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短腸蕨

獨山短腸蕨

獨山短腸蕨(Diplazium dushanense (Ching ex W. M. Chu & Z. R. He) R. Wei & X. C. Zhang)是蹄蓋蕨科雙蓋蕨屬植物,分布於廣西(龍州)、貴州(獨山、平塘響水洞、荔波)。生於石灰岩山丘林下岩隙,海拔600-900米。模式標本采自貴州(獨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山短腸蕨
  • 拉丁學名:Diplazium dushanense (Ching ex W. M. Chu & Z. R. He) R. Wei & X. C. Zhang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 
  • :木賊綱
  • :水龍骨目
  • 蹄蓋蕨科
  • :雙蓋蕨屬 
  • :獨山短腸蕨
  • 分布區域:分布於廣西、貴州
  • 保護級別:易危(IUCN標準)
形態特徵,植物形態,葉子形態,孢子形態,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保護現狀,相似植物,

形態特徵

植物形態

常綠中小型石山植物。根狀莖斜升,褐色,直徑約5毫米,具肉質褐色鬚根,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約3毫米,褐色,膜質,全緣;葉簇生。
獨山短腸蕨
獨山短腸蕨線稿圖

葉子形態

能育葉長25-50厘米;葉柄長達23厘米,直徑約2毫米,淺綠禾稈色,基部疏被披針形的褐色鱗片,上部光滑,上面有淺縱溝;葉片卵狀三角形或近三角形,長10-30厘米,基部寬8-20厘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一回羽狀-羽片羽狀半裂至深裂或基部近二回羽狀;側生羽片約6-10對,互生,略斜展,披針形,長達11厘米,基部寬達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稱,上側呈耳狀突起,下側斜切,柄長達5毫米,邊緣羽狀半裂至全裂;羽片的裂片8對,斜展,密接,卵形或矩圓形,先端鈍圓或急尖。邊緣有小牙狀疏淺鋸齒;基部的長達2厘米,寬達1厘米,有時幾完全分離,以狹翅相連;葉脈上面不明顯,下面近可見,羽狀,在羽片的裂片上小脈約1-7對,斜向上,大多單一,基部上側1條或基部裂片上的小脈常見二叉。葉草質,乾後灰綠色,兩面均光滑;葉軸綠禾稈色,光滑,上面有淺縱溝。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線形,稍彎弓,長3-6毫米,每裂片上有2-5對,有時1條,基部上側1條通常雙生;囊群蓋線形,褐色,厚膜質,全緣,宿存。孢子半圓形,周壁明顯,具少數褶皺。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00-900米的石灰岩山丘林下岩隙。

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西(龍州)、貴州(獨山、平塘響水洞、荔波)。模式標本采自貴州(獨山)。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易危(VU)。

相似植物

本種形體近於淺裂短腸蕨 A. lobulosa (Wall. ex Mett.) Ching, 區別在於側生羽片遠較少,僅達8對,羽狀半裂至深裂,孢子囊群在側生羽片的裂片上2-3對;後者羽片多達22對,淺羽裂,孢子囊群在側生羽片的裂片上僅1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