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藤縣獅舞形成於唐開元年間(約公元718年),雖然當時獅子僅供王公貴族們觀賞,但獅子威武雄壯的形象卻悄然傳入了民間,並成了民間神話的產物。民間將其視為吉祥物和威武勇敢、權貴的象徵。
藤縣獅舞內容分為兩種,采青獅和高樁獅。藤縣采青獅,是由蒙江子孫堂醒獅團的老前輩結合獅子的十大神態(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所創編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舞獅內容。民國初年,由來自廣東佛山的吳細牛、陳添二人擔任“富爐灶子孫堂隊”的打擊樂和舞獅技藝的師傅,並與富爐灶子孫堂原班舞獅老藝人逐步創編並完善了一整套采青獅節目、表演技法及打擊樂技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藤縣民間舞獅技藝進入發展與創新階段。在傳統采青獅基礎上,運用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藝相結合,創新推出了一套全新的舞獅內容,即高樁獅。
1951年,藤縣在太平鎮三民中學召開慶祝解放軍剿匪勝利大會時,曾有“百獅賀慶”的場面。改革開放後,藤縣縣城舞獅之風興盛一時。1992年,蒙江鎮也曾出現“百獅鬧蒙城”的景象。
20世紀末,藤縣塘步鎮榻洲獅隊吸取其他獅隊地面采青獅技藝的同時,開始學習廣東高樁舞獅技藝,研究高樁舞獅技法。藤縣文體局於1997年成立了藤縣舞獅隊,高樁舞獅隊是由塘步鎮榻洲獅隊人員作為班底,挑選獅隊優秀舞獅隊員組合而成。
舞蹈特色
獅舞內容
藤縣獅舞內容分為兩種,一種是側重於地面表演技藝的采青獅,另一種是側重於樁上表演技藝的高樁獅。
采青獅
采青獅是藤縣民間舞獅技藝的精髓。藤縣當地人將采青獅稱為采青表演,主要是側重於地面上的表演技藝。采青可分為探青、試青、戲青、食青、吐青等步驟。所謂“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廣義的“青”是指獅子表演的內容,或者是表演時需要破解的陣法。如在藤縣當地民間流傳千年的高青、蟹青、八卦青等,也就是主家(懸掛“青”的戶主)為了考驗獅子智慧和本領而設計的一種陣法。狹義的“青”指的是一份采物,代表獅子需要捕獲或採摘的食物,藤縣當地民間通常用幾棵生菜和一包“利市”(紅包)紮成一捆代替所謂的“食物”。采青獅的表演套路是根據獅子在尋找食物之前,所表現出來的“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十大神態和“閃、躲、揶、撲、騰、跳、滾”七個基本動作特徵而設計的。樂器表演的套路和技法也是在此基礎之上設計而成的。
采青獅表演套路(技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參拜(亦稱拜神):分三次,從左邊開始參拜,依次為左、右、中,要求前進約五步,退後約五步,在四平馬開獅口,舉獅向左再向右。起獅:用右手握起,左手按獅口,左右擺動獅頭走一圈。三星:陰陽手按獅口,四平馬、弓步馬(如尋找食物動態,動作重複四五次)。拋獅:準備去試探食物,步法有四平馬、合腳跳前一步和開四平,三次動作。洗腳:即試探食物,先左腳擺前用獅頭洗腳,後右腳擺前再用獅頭洗腳,再左腳擺前用獅頭洗腳,然後舉起獅頭搖動。食獅:獅子開口食青,做吃食物的動作,先慢慢咀嚼,然後吐生菜到地上,吐青動作順序依次是左、右、中,最後再洗腳。
采青獅的傳統節目有《雄獅拆蟹》《獅子吃柚》《獅子拆蜈蚣》《大頭佛梳妝照鏡》《高台采青》《獅子摘銀元》《獅子撈銀元》等。這些傳統節目主要用於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慶日,以及民俗喜慶日,如婚嫁、祝壽、喬遷、人伍、開業等場合。
高樁獅
藤縣高樁獅是在原有的采青獅基礎之上,結合其他地域舞獅的特點,加以改良創新而逐步形成的一種競技性舞獅。高樁獅藉助特製的高樁,結合樁陣進行高空表演。樁陣由兩列樁柱構成,為長方形結構,樁陣通常擺放在既能展現舞獅技藝又有利於觀眾觀看舞獅表演的位置,以保證觀眾安全和較好的視覺效果。
高樁獅樁陣由18個樁柱組成,被比喻為“十八羅漢陣”。藤縣高樁獅的套路設計結合了獅子的“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尋、望、探、煩”等神態和獅子面對的“山、嶺、溪、澗、索、橋、水”等特殊場景。藤縣高樁獅融合了武術、舞蹈、雜技、體操等高難度動作,體現出了“高、難、驚、險、美”的特色。
藤縣高樁獅的套路設計結合了獅子的神態和獅子面對的不同特殊場景,創新推出了“飛攀高樁”樁上鋼線前滾翻”“獨樁狹腰轉體450度”“鋼線一字腿”“飛樁3.5米”“金獅倒掛”“側空翻下樁”等十三個專項舞獅套路。高樁獅的主要節目有《高樁舞獅》《靈猴攀樹》《金獅倒掛》《醉獅獨峰賞月》《金獅翻跟斗》《絕壁采靈芝》等。這些節目主要用於娛樂、演出以及賽事競技等場合,不僅具有傳統性,而且具有時代性,是傳統技藝與現代表演相結合的產物。
器械道具
藤縣獅舞表演所需的道具包括:表演服飾、鑼鼓、鈸、高樁等。
獅子:藤縣民間舞獅的用獅沒有固定的規格,舞獅時一般採用3號獅或5號獅(民間制獅規格)。
鑼鼓、鈸:鑼鼓、鈸是舞獅鼓樂必備的器具,舞獅時擊打鑼鼓、鈸,以配合舞獅者的表演和故事情節的變化發展,鼓樂節拍明快,輕重快慢有序,強弱緩急鮮明。
大頭佛面:大頭佛面是引獅人戴的面具,其形狀耳大嘴闊,額高鼻剛,形象詼諧幽默。
高樁:樁陣由18個樁柱組成,被比喻為“十八羅漢陣”,樁面直徑為35厘米,前後兩樁之間一般跨度為2.8米,最大可達3.5米,一般低樁為1.65米高,高樁為2.8米高。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藤縣獅舞的價值具有多元性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舞獅活動的民眾性和社會影響力所產生的社會價值;二是舞獅活動與藤縣當地的民俗活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所產生的的文化價值;三是舞獅活動的原始性和原生性所產生的學術價值;四是舞獅活動的開展和社會的認可所具有的媒介性而產生的套用價值。
藤縣獅舞以其風格的獨特和技藝的精湛,不但在中國具有影響力,而且在國際上也同樣具有影響力。
傳承人物
鄧明華,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獅舞(藤縣獅舞),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藤縣。
保護措施
2018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公布,藤縣文化館建設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藤縣獅舞)傳承基地入選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平台。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藤縣文化館獲得“獅舞(藤縣獅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獅舞(藤縣獅舞)》項目評估合格,藤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4年,藤縣榻洲獅隊獲得馬來西亞第六屆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並列第一名,並獲得“世界獅王”“東方獅王”稱號。榻洲獅隊在2004年出國比賽後,受到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廣西電視台、台灣電視台等媒體的報導。
2019年11月6日,2019年中國藤縣“農信宏達”杯世界獅王爭霸賽在藤縣體育館落幕,梧州市藤縣舞獅團A隊獲得9.30分,獲高樁舞獅表演項目冠軍(金獎)。在傳統南獅表演項目中,梧州市藤縣舞獅團A隊和藤縣中等職業學校隊,分別以9.10和9.06獲第一和第二名,包攬了該項目所有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