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絲鰕虎魚是一種魚類,分布在亞洲,印度到印度尼西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絲鰕虎魚
- 分布區域:亞洲(印度到印度尼西亞)
基本信息,分布,性味,歸經,功用主治,宜忌,
基本信息
獨絲鰕虎魚頭部大而長,頭高稍低於體高。
吻長,前端鈍圓,正中有一隆突。
眼中等大,呈背側位。
眼間隔窄,稍凹。
口大,略成斜形。
下頜稍短,上頜後端終止於眼前緣的下方或稍後。
唇厚。
舌寬,前端呈截形。
齒尖銳,呈錐形,上、下頜均排列成狹帶狀。
鰓孔略向前下方延伸至胸鰭基底下方;峽部頗寬。
鰓耙短,甚粗。
體大部分被櫛鱗,項及胸部被小圓鱗,頭部除後頭、頰上部及鰓蓋上部被小圓鱗外,其他部分均無鱗。
體側鱗縱列鱗46~50,橫列鱗約17。
背鰭2,Ⅷ,14;第1背鰭較低,鰭棘細弱,平放時,不達第2背鰭起點。
第2背鰭較高,平放時,後部鰭條常可達尾鰭基部的副鰭條。
臀鰭12~13,起於第2背鰭第4鰭條的下方,約與第1背鰭等高。
胸鰭尖圓19~21,約與腹鰭等長。
腹鰭Ⅰ15。
尾鰭後緣呈尖圓形。
體上部灰褐色,下部較淡。
體側有不明顯的暗斑5~6個。
吻部色較深,頰部有暗色條紋。
背鰭有排列成3~5斜縱行的暗色斑點;尾鰭有波狀橫紋7~10條。
棲於沿海及河流中。
多居於水的下層。
以小蝦、小魚等為食。半鹹淡水:pH:7.0–8.0
分布
亞洲:印度到印度尼西亞。出現於河口與河的潮間帶。偏愛淡水,很少地發現於半淡鹹水。吃小魚與無脊椎動物,包括蚊蟲幼生。
性味
甘鹹,平。
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溫,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鹹,平。
歸經
《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用主治
①《綱目》:暖中益氣。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壯陽道,健筋骨,行血脈,消谷、肉。
③《醫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宜忌
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生痰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