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石繳槍

猴子石繳槍

1917年11月護法戰爭期間,北洋軍隊從南向北潰退。長沙是潰軍必經之地,學友會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組織學生自願軍擔負起護校的任務。18日,有一支3000多人的潰軍因為不知道長沙城的虛實,在一師以南的猴子石附近徘徊。毛澤東率領學生軍配合當地警察鳴槍吶喊,大放鞭炮。在這種突然襲擊下,本來就張皇失措的潰軍不敢抵抗,全部繳槍投降。長沙城免去了一場兵災。

基本介紹

  • 名稱:猴子石繳槍
  • 地點湖南長沙市猴子石
  • 參戰方北洋軍某混成旅之一部,毛澤東為首的學生軍
  • 結果:毛澤東為首的學生軍獲勝
  • 參戰方兵力:三千餘人
  • 傷亡情況:毛澤東為首的學生軍無一傷亡
    北洋軍潰兵傷亡不詳
  • 主要指揮官:毛澤東
  • 發生時間 :1917年11月
歷史背景,戰役經過,戰役結果,後世紀念,

歷史背景

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和地域撕裂:中央政府掌握在北洋系手裡,它有一個堅定的目標——武力統一;西南,掌握在地方實力派手裡,與北洋系分庭抗禮。
湖南地處南北交通大動脈——平漢、粵漢線上。“北兵”攻打南方,這裡是前線;“南兵”要討伐“北方”,這裡是進兵的前沿。湖南就像一塊木板,被戰爭這柄大鋸拉來拉去,被鋸得粉末四濺,遍體鱗傷。戰爭讓湖南大地田地荒蕪、房屋焚毀,百姓流離失所。“走南兵”、“走北兵”在上個世紀前期,是百姓心中難以抹去的噩夢。
“放不下一張書桌”,同樣適用這個時期的湖南校園。毛澤東在校的五年里,一師曾屢遭兵災、三次駐過重兵。
第一次袁世凱稱帝,湯薌銘部李佑文旅駐紮。第二次是1917年底,桂軍譚浩明一部駐紮。第三次是1917年至1918年,張敬湯的旅部駐紮。
1917年9月,執掌中央政權的段祺瑞,任命雖為湘人卻是北洋系骨幹的陸軍次長傅良佐為湖南督軍。
傅良佐一入湘,原督軍、省長譚延闓走了。湘軍內部隨之分裂,湘軍大將林修梅劉建藩扯起“獨立”旗幟,與傅良佐兵戎相見。此時,西南地方勢力的盟主——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也不願北洋系染指湖南,派出廣西督軍譚浩明率部和湘軍(部分)組成湘桂聯軍,與北洋政府的部隊展開激戰。
經過兩個月的戰事,北洋軍被打敗。傅良佐在湘桂聯軍逼近長沙時,於11月15日與北洋政府任命的省長周肇祥倉皇逃離長沙。
在傅去而譚未來之時,長沙成了真空地帶,市內一夕數驚,市民驚恐萬分。
五四運動前夜的近代中國,正處於令人難熬和困惑的沉悶歲月。這一切使人迷惘,但又迫使新一代的先進分子不得不重新考慮天下國家之大計和個人的立身處世之道等問題。這一群體中就包括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
1913年春至1918年夏(1913年春—1914年春在第四師範,1914年第四師範合併到第一師範),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學習,前後共做了五年半的師範生。當時湖南第一師範在校長孔昭綬主政下,“采最新民本主義規定教育方針”,以“人格教育、國民教育、實用教育為實現救國強種惟一之宗旨”,強調人格和學識的全面培養。1917年夏,毛澤東利用暑假空餘時間,邀約同學以“遊學”的方式進行社會實踐。他們身無分文,先後遊歷了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等5縣的一些鄉鎮,通過給學校、店鋪、廟宇和居民寫對聯、作詩文或提供其他服務來解決食宿和路費,行程900多里,歷時一個多月。在遊學中,他們廣泛接觸了農民、船工、財主、縣長、老翰林、勸學所所長等各種人。1918年春天,毛澤東又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到湘陰、岳陽、平江、瀏陽等縣農村進行了半個多月的實地考察。通過遊學,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了解了農村社會,接觸了農村各階層民眾,鍛鍊了自己的社會活動能力,為他們日後養成注重調查研究之風,關注農民農村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一師範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在“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思想指導下,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非常熱愛體育鍛鍊,如日光浴、風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長途跋涉以及體操和拳術等。1917年10月校友會改選,毛澤東擔任了校學友會總務兼教育研究部部長。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學友會開展了如成績展覽會、講演會、論辯會、運動會等許多課餘活動。這年下半年,學友會成功地舉辦工人夜校。同學們親自起草招生廣告,主持開學儀式,兼任教員,與工人建立了深厚感情。
猴子石繳槍
青年毛澤東

戰役經過

1917年11月,戰敗的北洋軍第八師王汝賢大部隊由湘潭株洲向長沙潰退。3000多名官兵不知長沙虛實,在距學校南端幾里地的猴子石徘徊,窺視長沙城。
長沙城又一次處於被潰軍劫掠的威脅之中,而距猴子石只有幾里路的一師更是首當其衝。
一師學生、教員同市民一樣,惶惶不安,深恐發生意外變故。11月15日左右,全校同學集中禮堂,聽學監方維夏部署:一師位於長沙南郊,正是潰軍北撤的必經之路。為了躲避潰軍進校占屋,打劫搶掠,傷及學生,全校師生須集中在城東五里的阿彌嶺暫避,速作準備,聽號令出發。師生等了很久,就是不聞號令。
青年毛澤東紀念館裡,陳列著“不聞號令”的由來:一師學友會總務毛澤東建言,阻攔了這種消極行動。
毛澤東分析說,留校可保全全,離校倒有危險;如果全部離校,學校空空如也,潰兵就來打劫。校方採納了毛澤東的建議,決定組織師生護校。
毛澤東組織同學們將桌椅板凳搬出來,堵住所有通向外界的校門,並在院內構築壁壘,準備作戰。同時他還採取從前湖南農民護院的老辦法,率領學生們將嫩竹削成十分銳利的鋒尖,插在校園圍牆上,並布置學生在各個通道處“持槍”站崗,“晝夜巡邏,警衛非常”。兩天以後,有些零星潰兵開始進城,並躑躅於長沙街頭。他們經過一師門前時,見大門緊閉,有“兵”巡邏,也就知難而退。
過了兩天,就發生王汝賢部隊潰兵徘徊猴子石、窺視長沙城的一幕。毛澤東探知情況後分析:這些潰兵既驚慌,又疲勞,並不知道桂軍是否進城,所以在那裡徘徊;如果明了城裡的底細,肯定進城掠奪,一師首當其衝。當今之計,只有主動出擊,設法趕走潰兵。
校長孔昭綬支持了毛澤東,他認定這個學生的底氣:首先,毛澤東曾當過半年兵,有著較好的單兵素養,而且明了軍隊的基本情況;再者,早在1916年秋,學校曾組織學生自願軍,全校編為一個營,軍事教員任營長,進行一些簡單的軍事訓練,已有一支“基本部隊”;第三,毛澤東是學友會的總務,在師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而且還是自願軍的連長,能指揮得動學生。
孔昭綬權衡再三,決定支持毛澤東去冒險。
經過一番周密籌劃,毛澤東開始實施“出擊計畫”——組織起一支由100餘名健壯膽大的同學參加的志願軍。接著,毛澤東持學校公函前去南區警察局借人,請求他們派員增援。
吃罷晚飯,學生志願軍穿上平日操練時的軍裝,手持自製木槍等“武器”,同“借來”的20餘名荷槍實彈的警察一道,整齊地集合在操場上。毛澤東作了簡短的戰鬥動員後,命令兵分三路潛出學校,悄悄埋伏在猴子石附近的幾個山頭上,以形成對潰兵的包圍之勢。
毛澤東親率南路軍,由妙高峰下去,穿過鐵路,迂迴到北洋潰軍正面,準備阻攔其進路。其他兩路則分別包抄潰軍的後路和東路。西路則是湘江——一道天然防線。警察則扼守學校背後的制高點——妙高峰山頭。行進中,沿途又有一些經過學生髮動起來的農民和工人夜學的學員,手持農具、木棒、銅鑼和大鼓等,陸續加入隊伍。
夜深人靜。各路隊伍已“各就各位”。當潰軍進入到學生和警察等潛伏的地域不遠時,毛澤東立即命令埋伏在山頭上的警察鳴槍三響。霎時間,只見寫有“桂”字、“湘”字和“粵”字的燈籠,一起點燃。漫山遍野,燈火通明。隨後,毛澤東又令警察放了一陣排槍,命令志願軍成員在洋油桶里大放爆竹。槍“炮”聲、軍號聲、鑼鼓聲、呼喊聲……如狂風驟起,一場“激戰”就這樣打響了。
稍頃,毛澤東命令停止打槍,並讓幾個同學用桂林話一遍遍高喊:“傅良佐逃走了,桂軍已經進城了!……你們被包圍了,趕快投降吧……只要你們放下武器,就放你們回家……”潰兵本來就如驚弓之鳥,最怕桂軍另路先入長沙城,對他們迎頭痛擊。現在“桂軍”就在眼前,他們慌得手足無措,也就不敢動彈了。毛澤東趁勢派出代表前去交涉。不一會,潰軍們紛紛舉起白襯衣,表示願意投降繳械。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在兩軍交鋒的戰場上擔任指揮員,而且不損一兵一卒就打了勝仗。毛澤東的同班同學鄒蘊真問他:“萬一當時敗軍開槍還擊,豈不十分危險了?”毛澤東解釋說:“敗軍若有意劫城,當夜就會發起攻擊;他們沒有攻城,必是疲憊膽虛,不敢經過長沙北歸,只得在此困守,所以我知道對他們一呼,他們必從,當時的情勢使之然也。”可見,毛澤東的軍事謀劃是建立在對北洋軍閥潰軍心理正確分析和判斷基礎上的。事後,一師的師生乃至長沙的警察,都對年僅24歲的毛澤東的膽識和應變能力深表讚賞,稱他“一身是膽”,並取外號叫他“毛奇”(19世紀普魯士名將)。

戰役結果

當晚,在安排好已繳械的潰軍食宿後,一師師生集體出動,一齊前來收拾戰利品。他們扛的扛,抬的抬,槍枝竟堆滿了禮堂。
第二天,毛澤東等又領來了長沙商會籌集的潰兵回家的路費。商家們因害怕潰軍久留長沙擾亂地方、危害經營,也就捐出了這筆款子。潰兵每人領到了5至7塊大洋,也就登上了將開往武漢的火車。就這樣,毛澤東等“兵不血刃”地遣散了這支隊伍。
學校保住了,長沙城也避免了一場災難。毛澤東機智果敢,不傷一人,率一群“秀才”繳了數十倍於己的“武士”的槍。

後世紀念

長沙猴子石大橋東岸、橋頭堡北邊的“猴子石”石碑是2009年6月29日重立的,“猴子石”三字由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唐雙寧題寫。碑的背面道明了“重立”的由來。這裡原有一塊巨型石頭,本叫“浦石”,因形似猴子,石稱“猴子”地名也“猴子”。原石位於現猴子石大橋東南角長沙三水廠水泵房北側,1973年因修水泵房而遭毀棄。其所以重立石碑,是因為毛澤東第一次指揮“作戰”在這裡,也是他“渾身是膽”性格閃光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