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外科感染

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外科感染是指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的攜帶者、患病者需要實施外科手術或發生在術後的相關感染。HIV病毒的特點是攻擊人體內的CD4+T細胞,導致機體免疫功能嚴重損害,最終並發各種嚴重感染和腫瘤。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血液病科
  • 常見病因:HIV導致的機體免疫缺陷、營養不良導致。
  • 常見症狀:早期並無明顯不適,發病後可有發熱、淋巴結腫大、關節痛等多系統的表現。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傳播。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HIV導致的機體免疫缺陷、營養不良是外科感染的主要原因。

臨床表現

因機體免疫功能嚴重缺陷,所以臨床表現是多系統的變化,並無特異性。由感染病毒開始至出現明顯的臨床表現,可有近10年的潛伏期,所以感染HIV病毒早期無明顯不適。發病後可有發熱、咽炎、淋巴結腫大,頭痛、關節痛、厭食、噁心、嘔吐、體重下降、皮疹和周圍神經病變等。根據HIV對不同器官的影響,HIV外科感染的表現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1.肛門直腸
常見疾病有直腸潰瘍、肛瘺、肛周膿腫,表現為肛門劇痛、潰瘍、出血等。
2.結腸
常見疾病有結腸炎,表現為下腹疼痛伴發熱,嚴重者可以出現血性粘液便。中毒性巨結腸症以及腸穿孔可危及生命。
3.闌尾
HIV發病者中闌尾穿孔發生率高,表現為慢性腹痛進行性加重,伴腹瀉。
4.食管
大部分HIV感染者中可以出現食管潰瘍,表現為吞咽困難及胸骨後不適,嚴重者有食管穿孔。
5.胃及小腸
常見疾病有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表現為腹痛、腹瀉及消化道出血。
6.肝、膽、胰系統
常見疾病有結石性膽囊炎、肝炎、急性胰腺炎,表現為腹痛、黃疸、肝功能異常等。

檢查

1.HIV1/2抗體、抗原檢測
包括篩查試驗(含初篩和復檢)和確證試驗。HIV1/2抗體篩查方法包括ELISA法、化學發光法或免疫螢光試驗、快速檢測(斑點ELISA和斑點免疫膠體金或膠體硒快速試驗、明膠顆粒凝集試驗、免疫層析試驗)等,確證試驗常用的方法是免疫印跡法。
2.病毒載量測定
常用方法有反轉錄PCR(RT-PCR)、核酸序列依賴性擴增(NASBA?Nuclisens)、分枝DNA信號放大系統(bDNA)和實時螢光定量PCR擴增(realtime PCR)。病毒載量測定的臨床意義包括預測疾病進程、提供開始抗病毒治療依據、評估治療效果、指導治療方案調整以及HIV感染早期診斷的參考指標。
3.CD4+T淋巴細胞檢測
HIV感染人體後,出現CD4+T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CD4+/CD8+T細胞比值倒置,細胞免疫功能受損。如果進行HAART,CD4+T淋巴細胞在病程的不同階段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4.HIV基因型耐藥檢測
耐藥測定方法有基因型和表型,目前國內外多採用基因型檢測。推薦在以下情況進行HIV基因型耐藥檢測:抗病毒治療病毒載量下降不理想或抗病毒治療失敗需要改變治療方案時;如條件允許,在抗病毒治療前,最好進行耐藥性檢測,以選擇合適的抗病毒藥物,取得最佳抗病毒效果。
5.其他
血常規表現為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計數減少,紅細胞計數減少等。

診斷

HIV感染可以通過血清學檢測明確診斷,但在HIV感染後到發病前,因HIV感染而引發的其他機會性感染很難確診,除了有明確的臨床表現外,也需要病原學檢查輔以診斷。

治療

HIV患者並發外科感染性疾病時,需要相應的外科處理,手術風險評估應考慮三個因素:CD4+T淋巴細胞計數、血HIV負荷量,以及能否接受抗反轉錄病毒治療。患者因嚴重免疫缺陷,切口感染、切口延遲不愈等手術併發症和死亡率高。對於HIV陽性患者必須手術時,需同時接受抗病毒治療,加強營養與免疫支持,圍術期應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嚴格無菌操作,避免氣管插管及留置導尿,以減少感染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