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學史 獅子是大型
貓科動物 ,科學家根據其進化軌跡得出結論,該物種起源於約12萬年前。英國《BMC進化生物學》雜誌刊登的這項最新成果由英國、美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他們從分布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的古代獅子標本中取樣,包括已經滅絕的北非
巴巴里獅 、伊朗獅等。研究人員對它們進行了基因測序,並將測序結果與現有的
亞洲獅 、
非洲獅 進行比對,得出了現代獅子的進化路線圖。
結果顯示,獅子起源於約12.4萬年前的非洲東部和南部,大約2.1萬年前,獅子才開始走出非洲,最遠抵達亞洲的印度等地。從分支來看,現代獅子主要分為非洲東部、南部的一支和非洲中部、西部及印度的一支。後者已處於瀕危狀態,這意味著獅子面臨著基因多樣性減損一半的風險。
在過去幾十年來,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獅子數量大幅減少,這項新研究從基因多樣性的角度說明,應該對這一支獅子加強保護,以維持整個獅子種群的生存和發展。
開普獅 和
巴巴里獅 是滅絕的兩個亞種,開普獅滅絕於19世紀,沒有留下任何可靠記錄。巴巴里獅滅絕於上世紀前期,但動物園裡還有一部分籠養的巴巴里獅,它們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巴巴里獅的最後陣地是
摩洛哥 的阿特拉斯山脈,1922年,最後一隻巴巴里獅是被人類的獵槍擊倒。位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較短。它們也處在滅亡邊緣。
亞洲獅曾經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但因人類的獵殺和環境的破壞,使亞洲獅幾乎走向了滅絕。生活在亞洲,尤其是印度的獅子差點在20世紀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國殖民者獵殺殆盡,幸好一向將獅奉為聖獸的印度人最後保住了它們,將它們安置在印度西北
古吉拉特邦 境內的吉爾國家森林公園內。那裡的獅子如今已繁衍了大約300-400頭左右。生活在西亞的亞洲獅因偷獵而滅絕後,吉爾國家森林已成了亞洲獅最後的棲息地。
獅子過去曾生活在歐洲東南部、中東、印度和非洲大陸。分布於除了熱帶雨林地區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亞和中東地區。
冰川期 間一個亞種還在中歐和
北美洲 生存過,但冰川期後它們就消失了。按當時學者的報導,到
古希臘 時期在
巴爾幹半島 還有獅子生存。一般認為歐洲的獅在公元1世紀由於人類的活動滅絕。當代,除了印度的吉爾以外亞洲其它地方的獅子均已經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獅子,獅子現在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產。
獅子是現代貓科動物中進化得最為成功的種類。它們的演化在第四紀達到了頂峰,曾廣泛分布於非洲、歐亞、北美大陸,在最後一次冰期時代它們還一度侵入南美的中南部。同時在獅子的進化歷程中也分化出了許多形態來適應各大洲所不同的氣候、環境條件和獵物基礎,諸如著名的
洞獅 (
Panthera spelaea )和
美洲擬獅 (
Panthera atrox )。
前的古生物學證據顯示,最早的大型貓科動物(豹屬)化石出土於非洲的坦尚尼亞(Tanzania), 在地質年代上屬於晚上新世(早維拉方期,Early Villafranchian), 距今已有350萬年的歷史。這種大型貓科動物在形態上具有很多現代獅的骨學特徵,大部分學者將其視為最古老的獅類動物(Lion-liked Panthera sp.)。隨後又在東非發現了距今180-170萬年前的
早更新世 的獅子化石(
Panthera shawi )。
中更新世 的早期,獅子已廣布於非洲大陸的東部和南部。與此同時,化石記錄顯示起源自非洲的獅子已開始進入歐亞大陸。到了更新世中晚期,獅子已擴散到歐洲大陸、英倫群島(
Panthera fossilis )、 亞洲的中東、西伯利亞、中國北部(周口店)和西南亞的大部分地區(
Panthera spelaea )。這類大型貓科動物的擴散、輻射能力是驚人的。舉個例子,獅子從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經白令陸橋遷徙至北美的阿拉斯加僅僅用了100年時間!到了最近的一次冰期時代, 獅子又從北美侵入南美的中南部。
在形態上,從東非發現的早更新世的獅化石(Panthera shawi 下頜骨、髖骨、股骨), 已與現代獅無異。這表明獅類(實際上其它貓類也是如此)在質量性狀的進化速率較慢。但卻有著較快的形態尺寸的進化速率。在歐洲維拉方期中晚期所發現的洞獅材料, 在顱骨和牙齒尺寸上都要平均地大於現代非洲獅。最近有人通過對顱骨和牙齒尺寸的大小,準確地推算、復原出洞獅、巨型美洲豹的生活形態。更新世晚期的美洲擬獅,在體型上已相當巨大,它們具有比例上較大、細的肢骨,在頭骨和牙齒上也與洞獅有差別。總體而言,形態尺寸的變化是獅類演化中的焦點。此外,鬃毛的演化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從歐洲石器時代先民所作的岩畫顯示,早期的獅子是沒有鬃毛的,這些獅子被稱為“無鬃獅”(Maneless forms ), 這包括了洞獅(Panthera spelaea )和美洲擬獅(Panthera atrox )。直到1萬年前,無鬃獅還生活在歐亞和新大陸(北美和南美)。到了32萬-19萬年前, 現代有鬃獅才開始出現,並逐步取代了無鬃獅。今天生活在非洲大陸和亞洲西部的獅子,便是這些有鬃獅的後裔。
在獅子的輻射、擴散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古氣候、古環境、生物地理學和古哺乳動物學的綜合分析表明,更新世的氣候、環境直接影響著大陸間的連線和隔離。海侵和海退,間冰期和冰期的更替使得大陸間時而連線,時而隔離。氣侯和環境的複雜變化也使動物產生了快速的分化,尤其是獅子的主要獵物——大型有蹄類動物。這些因素是獅子進化的主要動力。此外,成為社群性動物的行為機制也是獅子能夠廣泛分布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大型陸生哺乳動物進化史中, 獅類無疑是進化的最為成功的。在獅類種群繁盛的地區, 其它貓科類動物總是相對處於劣勢。比如在歐洲和北美所出土的獅類化石,在數量和地點上往往要遠大於同一時期的豹、美洲豹、美洲劍齒虎和鋸齒虎。獅類並沒有擴散到東亞,這很可能是由於東亞的山地森林(封閉型生境)不適於獅類這樣的集群動物生存,而更適於另一個崛起的大型豹屬動物——
虎 。化石證據表明, 虎與獅在輻射、擴散過程中, 總是採取生態位的分離來避免直接的進化競爭, 虎傾向於封閉型生境, 獅傾向於開放型生境。獅和虎在最後一次冰期時代的種群衰退, 是由於人類種群的繁盛所導致, 那些曾經占有統治地位的大型貓類,最終被
智人 所取代。
獅子的亞種較多,人類學界也對獅的亞種做出了不同分類,以前以 Lioncrusher's Domain的十三種分類法為準。其中包括已經滅絕的兩個亞種。註:巴巴里獅(又名北非獅、阿特拉斯獅,是獅子的指名亞種。已滅絕)、開普獅(凱布獅、好望角獅,已滅絕)、肯亞獅、馬賽獅(東非獅)、南非獅(克魯格獅)、剛果獅、索馬里獅、卡拉哈里獅、亞洲獅、西非獅(塞內加爾獅)、喀麥隆獅、羅斯福獅(蘇丹獅、衣索比亞獅)。
Hemmer先生在1974年提出八分法:①巴巴里獅(北非獅、阿特拉斯獅)(P.l.leo )、②波斯獅(亞洲獅)(P.l.persica )、③努比亞獅(東非獅)(P.l.nubica )、④剛果獅(P.l.azandica )、⑤克魯格獅(德蘭士瓦獅)(P.l.krugeri )、⑥開普獅(好望角獅)(P.l.melanochaita )、⑦加丹加獅(卡拉哈里獅)(P.l.bleyenberghi )、⑧塞內加爾獅(西非獅)(P.l.senegalensis )。
遺傳學上,現代獅被劃分為兩個支系:北非-西南非支系和南非洲支系。
最新公布的親緣地理研究表明,亞洲和非洲的獅子,按傳統分為多種不同的亞種是不科學和站不住腳的。2014年,負責貓科動物分類任務的IUCN SSC貓科動物專家組提出了不同於傳統的分類,將獅子分成兩個亞群,亞洲獅群和非洲獅群,非洲獅根據分布的區域分為西部、中部、東部、南部、北部族。在與非洲獅子工作小組一起,動物研究科學家和同事們進行分類譜系的製備,其中包括借鑑當前研究的新的分子數據,包括衛星提供的分布圖譜,完整的線粒體基因組和常染色體SNPs,強烈支持這種分類整理和識別對這些修訂的亞種的研究鑑定。鑒於一些地區的獅群微弱的保護現狀,這種新的分類整理立即被IUCN紅色名錄支持,對於下一階段的基於相干和科學合理的獅子保育策略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形態特徵 獅子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
貓科動物 。雄獅有鬃毛,而雌獅沒有。獅子擁有貓科動物中最大的頭骨和肩高,雄獸普遍的要大於雌獸。雄獸的頭體長一般在35-38厘米, 雌獸一般在28-32厘米。南非、埃及的標本比較大(這裡全部以雄體為準),頭體長一般都超過37厘米,38厘米和39厘米的標本也不少。最大的可達40.2厘米。東非的一般在35-37.5厘米之間。一向被認為是體型非凡的北非獅,頭骨並不大,最大的也僅有36厘米,頭體長的範圍基本上與東非獅相當。亞洲獅體型和非洲獅子體型相比身軀略小,全長3-3.2米。其中雄獅重180-220千克,雌獅重130-200千克。相對
非洲獅 ,亞洲雄獅的鬃毛比較少不是很濃密,在它的腹部和前肢肘部也有少量長毛,而它的尾端球狀毛也較大。
獅子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達。獅子的頭部巨大,臉型頗寬,鼻骨較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比較短,耳朵很圓,母獅的耳朵基本是短短的半圓,而美洲獅的耳朵則比較長,耳尖也比較尖。獅子的前肢比後肢更加強壯,它們的爪子也很寬。尾巴相對較長,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犬齒及裂齒極發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於外側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前足5趾,後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尾較發達。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
獅子的毛髮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雄獅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長,顏色越深的的雄獅,常常更能吸引母獅的注意。生活在非洲大陸南北兩端的雄獅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
棲息環境 獅子原來分布於除了
熱帶雨林 地區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亞和中近東地區,現在除了印度的吉爾以外亞洲其它地方的獅子均已經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獅子,目前獅子主要分布於非洲
撒哈拉沙漠 以南的草原上,因此現在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產。
過去除寒帶、亞寒帶外,獅子在所有的生態環境中都有,今天它們的生存環境大大地縮小了。它們比較喜歡草原,棲息於熱帶稀樹草原和草地,也可能在灌木、旱林和半沙漠中出現。
生活習性 集群 獅子通常
群居生活 ,一個獅群約有8到30個成員,平均為17頭。其中往往包含連續的幾代雌獅,至少一頭成年雄獅和一些成長中的獅幼仔。雌獅構成了獅群的核心,它們極少離開出生地。獅群包含2頭成年雄獅,但是肯定只有一頭是領頭的。成年雄獅往往並不和獅群呆在一起,它們不得不在領地四周常年遊走,保衛整個領地。一般它們能夠在獅群中做幾個月到幾年的頭領,這要看它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擊敗外來雄獅。
每一個獅群的領地區域相當明確,在獵物充足的地方可以小到20平方千米;而在獵物稀疏的地域中它們也許不得不建立大到400-1500平方千米的領地。幼小的雄獅長足夠強大(一般為5歲)後將擊敗某個獅群的老國王而成為新的統治者。多數雌獅成熟後留在原來的獅群里,個別則被趕走然後加入別的獅群。獅群的成員們一般會分散成幾個
小群體 來度過每一天,而當聚獵殺戮或者集體進餐時它們將匯集到一起。與其他貓科動物最不同的是,獅子屬群居性動物,是地球上最強大的貓科動物之一,非洲的其他貓科動物很難與之抗衡。
獅群中的母獅基本是穩定的,它們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個獅群。獅群也會接納新來的母獅。但公獅常常是輪換的,它們在一個獅群通常只待兩年(也有長達六年的記錄),要么是被年輕力壯且更有魅力的雄性趕走,要么是自己離家出走以尋找新戀情和家庭。還有,剛成年的青少年雄獅也會被獅群實施強制獨立制——趕走。這么一來,草原上就會多了一堆無家可歸的雄獅,這裡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發著魅力的壯年冒險家,還有被人打敗趕走的老獅子。這些流浪漢有時獨自行動,黯然生存,有時乾脆組成男性互助小組,在其中的成員征服了另一個獅群前,它們就是同甘苦共患難的好哥們,在草原上四處遊蕩,追蹤遷徙的獵物群。具說還有些雄獅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制附近的其他獅群,能同時維持兩個“家”。
一個獅群通常由4-12個有親緣關係的母獅、它們的孩子以及1至2隻雄獅組成。這幾個雄獅往往也有親屬關係,例如兄弟。獅群的大小取決於棲息地狀況和獵物的多少。東非的獅群往往比較大,因為那裡的食物充足。
領地 獅群會儘量避免與其它獅群遭遇,雄獅通過咆哮和尿液氣味標記領地。它們一般會在每天晚間狩獵前和黎明醒來開始活動前咆哮一番。雄獅將尿液排在灌木叢、樹叢或者乾脆排在地上,或者在經常行走的通道上留下這些刺激性氣味的標記宣示它們的領地範圍。有時,雄獅也會將糞便塗在灌木叢上用作標記。遇上入侵者,或者僅僅是不巧經過的陌生獅子,雄獅都會咆哮著警告來者,“請勿接近,否則格殺勿論!”有時候來勢洶洶的外來雄獅,或者也可能是獅群內部實力增強到一定程度的年輕雄獅,會向當前獅王發起挑戰,試圖取而代之,這時一場生死攸關的激烈廝殺在所難免。
獅群的領地範圍大小不等,例如在
卡拉哈里沙漠 的獅群可能會占到119-125平方公里的領地,而在
奈洛比國家公園 里生活的獅群,頂多能搶到3平方公里就不錯了。最大的領地能超過4平方公里,邊界用排泄物劃分。有時相鄰獅群間的領地有時會交疊。非洲獅的領地往往和斑鬣狗、豹等猛獸交叉,其間競爭不可避免。領地中豹、野狗等處於壓制地位,占有數量優勢的斑鬣狗群有時挑戰數量處於下風的雌獅群並且殺死它們。
捕食 獅群中,雌獅們是主要的狩獵者。儘管獅子在奔跑的時速高達每小時六十多公里,但是它們的獵物往往比他們跑得還快。狩獵時,這些大型貓科動物並不會注意風向,因而往往將氣味暴露給了它們的獵物;而且由於相比於它們龐大身軀的較小
心臟 ,獅子缺乏長途追擊的耐力,只衝刺一段路程後就筋疲力盡了。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它們不得不空手而歸。不管怎樣,獅群狩獵時總是小心翼翼地貼近目標,儘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用作遮掩的屏障隱藏自己,逼近獵物到三十多米的範圍內,然後突然地、迅疾地向目標猛撲過去。雌獅在奔跑中貼住獵物,然後一口咬住獵物的頸部直到它窒息死去。這時獅群的其他成員會一哄而上盡情美餐,混戰中往往是強勁的雄獅優先獨霸獵物,小一些的幼獅只分到少許甚至什麼都沒得到。雌獅往往集體圍獵,獅群成員們分散開圍成一個扇型包圍一群獵物,把捕獵對象圍在中間,然後從各個方向接近,伺機在被圍的獸群驚慌奔突時找準一個倒霉的傢伙下手。
獅群的捕食對象範圍很廣,常捕殺
非洲水牛 ,
瞪羚 ,
長頸鹿 ,但它們更願意獵食體型中等偏上的
有蹄類 動物,比如
斑馬 、
黑斑羚 以及其他種類的羚羊。有時候獅子還會打打
野豬 和
鴕鳥 的主意。如果非得為獅子列出一張食譜,上面可能會包括非洲大陸上體重能夠超過1000千克的所有
哺乳動物 ,以及多種鳥類和一些爬行類,比如龜。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印度、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索馬里、南非、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尚比亞和辛巴威。
可能滅絕:象牙海岸、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馬里、盧安達、多哥。
部分區域滅絕:阿富汗、阿爾及利亞、蒲隆地、剛果、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加彭、甘比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賴索托、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巴基斯坦、 沙烏地阿拉伯、 獅子山、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突尼西亞、土耳其、西撒哈拉。
獅子分布圖 繁殖方式 獅群中的母獅可能會在任何時候進入婚配狀態,而且母獅們這點上總有同步性,這種奇特有趣的現象科學家們還沒能透徹了解其背後的機制。不過這保證了獅群中的孩子們年齡基本相當,每個媽媽都能給不同的孩子哺乳,當有些媽媽出去捕獵,剩下的媽媽就會義不容辭地擔當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沒生育的母獅也會負起照看獅群孩子的責任,為它們舔毛,並陪它們一起玩耍。獅群中的母獅狩獵技術十分高超,由於獵物多,它們合作狩獵的成功率超過領域內大多數貓科動物。
母獅的妊娠期一般有100-119天,每次可能有1-6個幼仔(通常是2-4個)。幼仔剛出生的時候身上帶有赭石色的斑點,特別是腹部和腿上。幼仔們在四周大的時候開始嘗試吃肉,通常是媽媽回吐給它們半消化的肉食。長到6、7個月的時候,它們就基本斷奶了,這時候身上的斑點也慢慢消失。不過有個別傢伙直到成年都一直帶有這種斑點,雖然很不清晰。孩子們一般會隨著媽媽長到2歲左右,這時候男孩們就面臨嚴酷的獨立問題了。而要到性成熟,雌性得長到2-3歲,雄性則要5-6歲。
70%-80%的幼獅都活不過兩歲。這取決於食物情況,也面臨雄獅殺手。如果挑戰成功的雄獅要殺死的超過6個月大幼子,這時它們的媽媽會盡力帶著它們逃離獅群。圈養下的獅壽命最長超過30年。
另外不同獅群競爭也異常激烈,不少幼獅喪甚至成年獅子喪生競爭對手嘴下。據統計,獅子幼崽成年率僅三分之一。儘管出生時雄性幼仔數量高於雌性,但雄性幼獸和成年雄獸死亡率最高,它們常常喪生於不同獅群爭鬥中。
物種分類 亞群 獅子(2亞群) 1 獅子指名亞種 非洲獅群 : 學名:Panthera leo leo 英文名稱:West Africa subpopulation 非洲獅根據分布的區域分為西部、中部、東部、南部、北部亞群。 原產地:貝寧、布吉納法索、 尼日、奈及利亞、 塞內加爾 可能滅絕:加納、 幾內亞 區域性滅絕:象牙海岸、 甘比亞、幾內亞比索、 馬里、茅利塔尼亞、 獅子山、多哥。
2 亞洲獅 亞洲獅群 學名:Panthera leo ssp.persica 英文名稱:Asiatic Lion, Indian Lion 曾一度分布在地中海至印度,占據了大部份的西南亞,故其名為“獅子波斯亞種”。亞洲獅現今在野外的數量只有250-350隻,都只生活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爾森林國家公園。肉食動物,獵物主要是水鹿、花鹿、藍牛羚、印度瞪羚、野豬及家畜。21世紀初,印度共和國國徽上的圖案就是取材自阿育王石柱上的亞洲獅型。
亞種 獅子(8亞種) 1.
剛果獅 剛果獅 Panthera leo azandicus 分布於剛果民主共和國,韋萊河地區,東部省份。
2.
安哥拉獅 加丹加獅 ( 卡拉哈里獅 ) Panthera leo bleyenberghi 分布於安哥拉至剛果民主共和國南部加丹省。
肯亞獅 肯亞獅 (原亞科,現為 努比亞獅 的種群) Panthera leo hollisteri 分布於肯亞西部的索蒂克,維多利亞湖西北部。
喀麥隆獅 3.
南非獅 克魯格獅 ( 德蘭士瓦獅 ) Panthera leo krugeri 分布於南非德蘭士瓦和卡拉哈里。
4.
巴巴里獅 獅子指 名亞種:( 巴巴里獅 、 北非獅 、阿特拉斯獅) Panthera leo leo 是獅子的第三大亞種和指名亞種,僅次於開普獅。曾分布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埃及、突尼西亞、利比亞五國。
1925年被認為是滅絕。但1965年以後人們陸續在不少
馬戲團 或動物園發現了很多血統不純的
巴巴里獅 。
5.
開普獅 開普獅 (好望角獅) Panthera leo melanochaitus 也稱好望角獅、開普敦獅,或者凱布獅,是最大的已認可獅子亞種,主要分布於南非西開普省,於1858年被獵人殺盡。
6.
馬賽獅 努比亞獅 ( 東非獅 ) Panthera leo nubica 分布於東部非洲(烏干達,肯亞和坦尚尼亞)。
7.
亞洲獅 羅斯福獅 羅斯福獅 (原亞科,現為 努比亞獅 的種群) Panthera leo roosevelti 分布於蘇丹和衣索比亞。
8.
西非獅 塞內加爾獅 (西非獅) Panthera leo senegalensis 分布於撒哈拉以南,從塞內加爾到喀麥隆,包括馬里、布吉納法索、加納、貝寧和奈及利亞。
索馬里獅 索馬里獅 (原亞科,現為 努比亞獅 的種群) Panthera leo somaliensis 分布於索馬里和衣索比亞。
卡拉哈里獅 卡拉哈里獅 (原亞科,加丹加獅合併,取消此學名) Panthera leo vernayi 分布於南非的
卡拉哈里沙漠 。
穴獅 洞獅 Panthera leo spelaea 也稱為歐洲穴獅或是亞歐穴獅。通過
化石 和豐富的史前藝術得知,穴獅是獅子類中已滅絕的亞種。這個亞種是獅子類中最大的一類。1985年在Siegsdorf(屬德國境內)發現一隻雄性成年洞獅。它的肩高大約是1.2米,身長為2.1米,無尾。和現代獅在體型面積上無多大區別。這隻雄獅甚至都沒有其它這種亞種標本大。因此,這種
貓科動物 大約比現代獅大5%-10%。大概在10000年前,這種物種瀕臨滅絕。不過,還是存在一些跡象表明,直至2000年前,這個物種還存在於
巴爾幹半島 。
種群現狀 獅子最大的天敵是現代人類。人們的獵殺絕大多數和生存毫無關係,只是為了滿足不正常的殺戮欲。正是在它的驅使下,非洲的兩個亞種莫名滅絕,亞洲獅則幾近滅亡。如今這種非正常行為終於少了很多。非洲獅如今還要面臨棲息地喪失和疾病的困擾。爆發在草原上的傳染病能在很短時間內奪去數萬頭動物的性命,例如肺結核和貓類愛滋病(
FIV )。印象里獸醫界已經有了貓愛滋的疫苗,不過不知道是否都能適用,效果如何。
亞洲獅也面臨棲息地的問題。300多頭亞洲獅一起擠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保護區,生存壓力很大。據說人們有計畫將一部分亞洲獅遷移到其他保護區,為的是一旦出現疾病爆發或其他災難,還能有其他獅群倖存。不過在這個人口壓力巨大的國家,實行如此計畫確實也具有一定難度。
據推測,獅子人口在過去的21年中減少了大約43%(大約三代獅子,1993-2014)。根據47個相對良好的監測的獅子亞群的數量普查數據的時間趨勢分析,推斷出下降了43%。這些亞種群在2014年估計約為7,500隻獅子,占物種總數的很大一部分,因此監測的科學家們有信心將觀察到的趨勢套用於整個物種以及區域基地。
獅子作為弱勢群體的總體分類涵蓋了一個二分法:在四個南部非洲國家(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和辛巴威)和印度的獅子亞群樣本增加了12%,而樣本中觀察到的下降了60%是這些國家以外的物種群體推斷其非洲範圍的剩餘部分。換句話說,在其大部分範圍內,獅子符合瀕危的A2標準,三代的推斷下降率超過50%,但這一趨勢在數量上受到限制地理範圍內的少數亞種群的緩解。
這種二分法反映在不同紅色名錄中的物種列表中:在南非,獅子被紅色目錄列為最不瀕危的物種,而在印度則是瀕臨滅絕的物種,而在西非地區則符合極度瀕危的標準(2015年)。該物種在廣泛分布的地理範圍內仍然處於高威脅水平,因為獅子已經在近年的12個非洲國家滅絕,並且在最近可能在另外4個國家已經滅絕。
在導致衰退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為了捍衛人類生命和牲畜,棲息地喪失和獵物枯竭,以及而不分青紅皂白地殺戮。獵物基礎枯竭部分與棲息地喪失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偷獵和叢林肉類貿易有關(2013)。新興的威脅是非洲和亞洲的傳統醫學的骨骼和其他身體部位的貿易(2013)。此外,雖然獎獎勵選擇性狩獵對獅子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建議改進管理實踐(2014),因為當監管不力時,它也會導致數量下降。雖然當前注意力集中在獅子狩獵改革以確保可持續性,但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更難以解決並且可能會持續下去。觀察和推斷的減少量是基於直接觀察,適當的豐富指數,占地面積,發生程度和棲息地質量下降,以及實際和潛在的剝奪程度。
幾個亞種群一直保持穩定,其中亞洲唯一剩餘的亞種群(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爾森林地區生存)和南部非洲的幾個亞種群。在管理層得到適當資助的情況下,亞群的數量人口似乎是穩定的;圍欄是幾種有效的養護管理技術之一。然而,許多獅子亞群發生在管理預算低的地區,導致局部衰退甚至滅絕,例如在西非(2014)。人們對安哥拉、中非共和國和南蘇丹的獅子亞群知之甚少,但疑似後兩者的數量在急劇下降。
總之,根據標準A,更具體地說是A2abcd,將獅子評估為易受傷害。獅子的範圍和豐度分別超過標準B,C和D的脆弱閾值,因此這些標準對該評估不具有指導意義,而標準E未適用。易受攻擊的A2abcd與之前的評估相同,但具有不同的基礎方法。之前的評估是基於獅子會估計總數的可疑下降,其中必然包括低質量數據。在當前的評估中,沒有使用獅子的總估計數,因為有更好的選擇。現在有足夠的高質量數據用於獅子亞群的代表子集來計算觀察到的下降,從中推斷出物種整體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