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經濟是指由於高考狀元而引起的經濟效應。狀元及第,榮耀故里,古往今來皆如此,只是,今天又增加了一項內容,及第的狀元成為別人貼金的對象,各類社會教輔機構“巧妙”甚至無恥地借用“狀元”,除此之外,一些學校同樣借用狀元,從“明天學校以我為榮”這一司空見慣的標語就可見一斑了。以前,這一標語還是很純潔的,現在,也慢慢融入許多經濟成分,誰不願意就讀“狀元學校”,這一願意其實就是看得見的經濟效益。可以說,“狀元”經濟開始滲透到普通學校和各類社會教輔機構中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狀元經濟
- 社會觀點::獎金“指揮棒”可能誤導考生
- 案例:2007年福建省
- 獎勵:2007年四川省文科狀元張晨
狀元政策,分析,社會觀點,反對:獎金“指揮棒”可能誤導考生,支持:重獎狀元外國也有,獎學金倡導時代精神,評論,法理問題,概述,其他學生受到不公待遇,對學校教師所應當享受的資源的掠奪,尖子生本身面對的問題,經濟規則與人文關懷,小說中的狀元經濟,狀元經濟的反思,
狀元政策
“狀元”產生經濟效應從來就不是新鮮事。 記者對四川省前幾屆高考狀元調查發現,歷年來的狀元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幾乎都有幾十萬元之多。
2007年四川省文科狀元張晨,當年除了獲得清華大學、博瑞地產高額的獎學金外,其辦學機構德瑞集團還獎勵了張晨5萬元現金,其直接收入就超過10萬元。而狀元給其所在學
校和老師帶來的更多。當年,培養出狀元的成都外國語學校也獲得了60萬元的獎勵。當年學校表示這些獎金將按一定比例獎給全校教師。該校一位老師告訴記者,當年張晨為其家庭和學校帶來的直接經濟效應就達到70多萬元,而間接的經濟效應——品牌,對學校來說則是不可估量的。 2004年,什邡市考生汪恆獲得高考全省理科狀元,什邡市一次性給其母校什邡中學10萬元的獎勵,其中包括給校長鬍曉明的2萬元獎勵。另外,兩家企業也獎勵了學校10萬元。當年,樂山市犍為縣政府也曾對全縣的高考優秀者作出重獎承諾,並給排列全省第五名的樂山市理科狀元黃霞蔚獎勵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
正因為各地都對高考狀元有獎勵政策。為此,此前當廣安職業考生張非因屢次被北大、清華退學、屢次高中復讀,又獲狀元時,引得社會質疑其行為是為獲取當地政府的高額獎金。張非2003年就曾考入北大,次年退學返鄉,被一所民辦學校挖去,代表該校參加2005年高考,結果考上清華,獲得10萬元重獎。之後,張非又退學,以南充另一所民辦學校學生的身份參加當年高考,又輕鬆獲取重獎。
分析
對於狀元的獎勵,最突出的一個案例是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狀元陳默。獲狀元後僅僅一個月,陳默個人就獲得各方面獎勵68萬元,全家在為錢多發愁了一段時間後,最終捐出50萬元給了一所中學。陳默一家的苦惱當時在全國各地引發了熱烈討論,許多外地網友紛紛感嘆,福建對教育的重視實在是“太有財了”!自此,官員們用獎勵高考狀元的方法彰顯其對教育的重視的做法也受到了很多質疑。
“狀元是功利社會的‘消費品’”,一位國家級重點中學的老師告訴記者,從學校的角度,高考狀元也是不得不炒的,因為“學校有這種需求”。“學校的升學更好,自然優生更多,優生更多自然以後考得更好,這樣形成一個循環以後,學校的品牌就出來了。收費自然也會見漲。”據這位老師透露,該校近年來上名牌大學的考生都很多,對外地生或沒上學校控制線的考生的收費“起步價”也已經從3萬元上漲到了4萬元,然後按低於分數線每10分加收5000元計價。“學校出的高考
狀元多了,擇校生的收費也就增多,這已經成為教育領域公開的秘密。”
社會觀點
反對:獎金“指揮棒”可能誤導考生
對於重獎狀元,大多數反對者認為狀元存在偶然因素,“運氣”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1分或幾分之差,就讓狀元和非狀元在精神和物質待遇上產生天壤之別,無論有多少堂皇
的理由,都是不公平的,起碼是不合情理的”。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給予狀元們以高額獎勵,極容易給其他考生或者低年級的學生造成分數為王的觀念,不利於現在的素質教育。同時也容易給學生形成錯誤引導:比如學生和家長就會將學習的目的看成是獲得狀元,獲得狀元才算成功;比如有的高中就會將自己的主要工作定位於培養高考狀元,就會為少數尖子生開小灶,甚至強迫已被一類大學錄取的考生不去報到留待明年衝刺高考狀元;比如政府教育職能部門就會用是否獲得各級高考狀元作為評判各高中教育質量的一個標尺;比如社會各界會因此將他們手中掌握的支持教育的各類資源集中到少數狀元身上,而把更多的貧困學生忘到腦後!
支持:重獎狀元外國也有,獎學金倡導時代精神
支持者認為,狀元雖有一些運氣的成分,但這些狀元卻基本都是全面發展的典型,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有很好的習慣。這個成績其實只是在一個側面表現了他們的優秀。而且重獎狀元可以鼓勵更多的人用自己的努力獲得社會的認可,“用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包括金錢,正大光明地讓孩子們明白,學習也可以致富,沒什麼不好。”
“為什麼其他行業都獎勵狀元,獎勵優秀者,教育行業針對學生的獎勵就錯了呢?比如我們國家及企業重獎奧運金牌,不就是重獎狀元嗎?”新浪網上一位網友也留言道。而一位留學美國的留學生認為,重獎狀元也並不是中國才有,其他國家也有,被好的大學錄取,獲得的全額獎學金,其實算下來也有好幾十萬。 2009年7月5日,剛剛為狀元發獎的博瑞地產表示,獎學金的意義超越了獎金本身的價值,而是體現出在全社會範圍內倡導一種奮發向上、勇爭第一的時代精神。從這一點上,狀元們追求第一的精神和其企業價值如出一轍,為此該企業才從2003年起就設立了“百萬獎學金”,專門獎勵每年的省市高考狀元。同時,該企業負責人也認為,這樣做,也展示了其企業尊重人才的戰略和投身全民教育事業的責任感。
評論
高考狀元歷來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自然,狀元的美名背後帶來的經濟效應也非同一般。
各類社會教輔機構明目張胆地搶去“狀元經濟”這塊肥肉了,公辦學校怎肯就此罷休,也難怪有些老師憤憤不平起來,“似乎是這些教輔機構培養出了考上北大、清華的高材生,我們這些全日制公辦學校倒成了配角”,“優異成績的取得,是他個人努力的結果,更是任課老師們幾年辛勤培育的結果,絕對不可能是這家培訓機構的功勞”。其實,這話說得也過於絕對了,難道這不一樣是往自己的臉上貼金嗎? 說實在的,大家都別爭搶“狀元”經濟這塊肥肉了,一爭搶,只能讓教育陷入無序的競爭,讓家長陷入唯“狀元”是選的擇校的心理,這絕非好事。家長要望子成龍,自然就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就讀,什麼是最好學校,“狀元學校”當然是,除了選擇“狀元學校”,家長還得選擇“狀元培訓”。因此,“狀元”效應使家長不再為選擇學校而煩惱,只要將孩子送往與“狀元”有關的學校、培訓機構就行了,這一送,許多家長說送走了許多人民幣!
誰也別拿“狀元”說事,誰也無須往自己的臉上貼金,爭搶起來,受傷的是教育,也是家長。現在有人要用“狀元”說事,有關部門就必須規範“狀元”,不讓“狀元”成為教育品牌的鑄就者。筆者悲哀地看到,“狀元”一誕生,就大大有人“以狀元為榮”了,“狀元學校”極力宣傳“狀元”,“狀元培訓機構”極力宣傳“狀元”,收購“狀元”的“狀元大學”也極力宣傳“狀元”,“狀元”成為一時的風雲人物!這種現象,絕不是正常的教育所為,帶有明顯的經濟
目的,而是一種已經扭曲的“狀元經濟”。 “狀元”一旦失去傳統意義的“光宗耀祖”,就很危險了,如果人人都一哄而上爭搶 “狀元”,扭曲的“狀元經濟”就會危及家長,為害教育,有關部門怎么還能袖手旁觀?
網民“克勤克儉”說,社會發展需要對文化、對知識的追捧,而不是讓狀元變成社會熱捧的“香餑餑”,“狀元經濟”必須降降溫了。
合肥市市民汪宇表示,“狀元經濟”的興起與社會的“狀元情結”密不可分,“唯‘狀元’論、唯分數論的思想依舊根深蒂固,值得所有人反思。”
安徽蕪湖一名中學教師陳健表示,狀元是一個人,但狀元的成績卻不是一個人的成績。高考成績不能作為政府評價教育部(微博)門、教育部門評價學校、學校評價教師、家長評價學校的唯一指標。
“狀元成了商家牟利的‘工具’,成為騙錢的手段。這不僅與教育的初衷不符,更會給狀元們傳遞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陳健說,“也會對其他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不好的示範和錯誤的價值觀。”
專家認為,“狀元經濟”本身取決於供需關係,“狀元經濟”在商業領域本沒有違法違規。但在社會價值層面,過分炒作,會導致已經偏失的價值標準愈加失衡。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微博)新聞學院副院長高海波認為,“狀元經濟”是一種傳統的思維和現代市場經濟的畸形結合。“我們必須有一種清醒的認識,教育是為了求知而不是考試成績。”
安徽大學(招生辦)社會學教授范和生認為,素質教育發展到今日,教育部門已嚴禁“炒作”狀元,但“狀元經濟”還如此紅火,值得警惕。“各界應思考衍生‘狀元經濟’的土壤。”范和生說,“應該從教育管理部門、社會組織、媒體、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等多角度來形成一種更好的對教育的理性投入機制,彰顯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公共服務水平。”
法理問題
概述
“掐尖兒”的流程是這樣的:學校選定一個目標,觀察他在歷次考試中的勢頭,然後在高考前的關鍵時刻,讓線人提供他的信息,尤其是家長的聯繫方式。然後,跟學生家長接觸,動之以情,曉之以利,讓學生主動轉學到自己的學校來。如果說高考移民涉及到一系列戶籍、學籍、檔案問題的話,那么在同一個地區的轉學相對簡單得多。 在這個過程中,受益學校一直是身處幕後的。表面上,是學生出於自身前途的自主選擇,與任何學校的小動作無關。於是,“掐尖兒”也名正言順地成了法理之外的問題。被掐尖的學校,無論為培養尖子生付出了怎樣的心血,都沒有法理的依據。
而法理,原本是關於公平與公正的。
其他學生受到不公待遇
教育資源無條件向尖子生傾斜,其他學生無形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磨尖掐尖》談到,每個重點高中,到了高三階段,都要分出火箭班、重點班和普通班。這種區別是高考的演習,是在高考之前就預先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種前途預言性質的裁決,給學生造成了怎樣的心理問題,很少有人關心。而這種顯而易見的不公平,很少為學生和家長注意——優勝劣汰,是大家接受的法則,而區別對待優秀和非優秀,也是大家接受的法則。目前,沒有一個普通學生的家長為了孩子受到了不如尖子生的待遇,而把學校告上法庭。
對學校教師所應當享受的資源的掠奪
教育資源的整體傾斜是對學校教師所應當享受的資源的掠奪。此前,媒體一直在報導,江浙一帶的中學,為尖子生提供的條件比青年教師更為優越。青年教師不得不把公寓讓出來給尖子生,而他們住在筒子樓里。這實際上只是表面問題,更深層次的,是教師與尖子生人格上的不對等。北京海淀藝校辱師和湖北殺師事件,頻頻被媒體曝光,原因並不偶然。在《磨尖掐尖》中,尖子生可以對老師置之不理,甚至出言不遜乃至動粗。而老師,對此只能是忍氣吞聲。除非極端惡性的事件,否則不會訴諸法律。學校的態度更是息事寧人,校長甚至用忍辱負重來安慰老師。,一切都是因為,尖子生有可能為學校創造更大的效益。
尖子生本身面對的問題
在“磨尖掐尖”的過程中,表面看,尖子生享受著所有的資源便利,但實際上,這個群體是學校競爭的賭注。學校為了得到高考狀元,往往會勸說尖子生放棄保送上大學的機會。而冒險失敗的結果,顯然會成為尖子生終生的遺憾。高考是一錘定音的,成敗沒有人能夠預料到。如果尖子生在高考中失利,又錯過了保送機會,沒有法律可以追究學校的責任。
這樣一場由單向競爭引發的“掐尖兒”運動,無時無刻不在考量著法理的公平與道義。所有的人都可能是實施者,所有人又可能轉眼變成受害者。但是,依舊是集體沉默。
經濟規則與人文關懷
小說中的狀元經濟
當一個社會現實,人所共知又集體沉默、傳言滿天又查無實據的時候
,是文學作品發言的最佳時機。這種“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在新聞媒體無比發達的今天之所以還有存在的空間,有發出聲音的可能,其原因也在於此。小說變成揭穿行業“潛規則”的工具,就仿佛把文學作品命名為“現實主義”一樣,是它作為公共媒體的職責之一。而且,小說履行這樣的職責不是第一次,此前的“官場小說”、現在的“底層寫作”,小說的功能都類於此。只是,隨著“官場”外延和“底層”外延的不斷擴大,小說原本的刺穿功能、說真話功能部分喪失了。 儘管《磨尖掐尖》是對狀元問題做冷處理的小說,是從背面思考高考的小說。但是廣義上它依然是狀元經濟的一部分。它依然需要靠“狀元”這樣的字眼來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思考。那么當所有的東西,無論是質疑還是批判,都被一種經濟規則收編的時候,小說靠什麼樣的底蘊來對社會發言?
狀元種子選手鄭勝瘋了。圍繞他所形成的狀元經濟圈還沒有獲利就土崩瓦解。處於出賣邊緣的班主任費遠鐘克制了自己的衝動,沒有充當出賣尖子生的奸細,他充滿疑惑地自覺斬斷了獲利的途徑。所有的人都掙扎在這個體制中,他們沒有完全被馴化,他們在反抗,或慘烈或茫然。
狀元經濟的反思
由此生髮出來的一個更為深廣的社會問題是,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狀元,如何對待高考。
科舉時代考中狀元,是走向仕途的途徑。一旦及第,馬上可以朝中做官,從此職業無憂,前途無憂。但是,如今的狀元,卻僅僅是進入大學的一次選拔,職業生涯遠未開始。而務實的職業態度,對一個狀元來說,對一個尖子生來說,顯然比成績的光環更為切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