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獨登杜拉山絕頂
- 作者:王韜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蘅華館詩錄》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獨登杜拉山絕頂
濟勝慚無腰腳健,探幽陡覺心胸開。
泉聲若共石斗激,嵐影時與雲徘徊。
眼前已覺九霄近,足底忽送千峰來。
天悅羈人出奇境,家鄉不見空生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⑶探幽:探訪幽僻之境。陡覺:頓覺。
⑷激:水因受到阻礙而向上涌。這裡指泉水衝到石頭山,波騰浪涌。
⑸嵐(lán)影:山間的霧影。嵐,山林中的霧氣。
⑹九霄:指天的極高處。
⑺足底:腳底下。
⑻羈人:旅人。這裡指作者自己。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想要遊覽名勝,慚愧的是沒有輕捷的腰腳。探訪幽僻之境,心胸頓時覺得開闊了。
泉水沖刷山石激起洶湧的波濤,像在相互爭勝。山間的霧影時時與雲彩一起徘徊。
眼前已經感到快到達高高的天空。腳下忽然出現了許多山峰,好像是來為我送行。
上天為安慰遊子送來奇妙勝境。雖有佳景但看不見家鄉,不過徒然使人感傷而已。
創作背景
同治六年(1867)至九年(1870),作者隨英人理雅各到英國譯書。作者因與蔣敦復等人策劃在上海作太平軍的內應,並上書太平天國,受到清廷的通緝,被迫逃到海外。他雖然漂泊異國他鄉,但愛國之心未泯,也從未停止對家鄉的思念。旅英期間,作者創作了一些描繪異域風光人情的作品,該詩是其中之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作者在英國登山時見到的優美景色和登山引起的思鄉愁緒。
詩的首聯寫作者在登山過程中的內心活動。上句的“濟勝”一詞,典出《世說新語·棲逸》,謂許詢腰腳輕健,有游觀山水名勝的身體條件。詩人在這裡反用典故,寫自己雖興致勃勃想飽覽異域山水名勝,卻慚愧腰腳不健,不能隨心所欲。用典故取其佳詞而反用其意,顯得新鮮,饒有情趣,一種嚮往異域新奇美景之情已隱隱透出。下句筆鋒陡然一轉,寫自己登上山頂,探訪幽僻之境,頓時心胸開闊,神清氣爽。這一聯對仗工整,詩意卻曲折跌宕,細緻地揭示出心情的變化。
中間兩聯都是寫景,寫登上絕頂後的所見、所聞、所感。頷聯上句寫俯瞰,詩人繪形繪聲把泉水撞擊岩石的景象寫得生動有趣,可以想見詩人當時驚嘆、好奇的情狀。下句寫仰觀。天上白雲靉靆,山間翠嵐飄浮,嵐影不時與白雲一道徘徊。詩人悠然自得,甚至也想騰身而起,與嵐影、白雲一道徘徊。這一聯用白描,兼用擬人手法,狀景如畫。頸聯上下句,分寫“眼前”“足底”之景。因為站在高山絕頂之上,所以詩人覺得自己仿佛身近九霄,飄飄欲仙了。而向遠處眺望,無數座山峰,猶如濤翻浪涌,向自己的腳底下奔赴而來。這一聯寫錯覺、幻覺,藉以形容杜拉山的高峻雄偉。“忽送”“來”三字,用化靜為動的寫法,把靜止的千山萬峰寫得飛動,寫活了。這一聯境界高遠闊大,頗有氣勢。
詩的尾聯是即景抒情。飽覽新奇壯美的景色,詩人感到仿佛是蒼天格外喜歡他這個寄居他鄉的人,有意送來奇境讓他觀賞,以安慰他在異鄉的孤獨與寂寞。這一句造語立意新奇警策,蘊含哲理,把作者登峰覽景的逸興寫得淋漓盡致。不料,結句卻又陡然一轉,喜極生哀。儘管眼前風光奇麗,但畢竟旅居異邦,故鄉遙隔萬里重洋,杜拉山絕頂雖高,仍然不能望見故園,一股哀愁之情忽然襲上心頭。思鄉而不能回鄉,生出這種鄉愁也是徒然的,但也難以排遣。一個“空”字,把詩人無限惆悵、徒喚奈何的心情含蓄地表達出來。
這首詩的可取之處在於寫異域景色的成功。詩人寫景,處處由立足於高山絕頂這個特定視角著筆,取景角度多變,又善用白描和擬人手法,故筆下景色生動活潑。此外,章法既嚴密緊湊,又波瀾曲折,也是值得借鑑的。
名家點評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張曉春:作者布局謀篇頗具匠心,前後映照使情緒倍出。詩人因逃避朝廷追捕,不得不離家赴歐,寄身海外情緒低落。首句寫自己無濟勝之具,實際在寫心境不佳因而無甚遊興。而後寫探幽訪奇使自己心胸陡開,也是欲揚先抑,埋下伏筆。末句是對前面的回應,作者既由衷讚嘆杜拉山“出奇”絕境,更由此產生極為哀痛的情緒,使剛剛平靜的心緒跌入思鄉懷家的沉痛之中不能自拔。這種抒寫跌宕變化起伏的真情的詩篇,體現了王韜詩歌創作中主“情”(抒寫自己真實性情)、主“變”(創作形式的多樣變化)的主張。這首詠歐名山的詩作,在清詩壇上可謂別開生面。(《元明清詩歌鑑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