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副傷寒

犢牛副傷寒主要是由都柏林沙門氏菌和鼠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犢牛傳染病。主要表現為敗血症和胃腸炎的症狀。病初表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鬱,食慾廢絕,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隨後腹瀉,排出惡臭稀糞,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纖維素性絮片,病牛劇烈腹痛,常用後肢蹬腹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犢牛副傷寒
  • 病菌:都柏林沙門氏菌和鼠傷寒沙門氏菌
  • 類型:犢牛傳染病
  • 主要表現:敗血症和胃腸炎的症狀
流行特點,症狀,病理變化,診斷,治療,

流行特點

各種年齡的牛對本病都有易感性,特別是1月齡左右的犢牛最易感。病牛和帶苗牛是主要的傳染源,都柏林沙門氏苗的帶苗牛,其膽囊內長期存在病原菌,不斷隨糞便排出,而鼠傷寒沙門氏菌可能還來自飼料、飲水和其他動物。本病主要經消化道傳染。此外,帶菌牛在不良外界條件影響下,也可發生內源性傳染。犢牛未飲初乳或飲初乳不足,也可降低機體抵抗力,誘發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傳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成年牛放牧季節,常呈散發。

症狀

病初表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鬱,食慾廢絕,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隨後腹瀉,排出惡臭稀糞,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纖維素性絮片,病牛劇烈腹痛,常用後肢蹬腹部。重者多在5~10天死亡。輕者或經早期治療的病犢可痊癒,或轉為慢性。轉為慢性者,常呈周期性腹瀉,關節腫大,有的還有肺炎症狀。死亡率一般5%~10%,最高可達75%。成年牛多表現慢性或帶菌,急性發病時症狀與犢牛基本相似,病的後期町因內毒索引起休克而死亡。懷孕母牛多數流產。

病理變化

急性病例,胃腸黏膜有出血性炎症、纖維素滲出性炎症及黏膜壞死,脾腫大、充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出血。慢性病例,肺部有炎症灶且伴有壞死,肝有壞死結節,小腸黏膜有出血點,膝關節及跗關節發生漿液性炎症。

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進行綜合分析,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細的分離培養和鑑定,或採用螢光抗體技術進行診斷。

治療

(1)注射抗血清 抗沙門氏桿菌病血清100~150毫升,肌肉注射。
(2)抗茼藥物治療 氯黴素,每千克體重口服20毫克,每天4次,連服4天,初次劑量加倍。磺胺甲基異惡唑,每千克體重每天20~40毫克,分2次口服。呋喃唑酮,每千克體重每天10毫克,分2次剛R,連用1周。由於沙門氏桿菌常出現耐藥菌株,使用一種藥物治療無效時,可換另一種藥。有條件的最好先做藥敏試驗。
[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機體抗病力,消除誘發因素 牛群一旦發病,應立即隔離治療病牛和帶菌牛,對其停留過的場地、圈舍和使用過的用具等進行消毒。死亡動物深埋或焚燒。
(2)預防接種 疫區可注射牛副傷寒滅活菌苗進行預防。1歲以下小牛肌肉注射1~2毫升,1歲以上的牛肌肉注射2~5毫升,間隔10天同劑量再注射1次。在已發生牛副傷寒的牛群中,應對2~10日齡的犢牛肌肉注射滅活菌苗1~2毫升。孕牛應在產前1.5~2個月時注射菌苗,所產犢牛應在1~1.5月齡時注射一次菌苗。體質瘦弱和患病的牛不得注苗,注苗後有的牛可能出現較微弱反應,如精神不振、減食、產奶量下降等,不需治療,2~5天內反應可自行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