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蕨萁(中藥)

獨蕨萁(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獨蕨萁,中藥名。為陰地蕨科植物絨毛假陰地蕨Botrychium lanuginosum Wall.的全草或根莖。分布於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台灣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於毒蛇咬傷,乳癰,疔瘡腫毒,瘰癧,咽喉炎,肺熱咳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獨蕨萁
  • 別稱:蕨萁細辛、蕨苗一支蒿、蕨蕨草、蕨蕨蒿、金扇子、獨腳雞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瓶爾小草目
  • :陰地蕨科
  • :陰地蕨屬
  • :絨毛假陰地蕨
  • 分布區域: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台灣等地
  • 採收時間:全草:四季均可,根莖:8-10月
  • 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莖。

性味

味微苦、甘,性微寒。

歸經

入肝、腎經。

功效

清熱解毒,止咳平喘。

主治

毒蛇咬傷,乳癰,疔瘡腫毒,瘰癧,咽喉炎,肺熱咳喘。

相關配伍

1、治毒蛇咬傷,乳癰,疔瘡腫毒:獨腳雞、一支箭、瓜子金、重樓各等分。研末,白酒沖服9g,並以粉末罨傷處。(《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2、治乳腺炎:絨毛小陰地蕨15g,蒲公英15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3、治肺熱咳嗽,百日咳:獨腳雞12g,吉祥草12g,青蛙草12g,九頭獅子草12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散劑。外用:鮮品搗敷;或研末撒。

採集加工

四季均可採收全草,切段,曬乾或鮮用。8-10月採收根莖,曬乾。

形態特徵

絨毛假陰地蕨,又名絨毛陰地蕨、絨毛小陰地蕨。根狀莖短粗,直立,有一簇粗健肉質的長根,包於鞘狀的棕色托葉內的芽被有密長絨毛。總葉柄長12-18厘米,粗肥,多汁草質,乾後扁平,寬達4-5毫米,有較密生的早落的灰白色長絨毛,尤以葉軸上的分枝處為多。營養葉片為五角狀的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漸尖頭,大小不一,一般長18-25厘米,寬24-27厘米或更大,下部3-4回羽狀;側生羽片6-8對,近於對生或基部的1-2對對生,有長柄,相距4-5厘米,斜向上方,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形,長達15厘米(包括柄長2-3厘米),寬6-8厘米,漸尖頭,2-3回羽狀;一回小羽片8-9對,互生,有長柄,斜向上,照例為下先出,基部下方一片最大,長可達9厘米,寬5厘米,五角狀三角形,漸尖頭,柄長1-1.5厘米,其餘各對較小,但都有明顯的柄,1-2回羽狀;二回小羽片仍以基部下方一片較大,為五角狀三角形,漸尖頭,長達3.5厘米,寬約2厘米(柄長約8毫米),基部心臟形,其餘各對向上逐漸縮小,仍有短柄,一回全裂或深裂;末回小羽片或裂片為卵形或卵狀三角形,無柄,邊緣有粗大的重鋸齒。第二對羽片較小,長圓披針形,漸尖頭,基部較寬,長8-14厘米,基部寬4-5厘米,柄長1.5-2厘米,二回羽狀或羽裂,一回小羽片8-10對,基部一對等大,下先出(有時上先出),闊三角形,漸尖頭,基部心臟形,有短柄,上部各對逐漸縮小,均為漸尖頭,以狹翅著生羽軸。第三對羽片起向上逐漸縮短,都有柄,皆為下先出。葉軸和羽軸上有長絨毛,尤以幼時為多。葉乾後為綠色,薄草質。葉脈除中脈外不明顯。孢子囊穗自第一和第二對羽片之間的葉軸上生出或有時由第二對羽片分枝點附近生出,比不育葉片為短,柄長5-7厘米,孢子囊穗長8-11厘米,寬5-7厘米,復圓錐狀,二至三回羽狀,小穗張開,疏鬆,有絨毛。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800-2600m的山地常綠雜木林下。分布於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台灣等地。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平肝散結。治瘡毒,淋巴結腫,目中生翳。”
2、《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解毒,止咳平喘。治毒蛇咬傷,乳腺炎,咽喉炎,咳嗽,肺結核,產後體虛,肝腎虛弱,百日咳等。”
3、《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治腮腺炎,肺熱咳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