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即中國古代舉人考取進士時,當時
狀元的那份
考卷。中國共有700多位狀元,所以應該有700多份狀元卷。但由於
歷代的戰火原因,使得大部分狀元卷都流失了。
價值
狀元,是封建社會
科舉制度的產物,中狀元是封建社會眾多讀書人的夢想。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中期創立,到清朝末年廢除,有著1300年的歷史,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有案可查者620餘名。但由於改朝換代,存於宮中的狀元卷大都已毀於戰火之中,我國大陸地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都沒有發現一件存世的真品狀元卷。
趙秉忠狀元卷
出現
在1983年春,青州市鄭母村的趙煥彬,向青州市博物館獻出了他家珍藏400多年、其祖先——明代萬曆年間的
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俗稱狀元卷。後經專家鑑定,確認為海內外孤本,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明代萬曆年間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中國大陸地區現存的惟一一份狀元卷,於1983年在山東青州市發現。這份狀元卷是宣紙,長3.3米,寬38厘米。全卷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約長70厘米,是填寫考生姓名、機關、年齡等,上溯三代的基本情況;中間部分2米多長是正卷,為館閣體小楷書寫,朱筆斷讀,句末畫有紅圈,是典型的
八股文。正文之前有萬曆皇帝的頂天
朱批6個大字:“第一甲第一名”。最後面的一部分約長55厘米,列有9位讀卷官的職務、姓名。9位讀卷官中有3位是吏部、戶部、刑部尚書,均從六部九卿中選派出來。
狀元卷2460個字,寫得極其端正漂亮。
中國
科舉制度自隋朝中期創立到清朝末年廢除,歷經唐、宋、元、明、清,有1300年的歷史。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但保留下來的狀元墨跡卻寥寥無幾。
作為明朝狀元卷的作者趙秉忠,他的一生到底經歷了哪些歷史事件?狀元卷是如何傳承下來的?2017年,青州作家劉傳祥採訪了趙秉忠的後代,國寶狀元卷捐贈者趙渙彬(已去世)的唯一在世的兒子趙繼光先生,並查閱了大量真實的歷史資料,終於寫出了國內第一部比較真實地全面描寫明朝狀元趙秉忠一生歷程的歷史小說《大明狀元卷》。該作品首次在當地《青州文苑》雜誌以《狀元卷傳奇》為題開始了連載,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小說描寫趙秉忠從十五歲參加科舉考試,到萬曆二十六年進京考中狀元,直至經歷了宦海浮沉,最後被冤枉致死的傳奇一生,揭露了明朝末期殘酷的官場爭鬥和尖銳的社會矛盾。重新塑造了趙秉忠、魏忠賢、木匠皇帝朱由校、大臣楊漣等眾多人物形象,對全面真實地了解狀元卷背後那些歷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明代狀元趙秉忠後人趙繼光先生(中)和作家劉傳祥(右)、彭益泳合影
介紹
趙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
青州府益都縣(今青州市)人,出身官宦之家,父親趙僖官至禮部右侍郎。明萬曆二十六(1598)年趙秉忠25歲時高中
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後因秉性剛直,被
削職還鄉,53歲含恨而死。
這張狀元卷是趙秉忠1598年根據萬曆皇帝出的殿試題目《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用一天時間答寫的。文中,他論述了帝王與百姓、政策與法治、法制與德制的關係。他一反“
草民”、“賤民”之說,明確提出了“
天民”的觀點,將皇帝君主與平民百姓置於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其法制、德制以及廉政對於安撫民心、穩定社會有重大作用。整篇文章文筆流暢,氣勢磅礴,觀點鮮明,主題集中,說理透徹,一氣呵成,是一部難得的治國安邦的好文章,至今仍有可取之處。
殿試,是我國封建時期
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是皇帝對
會試取錄的貢生在
殿廷上親發
策問的的考試,也稱廷試。殿試的組織機構極為嚴密,有專門的閱卷官、印卷官,有固定的格式。殿試由禮部主持,彌封官負責監督,並由皇帝親自批卷。殿試始於唐武則天時,自元順帝後,錄取三甲,第一甲取士三名,第一甲第一名稱
狀元,第二名稱鎊眼,第三名稱探花;第二甲、第三甲錄取人數不定,經殿試錄取後稱進士或賜進士。據統計,在實行
科舉制度1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有近700名狀元出仕,其中文狀元525人。明朝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青州25歲的
趙秉忠,就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
趙秉忠的殿試卷可折,一共有22折,每折高47。6厘米,寬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系全綾裝裱。卷首“第一甲第一名”六個朱字是萬曆皇帝寫的,下面有“彌封關防”四字楷書長方印,右邊有半方“禮部之印”(估計是啟封時所留)。
朱批前是彌封處,為趙秉忠的簡歷,簡歷處有“禮部之印”一方。朱批後為試卷正文,一共15折,每折6行,滿行32字,從“臣對”開始,到“臣謹對”止,2460個字,全用小楷書寫,無一塗改,一氣呵成,如同印出來一般,可見其文字功底之深。正文後有讀卷官九人的姓名、職銜,卷尾有印卷官的姓名、職銜。
趙秉忠的這份殿試卷的題目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這個題目非常明確,就是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場上,回答如何執政和用什麼樣的思想指導執政的問題。從形式上看,這是一篇典型的明代八股文,即由破題、
承題、前四股、過接、後四股、復收、大結等七部分組成。從內容看,文章緊緊圍繞改善吏治這個主題,鎔經鑄史、對偶排比、虛實並舉地闡述了要“立實心”、“舉實政”以及“以實心
行實政,因以實政致弘勛”的關係。何謂“實政”?他說是“立
紀綱,飾法度”,就是建立典章制度,整頓法制,以法治國。何謂“實心”?他說是“振怠情,勵精明”,也就是使懶惰懈怠的人精神振作,使精明強幹的人更加勤奮勉力。並主張兩者結合併用,互相補充。同時他提出,“以
激濁揚清,重私侵之罰,清出之籍,妄費不可不禁也,猶然冒費者,罪勿赦也。”即對浪費、侵吞國家資財的貪官污吏要嚴加懲罰,要沒收他們的財產,直到法律制裁。
意義
狀元卷還強調“立實心”、“舉實政”的過程中,必需從皇帝、朝廷做起,“首於岩廊朝寧,散於諸司百府,暨及於郡國海隅”,由上及下,為臣民樹立榜樣。否則,“我欲則責之臣,臣已窺我之怠而效仿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窺我之疏而私議之”,是決不會有成效的。
狀元卷中之“天民說”,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狀元卷中突出的閃光點。
趙秉忠認為,皇帝“所司之職,則曰天職;所治之民,則曰天民。”既是“天職”,皇帝就必須盡職,否則,就是對天不忠。既是“
天民”,皇帝對人民就必須愛護,否則,就是違背天意。狀元卷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人本哲學的價值是永恆的。
趙秉忠400年前提出的這些主張,無疑是進步思想的體現,在今天也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是可以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