狍茸,中藥名。為鹿科動物狍Capreolus Capreolus (Linnaeus)雄性未骨化的幼角。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各地。具有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之功效。常用於虛勞羸弱,腰膝酸軟,筋骨疼痛,陽痿,不孕。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狍茸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綱
- 目:偶蹄目
- 科:鹿科
- 種:狍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西北
貯藏,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一、藥材性狀,二、飲片性狀,相關論述,附註,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蛀,防潮
入藥部位
雄性未骨化的幼角。
性味
味甘、鹹,性溫。
歸經
歸腎經。
功效
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
主治
用於虛勞羸弱,腰膝酸軟,筋骨疼痛,陽痿,不孕。
相關配伍
1、配伍當歸、烏梅可治精血俱虛,營衛耗損,潮熱自汗,怔忡驚悸,肢體倦乏,一切虛弱之證(《濟生方》)
2、腎虛、陽痿:狍茸20g,肉蓯蓉50g,共研細末,每次服5g,日服2次。
3、虛寒崩漏:狍茸5g,阿嬌12g,艾葉炭、當歸各10g。水煎服。(2-3方出自《實用中草藥原色圖譜》)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沖,每次3g,每日9g;或浸酒;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陽虛陽亢者禁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春季鋸茸,洗去茸毛上的污物,用線封口,纏上麻繩,固定在架上,置沸水中煮過數次,自然風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噴酒,放火上烤軟,切片,乾燥。
形態特徵
狍又名麅子、狍子。中型鹿類。體長約1.3m,體重約35kg。雄獸有角,較短,分三叉呈樹枝狀,每年冬季脫落1次。無獠牙,耳朵和眼都大,頸長,尾很短,隱於體毛內。四肢頗長,後肢略比前肢長。冬季,毛棕黃色,夏季毛栗紅色,臀部灰白色。
生長環境
棲於丘陵、山地的疏林地帶,特別是林緣或溝谷的灌草叢中。晨、昏活動,三五成群,食青草、嫩枝、樹皮等。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各地。
鑑別
一、藥材性狀
全長多為5-7cm,直徑2-2.5cm。基部較粗,頂端漸細,先端鈍。全體布滿灰褐色茸毛,茸體有縱棱。質堅硬,斷面有細孔。氣腥,微臭,味鹹。
二、飲片性狀
呈類圓形片狀,周邊紅棕色或棕色,質輕。
相關論述
1、《中國藥用動物志》:“套用同鹿茸,功效稍遜。”
2、《內蒙古藥用動物》:“可以代替鹿茸入藥,但功效稍遜。”
附註
狍血有調經的功能。用於月經不調(狍血煮成塊,晾乾,研粉,開水沖服,每次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