
四、復殖吸蟲的生活史
第二節 絛蟲的形態和生活史
一、絛蟲外形
二、體壁
三、內部構造
四、絛蟲的生活史
第三節 線蟲的形態和生活史
一、外形和體壁
二、內部構造
三、線蟲的生活史
第四節 棘頭蟲的形態和生活史
一、外形和體壁
二、內部構造
三、棘頭蟲的生活史
第五節 原蟲的形態和生活史
一、一般形態
二、原蟲的生活史
第六節 節 肢動物的形態和生活史
一、外形和體被
二、內部構造
三、節 肢動物的生活史
第五章 寄生蟲免疫學
第一節 寄生蟲抗原特性
一、寄生蟲抗原種類
二、寄生蟲抗原的特點
第二節 免疫應答
一、寄生蟲免疫的特點
二、抗寄生蟲免疫的反應類型
第三節 免疫逃避
一、寄生蟲抗原性的改變
二、組織學隔離
三、抑制宿主的免疫應答
四、釋放可溶性抗原
五、代謝抑制
第四節 寄生蟲感染的超敏反應
一、I型超敏反應(過敏反應型)
二、Ⅱ型超敏反應(細胞毒型)
三、Ⅲ型超敏反應(免疫複合物型)
四、Ⅳ型超敏反應(遲髮型)
第六章 寄生蟲病的流行病學
第一節 流行病學概念
第二節 寄生蟲病的流行規律
一、流行過程
二、流行特點
三、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
第三節 寄生蟲病的地理分布
第七章 寄生蟲病的診斷
第一節 臨床診斷
一、流行病學分析
二、臨床症狀觀察
三、病理學診斷
第二節 病原學診斷
一、糞便檢查
二、血液檢查
三、組織液檢查
四、體表及皮屑的檢查
第三節 輔助性診斷
一、動物接種試驗
二、診斷性治療
三、X光檢查
四、穿刺檢查
第四節 免疫學診斷
一、瓊脂擴散試驗
二、間接血凝試驗
三、間接螢光抗體試驗
四、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五、免疫金標診斷技術
第五節 基因診斷
一、特異PCR技術
二、聚合酶鏈式反應連線的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PCR—RFLP)
三、DNA探針技術(DNAprobe)
第八章 寄生蟲病的防控
第一節 防控原則
一、控制感染源
二、切斷傳播途徑
三、保護易感動物
第二節 基本措施
一、驅蟲
二、環境衛生
三、飼養衛生
第三節 生物控制
一、生物控制概念與類型
二、生物控制的意義與特點
三、生物控制的現狀與展望
第四節 免疫預防
一、強毒蟲苗
二、弱毒蟲苗
三、分泌抗原苗
四、重組抗原苗
第二篇各論
第九章 豬的寄生蟲病
第一節 吸蟲病
一、薑片吸蟲病
二、支睪吸蟲病
第二節 絛蟲病
一、囊尾蚴病
二、細頸囊尾蚴病
三、裂頭蚴病
第三節 線蟲病
一、旋毛蟲病
二、胃線蟲病
三、腸道線蟲病
四、其他線蟲病
第四節 棘頭蟲病
第五節 原蟲病
一、弓形蟲病
二、球蟲病
三、小袋纖毛蟲病
第六節 外寄生蟲病
一、疥蟎病
二、蠕形蟎病
三、虱病
第十章 牛羊駱駝寄生蟲病
第一節 吸蟲病
一、血吸蟲病
二、片形吸蟲病
三、雙腔吸蟲病
四、闊盤吸蟲病
五、前後盤吸蟲病
第二節 絛蟲病
一、莫尼茨絛蟲病
二、棘球蚴病
三、多頭蚴病
第三節 線蟲病
一、血矛線蟲病
二、弓首蛔蟲病
三、食道口線蟲病
四、仰口線蟲病
五、副柔線蟲病
第四節 原蟲病
一、錐蟲病
二、巴貝斯蟲病
三、泰勒蟲病
四、隱孢子蟲病
五、新孢子蟲病
第五節 外寄生蟲病
一、蠅蛆病
二、蟎病
三、虱病
第十一章 家禽寄生蟲病
第一節 吸蟲病
一、前殖吸蟲病
二、棘口吸蟲病
三、背孔吸蟲病
四、嗜眼吸蟲病
五、後睪吸蟲病
第二節 絛蟲病
一、瑞利絛蟲病
二、劍帶絛蟲病
三、戴文絛蟲病
第三節 線蟲病
一、禽蛔蟲病
二、異刺線蟲病
三、裂口線蟲病
四、毛細線蟲病
五、鳥蛇線蟲病
六、比翼線蟲病
第四節 原蟲病
一、球蟲病
二、住白細胞蟲病
三、組織滴蟲病
四、毛滴蟲病
第五節 外寄生蟲病
一、膝蟎病
二、新勛恙蟎病
三、皮刺蟎病
四、虱病
第十二章 馬屬動物寄生蟲病
第一節 蠕蟲病
一、裸頭絛蟲病
二、副蛔蟲病
三、尖尾線蟲病
四、圓線蟲病
五、腦脊髓絲蟲病
第二節 原蟲病
一、馬媾疫
二、巴貝斯蟲病
第三節 外寄生蟲病
一、蠅蛆病
二、蟎病
三、蠕形蟎病
第十三章 犬貓寄生蟲病
第一節 蠕蟲病
一、後睪吸蟲病
二、復孔絛蟲病
三、惡絲蟲病
四、弓首蛔蟲病
五、鉤蟲病
第二節 原蟲病
一、巴貝斯蟲病
二、等孢球蟲病
第三節 外寄生蟲病
一、蟎病
二、虱病
三、蚤病
第十四章 傳播病原的節 肢動物
第一節 蜱
一、硬蜱
二、軟蜱
第二節 媒介昆蟲
——、蚊
二、蠅
三三、虻
四、蠓
五、蚋
六、白蛉
第三篇抗寄生蟲藥物
第十五章 概論
第一節 抗寄生蟲藥物的種類
第二節 抗寄生蟲藥物的作用機理
第三節 抗寄生蟲藥物的選擇標準
第四節 抗寄生蟲藥物的套用方法
第五節 使用抗寄生蟲藥物的注意事項
第十六章 常用抗寄生蟲藥
第一節 驅吸蟲藥
第二節 抗血吸蟲藥
.第三節 驅絛蟲藥
第四節 驅線蟲藥
一、有機磷酸酯類
二、咪唑並噻唑類
三、四氫嘧啶類
四、苯並咪唑類
五、哌嗪類
六、抗生素類
七、其他
第五節 抗原蟲藥
一、抗球蟲藥
二、抗錐蟲藥
三、抗梨形蟲藥
第六節 殺蟲藥物
一、有機磷化合物
二、有機氯殺蟲劑
三、擬除蟲菊酯類
四、其他
外文、中文索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