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的送葬行列

獵人的送葬行列

獵人的送葬行列(節選)【《第一交響樂》第三樂章】 奧馬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獵人的送葬行列
  • 作者:馬勒
  • 所屬樂曲:第一交響曲
  • 類型:中速莊嚴地
作品介紹,歌曲信息,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馬勒的《第一交響曲》,D大調,標題為“巨人”,據德國浪漫派詩人保羅的同名詩而命名。泰坦是希臘神話中的巨神族,天神烏拉紐斯和地神蓋婭所生的六男六女,所以也稱為《巨人》。這部交響曲作於1888年,在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任指揮之時,1889年11月20日由馬勒自己指揮布達佩斯愛樂樂團,以“交響詩”名義首演。
這部交響曲原創作時附有標題:
第一部分:青年時代——花卉、果實、荊棘
這一部分分為三段,馬勒自己的說明為:“1、春日天涯,引子和舒適的快板,引子描寫大自然從漫長的冬眠中甦醒;2、採花,柔板;3、滿帆,諧謔曲。”
第二部分:人間喜劇
這一部分分為兩段,標題分別為:“1、擱淺,卡洛風格的葬札進行曲,啟發作曲者創作的外因是一幅諷刺畫《獵人的送葬行列》,這是一本童話故事中的插圖,奧地利的孩子們全都知道它。一群森林動物抬著去世獵人的靈樞送往墓地,兔子拿著小旗,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隊波希米亞音樂家,貓、蟾蛛、烏鴉等為他們伴唱,牡鹿、鹿、狐狸及森林中其它飛禽走獸尾隨送葬行列,作出各種令人發笑的姿態。作曲者的意圖是使音樂交替表現諷刺性的歡樂和不可思議的陰鬱。緊跟在它後面的是: 2、來自地獄,表現一個受嚴重創傷的心靈的一聲突然的絕望呼喊。”馬勒後來拋棄了這個說明,他聲稱這標題和說明材料是“在作品寫好後加上去的,我之所把它們棄而不用,不僅因為我發現它們完全不恰當,甚至不十分正確,而且還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它們曾如何把聽眾引人歧途。”“在第三樂章中,我的確是直接受著名兒童畫《獵人的送葬行列》的啟發。但在這裡,表現的內容是無足輕重的,重要的是應該表現的那種氣氛。第四樂章便是從這種氣氛突然一躍而出,仿佛是烏雲背後出來一道閃電。這只是受嚴重創傷的心靈在經歷了送葬行列的陰風慘慘和愁雲密布的壓抑情緒之後發出的一聲呼喊。”
這部作品後來的定稿中,改為四個樂章:
一、D大調,奏鳴曲式,指示以“緩慢而沉重”的序奏開始,在長大的A音持續音上,雙簧管與低音管奏下行四度為特徵的動機,它極似杜鵑的啼吐囀,其旋律來自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中的第二首歌《清晨穿越草原》。這個動機串聯著全曲,成為全曲的靈魂,呼應它的是遠方的信號曲,充滿寧靜。主部先由大提琴奏主導動機發展而成的第一主題,其它樂器發展對位,發展到A大調時,出現對位性的第二主題。發展部先是在高音弦背景上,木管表現田園性的安詳,大提琴乘著持續音,奏出像呼喚一樣的旋律。雙簧管與單簧管對話後,木管的杜鵑的啼囀再次強調寧靜。然後長笛表現小鳥的歌唱,大提琴、小提琴發展至降D大調,木管奏出新旋律,小提琴活潑地運動。對位法再現第一主題後,進入大致如呈示部進行的再現部。最後,一面強調主導動機,一面以強烈的音響而結束。
二、行板,A大調,三段體。這個慢樂章選用了馬勒自己早期為馮·歇弗爾的詩《薩金根的號手》而譜寫的歌曲旋律作為基本主題。馬勒的朋友斯坦尼塞稱這個旋律為“沃納爾小號曲”,是“一首小夜曲,它飄越月光映照的萊茵河,飛向瑪格麗特所住的城堡。”斯坦厄塞說,馬勒認為這首小夜曲表達的是感傷。這個樂章的第一段,月光映照的環境下,這首小夜曲的旋律出現後,圓號與小提琴狂熱地強化熱情,優雅的中間段在小夜曲旋律基礎上脫穎而出,小提琴的獨奏精妙絕倫。第三段重複第一段,最後消失在黃昏的天空之中。這個慢樂章後曾被馬勒刪除(四個樂章版),直到1967年,才又有恢復五個樂章的演奏。
三、指示為“強有力的運動”,A大調,布魯克納式的諧謔曲風格。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先強有力地奏出一個由全曲主導動機組成的固定音型,它與小提琴不斷反覆的八度跳躍音型共同組成背景,在這背景上呈現蘭德勒舞曲節奏的主題中段為F大調,有田園風味的圓舞曲風格,以主導動機作為低音伴奏。在長笛、單簧管與弦樂進行中,新的旋律以對位形態顯示,圓號以八度的呼喚,引向作為再現的第三段。第三段比第一段更為單純。
四、指示“不要緩慢,莊重而威嚴地”,D小調,三段體。主導動機由定音鼓敲出,然後低音樂器以卡農方式表現古老的波希米亞民歌旋律,這個漫畫式的葬禮進行曲旋律,與低音提琴奏出的古老的大學生歌曲《你睡著了嗎,馬丁兄弟》作對比,似乎是嘲笑畫中死去的獵人。用布魯諾·瓦爾特的說法,馬勒在創作這個樂章時,“保羅的《巨人》中那個魔鬼般的形象在作祟。在巨人身上,馬勒發現了那內含的可怕不協和音,那蔑視和絕望,那種在天國和地獄的衝動之間的游移擺動,這些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侵襲著他有創傷的心靈。”在這個樂章中,葬禮進行曲被兩次打斷: 先是一個故意要表現得陳腐的曲調,然後是長時間引用馬勒自己《打短工的流浪者之歌》最後的絕望之歌。樂章結束時,一次次強調那個主導動機。
五、標示為“如暴風雨般的運動”,奏鳴曲式,由3大部分構成,表現從地獄到天國的過程。第一段由F小調支配,先表現“閃電式的呼喊”。在弦樂粗獷的呼喚中,小號與長號的加強,在很長的鋪墊下,才出現律動性的第一主題。這一主題由F小調轉為降A大調,表現出非凡的興奮,然後又轉向“很粗暴”的部分。這第一段似是表現地獄、人與命運的搏鬥。中間部分主要表現動人的第二主題,它引出種種溫馨的回憶,似乎是表現地獄向天堂,也是靈魂的升華。然後第三段以圓號呈示主導動機開始轉向輝煌地表現人的靈魂的勝利,人類的喜劇。在越來越強烈的鼓盪下,最終是指示“以最高度的力”,像是對戰勝絕望的人類的讚頌,形式輝煌的尾聲。
可惜這部交響曲目前的錄音多為四個樂章(即馬勒自己刪除了第二樂章的版本)。這部交響曲四個樂章的版本可選:
一、阿巴多1989年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版,DG, CD編號431 769-2.《企鵝》評介三星。★
二、布魯諾·瓦爾特1961年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版,Sony,SMK64447(2張)。這兩張唱片上另有布魯諾·瓦爾特指揮的《第二交響曲》和《旅伴之歌》,《企鵝》評介三星。★
三、西諾波里1989年指揮愛樂樂團版,DG,CD編號429228-2,《企鵝》評介三星。★
四、索爾蒂1964年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版,Decca,廉價小雙張,CD編號448 921-2(+馬勒的《第二交響曲》),《企鵝》評介三星。
五、伯恩斯坦1987年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版,DG, CD編號427 303-2,《企鵝》評介三星保留一星。★
六、滕斯泰特1990年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版,EMI, CDC7 54217-2
七、殷巴爾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版,DENO,CD編號C37-7537 ★
八、馬舒爾指揮紐約愛樂樂團版,Teldec, CD編號9031 74868-2(+馬勒《旅伴之歌》),《企鵝》評介三星。
這部交響曲五樂章的版本可選拉特爾1991年指揮伯明罕交響樂團版,EMI, CDC754647-2,《企鵝》僅評為兩星。★

歌曲信息

送葬主題 改編自一首熟悉的兒歌——《兩隻老虎》(也有說法是改自法語兒歌《Frere Jacques》也是英文兒歌《Brother John》和中文兒歌《兩隻老虎》的原版。)
《獵人的送葬行列》為中速莊嚴地。
作者根據法國版畫家卡洛的一幅版畫而作。它描述的是:樹林中一些小動物馱著一位獵人的棺材走向墳墓,其中兔子和狐狸用腳爪揩試著它們裝出的眼淚……

作者簡介

馬勒Mahler,Gustav(1860~1911)
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西方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其創作靈感常來自傳統的藝術遺產與奧地利民歌。他創作了10部交響樂,40餘首聲樂作品,以及包括男高音和女低音(或男中音)與管弦樂隊共同表演的交響曲《大地之歌》,在近代音樂文獻中占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