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把草根,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 L.的根。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具有厚腸止瀉,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弱,濕邪傷中,久瀉久利,跌打損傷,瘀滯疼痛,風濕痹症,肢節不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狼把草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鬼針草屬
- 種:狼把草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
- 用量:內服:煎湯,6-15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甘,性平。
歸經
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
厚腸止瀉,活血止痛。
主治
脾胃虛弱,濕邪傷中,久瀉久利,跌打損傷,瘀滯疼痛,風濕痹症,肢節不利。
相關配伍
治闌尾炎,跌打損傷:狼把草根2兩,水煎服。(《哈爾濱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
採集加工
夏、秋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高20-150厘米,圓柱狀或具鈍棱而稍呈四方形,基部直徑2-7毫米,無毛,綠色或帶紫色,上部分枝或有時自基部分枝。葉對生,下部的較小,不分裂,邊緣具鋸齒,通常於花期枯萎,中部葉具柄,柄長0.8-2.5厘米,有狹翅;葉片無毛或下面有極稀疏的小硬毛,長4-13厘米,長橢圓狀披針形,不分裂(極少)或近基部淺裂成一對小裂片,通常3-5深裂,裂深幾達中肋,兩側裂片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3-7厘米,寬8-12毫米,頂生裂片較大,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11厘米,寬1.5-3厘米,兩端漸狹,與側生裂片邊緣均具疏鋸齒,上部葉較小,披針形,三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單生莖端及枝端,直徑1-3厘米,高1-1.5厘米,具較長的花序梗。總苞盤狀,外層苞片5-9枚,條形或匙狀倒披針形,長1-3.5厘米,先端鈍,具緣毛,葉狀,內層苞片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9毫米,膜質,褐色,有縱條紋,具透明或淡黃色的邊緣;托片條狀披針形,約與瘦果等長,背面有褐色條紋,邊緣透明。無舌狀花,全為筒狀兩性花,花冠長4-5毫米,冠檐4裂。花葯基部鈍,頂端有橢圓形附器,花絲上部增寬。瘦果扁,楔形或倒卵狀楔形,長6-11毫米,寬2-3毫米,邊緣有倒刺毛,頂端芒刺通常2枚,極少3-4枚,長2-4毫米,兩側有倒刺毛。
生長環境
生於路邊荒野及水邊濕地。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
性狀鑑別
主根不甚明顯,支根圓錐狀而多分歧,乾後為灰褐色,表面有縱紋。
藥理作用
有增進消化功能。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主赤白久痢,小兒大腹痞滿,丹毒,寒熱,取根、莖服,煮之。”
2、《本草圖經》:“積年疳痢,頻服之。”
3、《東北藥植志》:“煮汁,可止盜汗。”
附註
《南京民間藥草》:“狼把草根,用量最多五錢,多則有麻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