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獅子鑼
- 性質:敲擊體鳴樂器
- 直徑:60厘米~80厘米
- 鑼邊寬:6厘米左右
獅子鑼,是壯、侗、瑤、苗、彝、京、仫佬、毛南、漢等族敲擊體鳴樂器。侗族稱篩。 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盛行。響銅製成,鑼體較大,規格較多,常見者鑼面直徑為60厘米~80厘米、鑼邊寬6厘米左右。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1、獅鼓製作工序複雜,工藝精巧講究,是獨具特色的嶺南民族藝術精品。醒獅的製作原料主要是竹,在沒有圖紙參考情況下,利用粗細不一的竹條,編紮成一個活靈活現的獅子,彰顯制獅師傅爐火純青技藝,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傳統文化深厚感情。2、獅鼓一般用於喜慶場合,張燈結彩,舞獅擊鼓,萬眾歡騰,表達了僑鄉...
布依高台獅燈,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民間雜技藝術,主要是用六張或八張四方桌疊成高台,一群布依男、女扮成“獅子(猴子)”自上而下,凌空起舞,並配以獅子鑼(即打擊樂)表演的藝術形式。據瓦戛獅燈藝人介紹,他們的祖先玩獅子要搭三十六張桌子,目前,僅有瓦戛一支隊伍能表演《唐僧取經》一套故事。2008年列入...
“硬頭獅子”樂器主要由“開鑼和嘡鑼”,擊打“行鑼經和舞獅鑼經”。“硬頭獅子”起源於清代,每年都要舉行“迎神賽會”活動,極度興盛。經費由“會”進行管理,“會”里置有田產,能確保經費支出。現狀 文革期間,全鎮所有獅子被燒。1979年,由鎮政府和村里統籌,組織星火、新光、下童、下葉4個村重新做起...
班打獅子又稱舞獅,俗稱班打獅子,流行於四川、廣東、廣西、浙江等地,為慶新年,賀豐收等喜慶節日而舉行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史料記載起源於唐朝玄宗年間,在四川瀘州一帶始於清光緒年間,初為一些民間能人展示絕技,百年演變,逐漸成為融武術、雜技、歌舞於一爐,集文獅、武獅於一體的無任何安全防護設施的純民間...
獅舞(黃沙獅子),始創於北宋年間,主要活動於浙江臨海市西北山區白水洋鎮的黃沙洋一帶。黃沙獅子的表演舞武一體、驚險刺激、剛柔並濟,祭神娛人,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較高的欣賞價值。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臨海市申報的“獅舞(黃沙獅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5。歷史...
高蹺獅子俗稱蹺獅,是湖北省的傳統民俗舞蹈之一。流傳於武漢新洲河西舉水兩岸的張店、孔埠、李集、方揚、倉埠、周鋪等地,盛行於周鋪、倉埠、張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高蹺獅子常與“彩船”等形式聯合表演,或於街頭巷尾,或於場院門前,深受廣大民眾喜愛。歷史發展 起源 高蹺獅子起源甚早。據民間藝人張乾成講...
搬打獅子,主要流行於四川瀘州納溪地區的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樂,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搬打”是因為一是獅子需要在擺放的桌子上從低壘到高地表演,二是獅子在表演的同時,需要有鼓、鑼、缽敲打伴奏。搬打獅子表演者必須具有身輕如燕,臂力、腰力過人及下盤穩健等紮實的基本功,表演以表演者在方寸間演繹險象...
獅子疙瘩是河北省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的一個村莊,緊鄰滏陽河,民風淳樸,全村將近三千人,在隆堯縣遠近聞名。其著名的傳統文化藝術“招子鼓”最原始的發源地就在於此。每逢年過節,村中鼓會的隊員都身穿鮮艷的衣服,後面背著“招子”,腰間挎著小鼓,和旁邊的大鼓、鈸、鑼遙相呼應,...
“武獅”需要表演者有很好的力量和穩定性,基本功要紮實、過硬,耍頭和耍尾的兩個演員,要求配合默契、準確,以伴奏中的大鑼叫齊,要求跳得高,落得輕,站得穩,托得住,不能有一點粗心大意。簡介 “文獅”主要是通過各種神態、動作刻劃獅子的性格,表現其喜、怒、哀、樂,所以不依靠器械或道具。其中有馴獅中...
獅子上老桿是由兩人舞獅,一人舞繡球在高桿上表演的一種雜技性的社火獅舞。流傳於延安富縣。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表演 角色舞蹈基本動作有舞獅手的[漫頭]、[啃癢]、[打滾]、[調尾]、[拜四方]、[大海撈針]、[睡覺]、[爬繩]、[...
獅子鑼打出了豐收的喜悅,姑娘小伙子們狂歡起舞,心情無比歡暢。姑娘們比歌聲優美、琴聲動聽、盛裝漂亮。吸引著小伙們愛慕的目光。整個山寨歌聲、琴聲、嗩吶聲、號聲、銅鼓聲、獅子鑼聲振動著山寨。在歡歌歡舞中,一對對青年男女在樹林中、在草坪上談情說愛,互相傾吐愛慕之情。晚上萬支“火箭”不斷劃破夜空,像...
大奏鼓原有四套旋律:獅子鑼鼓、大典鼓、“哏噔敲”、“隆冬吭”。其中的“隆冬吭”節奏相對較慢,突出銅鐘鑼悠長的餘音。四套旋律與節奏,使得樂曲多變,富有活力與彈性。而在現代大奏鼓中,旋律幾乎只余“隆冬吭”,節奏便顯得過於單一了。大奏鼓的音樂節奏歡快鮮明,旋律詼諧淺顯,相似的音樂素材反覆出現,樂句不...
常用於壯劇、桂劇、邕劇等地方戲劇樂隊,師公、道公樂隊和民間吹打樂隊中,在民間民眾性娛樂活動舞獅、舞龍中,大鐃是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它常與獅子鑼一起敲擊出不同的節奏,為歡樂的舞蹈者助興。永城大鐃 永城大鐃,又名“落子”、“荷葉吊板”,因伴奏樂器為大鐃鑔而得名,屬徒歌形說唱曲種。清朝光緒年間...
廣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相關史料記載,廣東南海是南獅最早最正宗的發源地。明代初期,南海便有專門製作舞獅和鑼、鼓、鈸的能工巧匠。附近墟集、村落、逢年過節或遇到重大...
明代初期,南海便有專門製作舞獅和鑼、鼓、鈸的能工巧匠。附近墟集、村落、逢年過節或遇到重大喜慶必定出動舞獅助興,成為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四鄉和相鄰郡縣多有到佛山採購獅子和鑼鼓,這使南海的舞獅技藝得到流傳和推廣。明代南獅承襲獅舞蘊武傳統,逐漸融入南拳功架。清代,習武者則以“寓武於舞”方式延續尚武傳統...
舞獅龍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舞獅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民俗傳統, 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打鑼打鼓, 舞獅助慶。起源 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