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裘尨茸,一國三公,諺語。意思是指一國之內出現了三個頭領,頭領多了,意見不一,不利於成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狐裘尨茸,一國三公
- 拼音:hú qiú máng róng ,yī guó sān gōng
狐裘尨茸,一國三公,諺語。意思是指一國之內出現了三個頭領,頭領多了,意見不一,不利於成事。
狐裘尨茸,一國三公,諺語。意思是指一國之內出現了三個頭領,頭領多了,意見不一,不利於成事。釋義 狐裘:代指身穿裘皮、位居高官的人。尨茸(méngróng):蓬鬆、雜亂。意謂一國之內出現了三個頭領,頭領多了,意見不一,不利於...
《狐裘歌》是先秦年代所創作的一首詩詞,出自《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先秦詩卷二。 詩詞原文 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詩詞注釋 〖《詩紀》雲。一作狐裘詩。〗 〖《左傳》曰:晉侯使士蒍為二公子築蒲與屈。不慎。置薪焉。
狐裘尨茸,漢語成語,拼音是hú qiú méng róng,意思是用以比喻國政混亂。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出處 《左傳·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成語解釋 用以比喻國政混亂。尨茸,蓬亂的樣子。同“狐裘蒙戎...
尨茸 尨茸,讀音méng róng,漢語詞語,意思是雜多紛亂的樣子。解釋 1、蓬鬆。2、也作“蒙茸”、“蒙戎”。3、雜多紛亂的樣子。4、叢雜﹐雜亂。出處 《左傳.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退而賦日:“狐裘尨茸(34),一國三公,吾誰適從(35)?”及難(36),公使寺人披伐蒲(37)。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38)。”乃徇曰(39):“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斬其祛(40),遂出奔翟(41)。(以上僖公五年)...
18 士蒍(wěi委):春秋時晉國大夫。狐裘:《左傳·僖公五年》載,晉國政令不統一,士蒍感嘆而作:“狐裘尨茸(mángróng忙容),一國三公,吾誰適(dí敵)從!”尨茸:雜亂的樣子。19 扌豆(duǎn短):即短。20 詞自己作...
”退而賦日:“狐裘尨茸(34),一國三公,吾誰適從(35)?”及難(36),公使寺人披伐蒲(37)。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38)。”乃徇 曰(39):“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斬其祛(40),遂出奔翟(41)。 (以上僖公...
狐裘歌 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鵠歌 悲夫黃鵠之早寡兮。七年不雙。宛頸獨宿兮不與眾同。夜半悲鳴兮想其故雄。天命早寡兮獨宿何傷。寡婦念此兮泣下數行。嗚呼哀哉兮死者不可忘。飛鳥尚然兮況於貞良。雖有賢雄兮終不...
退而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此兩則材料因其押韻,經常被作為賦體文學醞釀期作品的例子,雖有一定道理,但莊公、姜氏、士蔿所“賦”,皆為即時性的口頭韻語,短短兩三句,更未以“賦”名篇,因而不能說是早期的...
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無所適從”。成語故事 北朝齊國的魏蘭根,見識不凡,身材魁梧,機警而有才能。魏母去世後,要在常山郡境內下葬。當地有一個周圍長滿了柏樹的祠堂是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