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歷史
獨流減河位於天津市區南側,是大清河主要入海尾閭河道,河道從
靜海縣開始,流經
靜海、
西青、
大港三個區縣,至海口防洪閘,全長67公里。同時也是靜海縣的主要泄洪河道之一,由西至東貫穿縣境北界。從獨流進洪閘始,緩緩向東流淌經過岳家園、四小屯,管鋪頭、
團泊窪生活基地,達大港區,河道寬闊順直。
獨流減河於1953年7月10日竣工,為東淀分流入海的泄流工程。1966至1970年對獨流減河進行擴建,擴建後的河道由萬家碼頭向東延長,河道由43.5公里增到67公里,設計流量提高到3200立方米/秒。1917年(民國六年)海河流域大洪水,海河兩岸幾乎全部被淹,為防治水害,次年成立順直水利委員會,在其《治本計畫》中,規劃了獨流開減河。1939年海河流域又發生大洪水,南運河多處決口,天津市大部被淹,洪水過後,日偽統治者為保護其在華在津利益,命令偽建設局、天津工程局操辦開挖減河。於1942年動工,1944年春,因勞力、資金困難被迫下馬,半途而廢。 建國以後,為了減輕天津以南洪水對其的壓力,1951年秋,獨流減河工程再次動工。1953年7月10日,包括70公里
河道和8孔進洪閘的獨流減河工程全線竣工。1963年特大洪水過後,海河水系綜合治理,又於1968年進行擴建。獨流減河工程是當時華北地區第二大水利工程。
周總理在1954年政府工作報告就說獨流減河工程是“過去幾年內修建的很多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之一。一屆二次全國人大《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的報告》中也將獨流減河工程列為“兩年中完成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
基本數據
獨流減河進口建有8孔進洪舊閘一座,設計流量840立方米/秒。河道從第六堡開始至萬家碼頭,與馬廠減河平交後經北大港入海。原設計流量1020立方米/秒,河道全長43.5km。1969年治理大清河中下游時,進口建獨流進洪新閘一座,設計流量2360立方米/秒。並對獨流減河按3200立方米/秒規模進行了擴建。上段獨流進洪閘至管鋪頭長約18.5km進行了深挖、展堤和復堤。兩堤堤距850m,下段管鋪頭到萬家碼頭進行了疏浚和堤防加固,河內開闢了南、北兩個深槽。其中管鋪頭18+450~32+000深槽底寬各260m,32+000~43+500(萬家碼頭) 深槽底寬各為320m。兩堤堤距1020m。萬家碼頭以下北大港段辟有寬5km的行洪道,行洪道長18.7km,其南北兩側分別開挖了一個40m和35m 寬的深槽。行洪道下口東千米橋以下至獨流減河防潮閘河道長5.6km,堤距1000m。河內辟有底寬各為120m的兩個深槽。海口建有設計流量為 3200立方米/秒的防潮閘一座(1994年按原規模改建完畢)。防潮閘以下獨流減河尾渠長2km,底寬260~50m。
作用
獨流減河於1953年開挖,為東淀分流入海的泄流工程。從靜海縣獨流鎮起至萬家碼頭,與
馬廠減河平交後經北大港的馬棚口閘入海,全長43.5公里。1966至1970年對獨流減河進行擴建,擴建後的河道由萬家碼頭向東延長,河道由43.5公里增到67公里,設計流量提高到3200立方米/秒。同時擴建了進洪閘,入海口修建了工農兵防潮閘。它主要擔負著大清河洪水和瀝水入海的任務,以確保天津及津浦鐵路的安全,汛後蓄水用於工業及農田灌溉。
河況
整個河道自獨流減河進洪閘至獨流減河防潮閘,全長67km。其左堤為
天津市的南部防線,堤防長度67.2km。1994年以來,對獨流減河左堤東千米橋以上堤防進行了加高加固。設計堤頂超高:西千米橋以上按3200立方米/秒水位以上超高2.8m;東西千米橋段按3600立方米/秒水位超高2.3m;左堤頂寬均為10m。右堤為次堤,堤防長度70.2km。設計堤頂超高1.5m,頂寬8m。
治理
獨流減河東西走向,基本沿著靜海縣北部邊界而行,所經地段為典型的低平原,地貌系由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所組成。地形較平緩,總的趨勢是西高東低,平均地面高4.0米。因其重要的防洪功能,河道曾多次整治。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大水,漫捲運河而入海,從獨流下抵西沽。1726年(乾隆四年),怡親王水利議疏,提議在獨流地方開河。1727年(乾隆五年),築東堤中在岳家園子北建了滾水石壩減泄漲溢洪水,下入寬河,因處獨流地方,名獨流河。所以《靜海縣誌》(民國版本)說:“獨流河,下入寬河。”滾壩日久淤積堵塞,寬河改為瀝水疏泄水道。1917年(民國六年)
海河流域大洪水,海河兩岸幾乎全部被淹,為防治水害,次年成立順直水利委員會,在其《治本計畫》中,規劃了獨流開減河。初構想直接入渤海,後改為鹹水沽以北入海河,但20餘年未能實施。1939年海河流域又發生大洪水,南運河多處決口,天津市大部被淹,洪水過後,日偽統治者為保護其在華在津利益,命令偽建設局、天津工程局操辦開挖減河。他們參照了《治本計畫》中規劃方案,開挖獨流減河,自第六埠對岸格淀堤開口,經岳家開平交南運河,東行海河達渤海,於1942年動工,1944年春,因勞力、資金困難被迫下馬,半途而廢。
建國以後,為了減輕天津以南洪水對其的壓力,1951年秋,獨流減河工程再次動工。1953年7月10日,包括70公里河道和8孔進洪閘的獨流減河工程全線竣工,當年就分洪生效,不僅大大減輕了大清河下游的水患,也基本解除了海河流域汛期洪水對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威脅,實現了老百姓多年來的夙願。1963年特大洪水過後,海河水系綜合治理,又於1968年進行擴建。獨流減河工程是當時華北地區第二大水利工程。周總理在1954年政府工作報告就說獨流減河工程是“過去幾年內修建的很多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之一。一屆二次全國人大《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的報告》中也將獨流減河工程列為“兩年中完成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
獨流減河堤防在靜海縣境內只有右堤,從進洪閘至大港區界,長38.6公里。為保證獨流減河防洪安全,經市水利局批准對工程老化的管鋪頭揚水站排水閘進行拆除重建。2006年,由靜海縣水務局承建的獨流減河右堤管鋪頭揚水站排
水閘重建工程開工,該工程總投資180萬元,清淤土方1355立方米,槳砌石710立方米,混凝土1231立方米。
污染
2004年,在獨流減河從靜海縣獨流鎮與西青區辛口鎮之間,河水污染嚴重。在西流城鄉,大大小小的化工廠很多,由於亂排亂放,獨流減河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
2015年6月,這段河流發生過大面積變色。環保部門調查認為,造成污染的原因,一是水源調度過程中底泥上浮,多年積累的污染物被釋放進入水體;二來也懷疑周邊企業存在偷倒廢酸的違法行為。
在西青區張家窩鎮西琉城村附近流域,左岸大堤一側的支流已經變成醬紅色;水體散發著刺鼻的味道。乾涸後的河床,殘留著紅、黃、綠、藍等各色物質的痕跡;岸邊不時出現的死魚被藍色物質包裹;附近橋樑的橋墩,也被污水浸漬成了黃色。遭受污染的河水一直影響著兩岸居民。已發生多次污水澆壞莊稼和致死魚、鴨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